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有这么一副画卷,光看内容并没有什么稀奇,就是一个胡人牵着一头长颈鹿。但是再看画的名字——《明人画麒麟图沈度颂》,很多游客就蒙圈了:名字是不是标错了?麒麟咋长成了长颈鹿的样子?
与此相同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都藏着不同的明代《麒麟图》,其中的“麒麟”无一例外地都是长颈鹿的形象。这个“误会”的背后,还有着一段历史。
麒麟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一种代表祥瑞的神兽。历代传世画作以及古墓画像砖中,麒麟均与马或鹿的相似,头生一角,角上有圆球或三角状物,以表示角为肉质角。出土于江苏徐州的东汉画像石中更加清晰地刻画了数头神态各异的长颈鹿形象,都是躯高颈长,似鹿非鹿,身被纹彩,头上生有肉角,尾如牛尾的动物。此外,在徐州茅村汉墓的画像石中也有与长颈鹿形象相近的麒麟画面。至于真正的麒麟是何样貌,古人也不得而知。
而长颈鹿本是产于东非埃塞俄比亚的热带动物。早在宋代,我国就有关于长颈鹿的描述,南宋李石所著《续博物志》描述了一种动物“皮似豹,蹄类牛,无峰,项长九尺,身高一丈余”,是埃及马姆鲁克王朝苏丹赠给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国王的礼物。此后,长颈鹿几经辗转,以实物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对西方世界充满好奇与懵懂,误以为眼前这一“怪兽”便是传说中的“麒麟”。
据《明史》记载,永乐六年榜葛剌首次入贡。明永乐十二年(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榜葛剌新国王遣使奉表来谢,其贡品中就有一头长颈鹿。这种异域动物一到南京,就引起了轰动。但当时朝野对长颈鹿究竟属何种动物均很难确定,有人称之为“锦麟”“奇兽”,有称“金兽之瑞”。
之后,永乐帝诏翰林院修撰沈度绘制麒麟图,并作《瑞应麒麟颂》以工笔小楷抄在图上。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明人画麒麟图沈度颂》轴,这幅画为榜葛剌所贡麒麟确为长颈鹿留下最真实的记录。
在古代中国,“动物外交”一直是中原王朝与周边附属国之间进行政治交流的重要手段。榜葛剌国王进献“麒麟”之后,以郑和下西洋为载体基础的“麒麟贡”就此展开。据记载,郑和七下西洋中,与之直接有关的海上“麒麟贡”大约前后有七次。
“麒麟贡”之“贡”按照字面意思,就是由下向上的进献,“贡物”一般是进献给中国皇帝的物品。“贡”也是一个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的词汇,从皇帝向周边外族正常收取的税收,到藩属进献的物品,即使那些并不承认中国皇权的远国统治者呈送的外交礼品,甚至使团在域外购买的物品,如长颈鹿和狮子,在中国朝廷官方文献和民间文献中都可作为贡品来书写。
郑和下西洋的第四、五、六这三次都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进一步督促南洋和非洲诸国进行“麒麟贡”,如果沿途西洋各国无意上贡长颈鹿,他们也会自行购买这种“贡物”,七次“麒麟贡”中,目前可考的至少有两次是通过购买而获得这一奇兽的。可见这一贡物强调的不是其中的经济作用,而是礼仪的功能,即寓意了统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年,明朝最后一次“麒麟贡”,同时明朝恢复了“海禁”制度,此后再没有从“诸番”引进过长颈鹿,长颈鹿作为“麒麟贡”也成了历史。但长颈鹿作为“麒麟”的真实形象却流传了很久,例如,这幅钤有“万历御笔”的麒麟图就是明代中后期作品。
在15世纪从遥远的东非到北京这一漫长的海陆旅途中,七次引进长颈鹿到天朝,郑和船队究竟是采用何种技术手段运送这一“异兽”,至今仍是一个谜。整个清朝没有进行过“麒麟贡”的原因,除了清初政府外交理念与明初不同之外,似乎包含着技术条件的限制。晚清时期,朝廷还试图从买进“麒麟”来充实万牲园,但最终未能成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rdmz/14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