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战狼2》将非洲作为背景,饥饿和混战的画面令人感喟。
非洲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水草丰茂,如梦如幻;但同时又从未远离饥饿和混战。那里是复杂的,外界的情感也是复杂的。
非洲大草原。
震惊世界的《饥饿的女孩》。作者是摄影师凯文·卡特饱,作品获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但在一段时间内因伦理也曾备受争议。
我们可能对非洲的故事略有所闻,教科书里的介绍,支离破碎的新闻信息,一笔带过的叙事,让这块大陆的荒诞与沉疴只流于空洞的文字。非洲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然而,非洲却又一直吸引着外界的人们。文人墨客和旅行家都对这里情有独钟,缤纷多彩的自然环境寄托了他们的野性与激情,混乱失控的时局呼应着他们的关怀与叹息。海明威、丘吉尔、多丽丝·莱辛等人在这里留下笔记,帮助我们唤醒对陌生大陆的好奇。
撰文
吴学锐
《非洲的青山》
作者:[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张建平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年9月
初见这片大陆,我们渴求真实,因为我们已被虚浮的印象遮蔽了很久。海明威是合适的引路人,他诚恳、写实地绘制非洲的图景,回归文字最源头的功用。年至年,海明威携妻子波琳和好友卡尔等一同前往东非的肯尼亚去打猎。回来后,海明威表示要写一部“绝对真实的书”,与“虚构的作品媲美”,于是就成就了这部“狩猎专书”——《非洲的青山》。
海明威以惊人的记忆、精湛的笔法,再现了在非洲深山老林里的打猎经过,重现与动物斗智斗勇的惊险场面,聆听到非洲独有的狮吼捻叫;没有复杂的叙事,没有雄壮的格局,唯有真实。熟悉海明威的人懂得,他追求利落直白的文字,他说,尽可能做到客观的书写,才是文学本身。也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非洲,撇除了文字的娇柔造作和软弱无能的煽情,用“硬汉”式的表达突出非洲的野性,别有味道。
这本书里的内容并不是些快乐的事情,因为这是猎人的笔记,杀戮是一以贯之的线索。又因为这本书不是肤浅的日记,不满足于猎杀动物的快感,而是反思人类对自然的重构:“我们一旦到达一片大陆,这大陆就迅速变老。土著与之和谐的生活在一起。但是外国人大肆破坏,砍下树木,抽干河水……一个地区应该是我们发现它时的那个样子。我们是闯入者。”
痛苦与惭愧源自海明威对这里的眷恋,他说,“如果某人对他出生之地以外的一个地方有一种如在家里的感觉,这就是他注定该去的地方。”
《我的非洲之旅》
作者:[英]温斯顿·斯宾塞·丘吉尔
译者:欧阳瑾
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年3月
第二份游记,来自温斯顿·丘吉尔。年,温斯顿·斯宾塞·丘吉尔作为英国殖民地副大臣前往东非进行考察,旅程中大型狩猎观光活动与官方会晤交替进行,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他的游记不囿于风土人情,而对于非洲的历史与未来、乃至于现在有独有的思考。
彼时丘吉尔年仅33岁,年富力强,仕途上也颇为顺利。当他踏上广袤的非洲大地,看到肯尼亚山,东非高原、维多利亚湖、默奇森瀑布等一切大自然的壮丽,他感受到的不光是震撼,而是这里的无限可能:他内心泛起情不自禁的志得意满,来自大英帝国在非洲辉煌的殖民业绩。丘吉尔看到尊贵的酋长穿着破破烂烂的卡其布夹克衫和裤子,追求着自认为的“文明”,哭笑不得,开始反思国家迥异的命运。他对比英国与东非的制度,对比欧洲人、亚洲人以及非洲人在一个社会中的定位,他说:“让猎人去冒险的,往往都是受伤的野兽。”
“在这里,旅行者会变成一个频繁地震惊于生生死死的观众,当然也有可能产生出一种神秘的厌恶之情。新生和死亡,都在无尽的范围之内奋力上演着。在这个光彩夺目的赤道贫民窟里,连参天大树也必须相互争夺生存空间,细长的植物则向上伸展,仿佛在苦苦挣扎似的,朝着阳光和生命的方向生长着。”在他那里,非洲充满了生命力,也充满了原生态美景背后的复杂性。
《非洲国:五十年独立史》
作者:[英]马丁·梅雷迪思
译者:亚明
版本:世界知识出版社年9月
殖民主义开启了非洲的血泪史,这段惨痛却并没有随着它的远去而消亡。国际社会为非洲划定了横平竖直的国界线,但民族的边界不可能如此截然就能划分开的,非洲的苦难在独立之前就已埋下隐患。
《非洲国》是一本全面介绍非洲大陆政治、历史的扛鼎之作,全面回顾了非洲独立以来所发生的动荡与悲情、所取得的进步与发展,汇聚了非洲50年来那些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并将其编织成一个条理清晰、扣人心弦、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
独立给非洲的命运带来了重大转机,在世人的欢呼与掌声中,一切似乎都充满了希望与光明。但欧洲人将多个形形色色的部族规划重组、冷战时代两大集团角逐,使这里变成了“世界良知的伤疤”。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虽然带来曙光,但在非洲遮天蔽日的政治丛林里,这些光无法到达地面,地表的战争、贫困、独裁、腐败、疾病仍然在这块大陆上肆虐横行,没有哪个非洲国家能够侥幸逃脱这种厄运。非洲,就像当初它是人类的发源地,浓缩了人类悲欢的所有形态;可人类走出这里,一去不返,将它抛在背后。当人们想起它,已经是用它来演习人性荒诞不经的时候。
《羚羊战略》
作者:[法]让·哈兹菲尔德
译者:龙云
版本:译林出版社年5月
隐患在独立后爆发出来,非洲的民族、种族问题是形同摆设的政府背后咆哮汹涌的猛兽,终于,年成为人类历史的血色记忆。那年,卢旺达总统遭遇导弹袭击遇难,点燃了胡图族对图西族血腥报复的导火索,接下来的两个月内,胡图族军队和在种族大屠杀中杀害了近80万的图西族平民。再接着,图西族反扑,也屠杀了近10万胡图族平民。10月,卢旺达爱国阵线宣布停火协议,屠杀终告段落,而留下的创伤却远远没有终结。
年,卢旺达政府在西方社会的支持下决定进行民族和解,总统颁布法令,将种族屠杀的刽子手分批释放回家。此时出现了奇特的局面:幸存者和刽子手生活在一起,不但不能延续仇杀,而且要学着和睦相处。这是《羚羊战略》成书的背景。前战地记者让?哈兹菲尔德被这场人性暴力惨剧所震撼,深入卢旺达,访谈昔日的逃难者、昔日的刽子手,用文字抵抗遗忘。
当卢旺达的图西族幸存者看到这些胡图凶手,重新走进了自己的生活,变成了自己的同事、邻居,过着一样的日子,人们小心翼翼地生活,仿佛屠杀只是一场梦,可以被掩藏、被忘怀。只不过伤疤仍在,时刻提醒着,这不是一场梦。甚至,噩梦还没醒来,幸存者虽然没有了血光之灾,却永远要忍受心灵的凌迟,这一点不比杀戮更少惊心动魄。非洲这些不动声色的故事,背后都血淋淋得不忍直视。因为,这里的生机都是恩赐:“有时候,凶手们似乎要追上我们了,我们就四下奔逃,给每人都留一线生机;说穿了,我们采用的是羚羊战略。”
《什么是什么》
作者:[美]戴夫·艾格斯
译者:陈伟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年3月
在南苏丹的创始传说中,神让丁卡人选择礼物:可见可知的牛,还是另一个“什么”。丁卡人问:“什么”是什么?神却没有回答。“什么”就是未知,可能是任何东西,也可能什么都不是。权衡之后,丁卡人选择了可以致富的牛。
讽刺的是,牛没有带来美好生活,丁卡人却陷入了不确定的“什么”。瓦伦蒂诺?阿沙克是苏丹青年,在他七岁那年,苏丹内战爆发,战火烧到他的家乡南苏丹。从此,这个孩子和无数同样失去家园和亲人的“迷途少年”一起,走上了流浪之路。一路上,他们遭遇雷区、轰炸、大屠杀、疾病、野兽捕食等无穷无尽的残酷经历,在孤独、恐惧、饥饿中也见证了同伴的存亡、人类的善良本能。
瓦伦蒂诺徒步数千英里,穿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的沙漠,在难民营中度过十三年,最终来到美国。他遇见了美国作家戴夫?艾格斯,把自己的经历和南苏丹的苦难透过戴夫告诉了世人。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瓦伦蒂诺不停地沉思:人类本性、爱情和死亡,还有什么是“什么”。
“什么”究竟是是什么呢?这是一个虚幻的梦,是人们生活的动力。对于瓦伦蒂诺,“什么”就是他日夜奔赴的难民营,之后,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什么”并不是终极的美好,而是辛苦中的小希望,是激发生存渴望的救命稻草。非洲的“什么”,是免于战乱、免于饥饿、免于贫困,我们每天习以为常的东西,也许就是他们夙兴夜寐的追求。
《这里不平静:非洲诗选》
作者:凯奥拉佩策·考斯尔(南非)/齐里克热·齐里克热(津巴布韦)等
译者:冷霜等
版本:世界知识出版社年8月
世界不能没有诗,即使满目疮痍,也要用诗来抵挡残酷。诗可以组成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人带着现实的沉重,带着过往的美好,抬头期望着爱和前途。这是一个由非洲大陆12个国家26个诗人所组成的世界,他们在这个世界里建设风景、建构身份、建构记忆,创造着非洲,也编织着非洲的理想。
“非洲的诗歌广阔面对、幽深触及、直接表达和特别忠告,带着生理性的震颤。”不同于其他世界的诗,非洲的诗告别了片刻的惊喜感,总是笼罩着持久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感源自客观环境变换叵测、继而引发的心灵撕扯与焦虑,带着非洲独有的辨识度。
这里的声音或怒吼,或低语,有挣扎的、大笑的、哭泣的声音,但是生机勃勃、内容厚实,不避讳政治性、不避讳浅白的意象,进入这里,可以感受到,被困苦浸淫几个世纪的非洲子民,如何舒啸胸中沉郁,如何呵护幽暗中闪烁的火苗。
“怀着希望和决心/我们必须懂得/怎样移向一片风景/那里我们的梦不会变成梦魇/那里我们的梦始终在望/那里我们必须再次/染红我们记忆和目标的/最黑的褶层。”
《走出非洲》
作者:[丹麦]凯伦·布里克森
译者:袁田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年3月
当我们沿着尼罗河溯流而上,一路观察着非洲的隐忍,很容易被残酷与荒芜震慑,而忘却这片大陆的鲜活与柔和。在即将结束非洲之旅之际,我们有必要再次用一本游记,提醒着这里本存的美妙。
年,二十九岁的凯伦·布里克森旅居肯尼亚,在恩贡山下的农场经营咖啡种植园。直到年,凯伦离开非洲。她返回丹麦,写下这十七年间在非洲这片奇妙的大陆上动人的经历。在她笔下,非洲大陆笼盖着一种广袤而又柔和的气氛,而鲜活其中的,是和这土地颜色最相贴合的人和故事。
“在这样的景色以及这里的生活中,最使人难忘的便是天空。当你回首在非洲高原度过的日日夜夜,一种感觉倏然而过:自己恍若曾一度生活在空中。天空不是浅蓝色,便是紫罗兰色。”“绝大部分白人都竭力逃避未来的厄运。黑人对命运女神十分友善,安于一辈子在她手心里。在某种意义上,命运女神是他的家——茅屋里那熟悉的黑暗的、他扎根的深坑。对于生活中的任何变化,他镇定自若。”
凯伦并非看不到静谧祥和深处的噩运,只是她愿意看到非洲的美丽,愿意在这里留存美丽的记忆。这样的信念使得这本书超越了游记,具有了普世关怀的意义。如凯伦所说,“那时,我们都正年轻,洋溢着满满希望。恰恰是在那些漫长的时日里,我们所有的人融成一个整体。将来就是到了另一个星球上,我们互相都能认出来。”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吴学锐;编辑:阿东。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奈保尔《河湾》:非洲大陆的“一九八四”
阿米尔·汗:一个演员是怎样成为“社会良心”的?
▼
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我的前半生》
蔡澜
王者荣耀
空巢青年
宗萨仁波切
年中好书
六神磊磊
寒门难出贵子
恐婚
冷暴力
山寨《人类简史》
林奕含
钱理群
衡水中学
读书日
平庸之恶
假课文
养猫
自闭症
法律与舆论
原生家庭
婚外恋
性教育
古典诗词
刷热点
“爱国主义”
共享单车
胡适
国学低俗化
弟子规
年度好书
朋友圈
高房价
篡改历史
抑郁症
心灵鸡汤
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赞赏
长按白癜风医院好不好拉萨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xzqh/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