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帝国点滴破解黄鹤楼之谜


笔者去年以自己的视角解读了两首唐诗,在解读的同时也对比了诗作对应的网络解读,发现现代国人对唐诗理解方向上的套路化,大多数版本通常以描绘诗人怀才不遇或忧国忧民为情感铺垫,而对诗作本身缺乏精读研究,存在不求甚解、过分强调意境的普遍现象,殊不知在尚未对诗中名词概念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在尚未对诗作进行空间时间维度的解构之前去空谈意境,难免形而上,可能导致无法领略和传递出诗作的精髓。

有人认为解读古诗好比阅读童话,可以天马行空;但在笔者看来解读一首诗好比翻译一部作品,信、达、雅这3个标准中,信和达应排在雅之前,如果只顾着雅而偏离的信达,那无异于对作品的重新创作。

诚然有句话叫个读者心中有个哈姆雷特,但殊不知无论是童话还是小说戏剧都是由众多故事情节构成,是经过作家构思设计过的作品,以传播为目的,其受众群体本来就是大众。而诗作多为个人抒情咏志、对山河的描绘赞颂等为主题,其目的等同于个人日记、游记,更偏向私人。因此笔者认为翻译解读古诗最基本的原则是尊重作者,想办法将自己代入到作者的时空视角去精读诗句本身,揣摩体会其意境一定是建立在对诗中所提供线索的透彻研究之上。

但凡事皆有例外,比如被称为诗坛未解之谜的就是其中一个特例,这首诗不仅因为起承转合之精妙而闻名,更因为黄鹤一词而成为诗坛奇案。

时下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已成为新型突发流行疾病的灾区,在此借解读这首诗的机会也为众多武汉的朋友祈福,祝大家平安、健康。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唐朝诗人崔颢冠绝古今描写黄鹤楼的七律作品,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传唐宋朝版本的开篇为昔人已乘白云去,直到元朝的版本才改为昔人已乘黄鹤去。史料上对黄鹤一词具体含义的记载不详,对黄鹤定义的不同解读不仅导致了诗坛最大的纷争,在笔者看来两种说法也将影响诗作境界的高下。

在这里笔者斗胆奉上自己对该诗的意境揣度,而这个解读极有可能并不是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只是受笔者青睐的方向罢了,虽然这可能是我对这首作品的“再创作”,但针对一个大家都没有定论的作品来一场头脑风暴,岂不是平添了许多趣味。

这首诗共8句,从大结构来说,我们可以分拆成前4句和后4句来解读。目前的分歧主要针对前4句,在笔者看来分歧的核心是由中黄鹤含义的不同理解造成的。因此笔者首先想跟大家探讨的就是诗名,黄鹤楼3字。不知道您之前是否思考过该楼名称的来历呢?

有人说,黄鹤不就是黄颜色的仙鹤吗?但敢问世人谁见过这样颜色的仙鹤?有人说,其实不是黄鹤而是黄鹄,因口音问题被误认为是黄鹤。关于古人是否能区分鹄和鹤,知乎上专门有人引经据典,笔者在此不再赘述,基本可以排除,毕竟就在黄鹤楼东边不远处就有一处黄鹄矶的地名,可见黄鹤跟黄鹄也不可能混为一谈。也有人说初生的仙鹤雏鸟毛色偏黄,随着父母飞离黄鹤楼,第二年再返回就成了白鹤。所以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的说法。但黄鹤楼得名之时还没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的诗句,黄鹤这词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都极低,用仙鹤的雏鸟来为楼命名岂不是降低了楼的格调。也有关于道士在墙上画鹤的说法,在笔者看来也不是合理答案,更无法跟昔人关联。此外还有三国时期蜀国人费祎亭在此楼驾鹤升仙之说,也有人说另有其人,不管是谁,总之有一法号“黄鹤真人”的名士在此升天,故此楼被称为黄鹤楼。这也是目前主流的定义,也正因为“黄鹤真人”的名号,才有了所谓唐宋元版本之争。

认为第一句应该是昔人已成白云去一派的看法是,诗中之“昔人”实乃黄鹤仙人也,黄鹤与仙人在此一物同体,故“昔人”惟有乘白云而去,否则难以解释黄鹤何以乘黄鹤而去呢?

此外,此诗第一、二联都以“白云”、“黄鹤”对句。没有第一句的“白云”,第四句的“白云”从何而来?原诗第一句的“白云”和第三句的“黄鹤”都是虚用,实质上代替了一个“仙”字。第二句的“黄鹤”和第四句的“白云”才是实用,表示眼前的景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黄鹤真的是指黄鹤仙人,那么笔者更认同开篇应为昔人已乘白云去的说法。因为昔人已成白云去中的仙人腾云驾雾之意,此为虚,而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中的黄鹤,则指的是黄鹤仙人不再回来,而不是黄鹤,也为虚。如此的确是使得前4句达到虚实对应、巧妙平衡的效果。只不过如此一来,我们现在所念诵的诗句就需要更改。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仙人已经驾着白云升天离去,这里只剩下空荡荡他所修行升天的一座楼台。黄鹤仙人走后再也没有回到人间,数千年来只有孤零的白云飘荡在浩渺的天空之上,而白云上再也没有黄鹤仙人的踪迹。曾经白云之上有黄鹤仙人,现在只剩下白云,因此空悠悠。如此这般对照感受,开篇如为“昔人已乘白云去”更为妙也!(版本A)

下面我们再来聊聊如果黄鹤楼里的黄鹤不是指黄鹤仙人,又有哪些解读的可能。此观点完全是笔者对该诗意境的再创作,仅供娱乐拓展思路。

提起古文中的黄字,笔者脑海中浮现出2个词:“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还有就是黄泉。

天玄而地黄,黄代表大地的颜色,通常代指暖色、土黄色。那么黄颜色的鹤的确不容易想象,就算是有也尽失了仙气儿。仙鹤当然以白鹤更具“仙气儿。为何真人或仙人要以黄鹤为自己的法号?

那么黄泉中的黄其实也是来自天玄地黄,更是表示大地之下的地下世界,又怎么能跟仙境相连?因此,黄字当颜色讲可能是说不通的。

笔者突然想到了距离黄鹤楼多公里外的黄山,黄山就不是取黄的颜色之意而命名的。黄山名字的来历是有明确记载的,「黄山原名黟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信奉道教的唐玄宗据此将名称改为“黄山”」那么有没有可能黄鹤楼的黄跟黄山的黄有着相同的含义呢。黄帝乃华夏文明始祖之神,以黄帝之黄字来命名实在是最高等级的仙界加冕。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延展得出的结论则是黄鹤楼实应为,取黄帝之黄,加诸仙鹤本也是仙人的不二坐骑,顿时将这座楼提升到了天宫楼阙的仙境之上。如此一来,所谓的黄鹤应是黄帝之鹤,而非黄色仙鹤。那么按照这个定义,我们来歪解一下元朝的版本。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帝已经驾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仙鹤曾经停留的楼台。黄帝和他的仙鹤走后再也没有回来,数千年来只有孤零的白云飘荡在浩渺的天空之上与孤楼作伴。初看之下,这好像除了缺少白云黄鹤的虚实对应和把黄鹤仙人替换成黄帝之外,好像意境并不本质区别。但如果仔细思量,则可不同。

黄帝本乃仙人,而非凡人修炼升天成仙。那可不可以就大胆想象黄鹤楼的宏伟气势让人登临其上之时认为误入了曾经的天空楼阙,联想一下西游记里孙悟空闯王母娘娘的蟠桃园;

形成犹如仙境的幻觉,白云的映衬和错位视角功不可没,站在黄鹤楼的顶层,阳光明媚(后文晴川历历汉阳树交代了),直让人目眩心悸,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愈发闪亮浓密的白云好像就飘荡在黄鹤楼的飞檐脊角旁,犹如身入了天宫仙境。

那么如此天宫为何不见仙神呢?因为仙人已经驾鹤离去,而且再也没有回来(上帝已死),历经了数千载白云和楼都孤零零,仿佛被石化了,让人情不自禁的感到惆怅。

在那些心怀信仰的人看来,人世间最大的悲剧就是上帝已死,人类所有的企盼都不得不因此破灭;在大多数唐朝文人看来,一身的才学本领希望报效于国家,却不为皇帝所知!难道上帝、神仙、皇帝都不在了吗?为什么没人看得到我的才学?怀才不遇难道不一直是历代文人最大的惆怅吗?如此也更加呼应了结尾2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哀叹。(版本B)

以上就是笔者认可的2个版本意境解读。版本A把黄鹤楼看做是凡人修炼成仙的尘世居所,而笔者再创作的版本B则把黄鹤楼看作是被仙人遗忘的天空仙居。因此意境不尽相同。

现在我们欣赏后四句诗文。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半段的开篇2句,诗人将视角从天宫下移,转回人间,隔江望向远处的汉阳城,川即平原之意,晴川即为艳阳高照之下的江汉平原,清晰可见对岸汉阳城的树木,而芦苇草长势如此茂盛把江边湿地的鹦鹉洲都遮蔽了。

看似简单的2句风景描写,但大多数人都没有能正确对其解读。

首先,很多人把晴川看做地名,即晴川阁,其实晴川阁之名是在诗作诞生之后,因此晴川就是朗朗日照下的平原之意。

其次,芳草被解读为普通的绿草,在我看来也不妥,其一,鹦鹉洲为江边一湿地,而湿地边生长的通常就是高大的芦苇草,同时也只有高大的芦苇草在远隔一条大江之外的黄鹤楼才能被看见。

最后,对萋萋2字的解读也不够充分,很多人简单的理解为草长势的茂盛,但其引申的意义是因茂盛而遮蔽了视线。所描述的是高大的芦苇草是如此茂盛把江岸边的鹦鹉洲都遮挡了。

晴川历历汉阳树(为阳为实,汉阳平原上的树都看得清楚,历历可数)芳草萋萋鹦鹉洲(为阴为虚,同在一江之滨的鹦鹉洲却被茂密的芦苇草所遮蔽,看不清楚)历历v.s萋萋这才是诗作之妙所在,并非简单对仗,如果不能透彻理解汉语词汇的含义,不能还原到作者视角结合和实际地理情况,是无法真正领略的。

接着来看尾联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的大意几乎所有读者都看得懂,因为诗句直白的用了一个愁字。主流的解读如下“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感叹人生,抒发乡愁。的确这种解法并无大碍,只是在对愁情理解的程度之上有深浅的区别。在笔者看来,这也是缺乏中文词汇理解能力套路化敷衍解读的表现。

我们来看,乡关为何物?每个城市/城镇出于管控人口和防御之目的都建有城墙或营寨,而出入口即乡关在落日时分要关门的。因此日暮乡关既是时间信息的传达也是场景的描写,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诗中的视角是朝向西方的,这里的乡关可能是汉阳城的东关或武汉的西关,具体是哪座关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暮乡关之时也是一日活动即将停止之时,所有出城的人都要赶回城内,因此一定是人头攒动,此情此景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春运期间的北京站看数千万人乘车返乡,而自己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无家可归。

再来,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里同样也有时间信息和场景描绘,继续渲染孤独寂寞冷的气氛。很多人用一句烟波浩渺的大江一笔带过,而没有思量为何会有烟波,为何大江就让人思乡了?

人们通常认为烟波所指江上的细雾,但笔者认为诗中的烟波并非江雾,根据从诗中感知的季节描写,可大致推断是夏季,而夏季日落时分的温差还不足以使江面立刻产生水雾,江雾通常是入夜或黎明时分,当接近江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形成细雾使江面的能见度下降。

这里的烟波应代指烟火气,同时跟日暮一样也是强调时间的信息。此时诗人的视角从远处的乡关继续拉回,在楼下的江面之上千帆林立,有渔船有客船,无论是渔船和客船都到了生火晚炊的时间,人家最让人留恋的是什么?当然是烟火气,看着炊烟袅袅升腾于江面之上,夕照下的江波金光粼粼,炊烟为虚,江波为实,粼粼闪动的江波让人恍惚,裹挟着菜香味的炊烟更是让人迷醉,因此这里的烟波江上与日暮乡关是对仗呼应。路人归家,船家晚炊都是一天中让人愉悦、放松和幸福的温馨时刻,而这些却跟作者无关,羡慕有加的同时内心倍感凄凉。

以上为笔者对这首诗逐词逐句精读,下面我们再用宏观的视角来透视一下该诗的三重境界。

A.时间维度:我们无法确知诗人在楼上呆了多久,但是明显从诗中的描绘可以看到时间流逝的信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第一重:从仙人升天到白云千载的天际,天上一日,人间一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第二重:回到现实场景大概正午至午后时分,江对岸的景色,这里要说明为何不是日暮时分,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知道汉阳和鹦鹉洲都在楼的西方,如果落日时分,视线为逆光,怎能历历数得清汉阳树?因此这里一定是太阳还在南方或西南的时候。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三重:日暮黄昏之时。

经此,笔者相信读者已经能够欣赏到诗中的时间流逝之感。

B.视角维度: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第一重:白云的高度,此为向上的视角

从距离来看为极远之处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第二重:对岸的景色,此为相对平视的视角

从距离来看为远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三重:视角进一步拉低,乡关和江面为俯视。

从距离来看也从江对岸移至离黄鹤楼更近的江面之上。

因此从视角的维度来说,结构又分为上、中、下远、中、近分别三个层次。

C.哲学维度:天、地、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第一重:此为天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第二重:此为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三重:此为人

以上为笔者一家之言,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更加独特、丰富的视角去欣赏古人的经典作品。

做21世纪独立的思想家跟随帝国假日看不一样的风景

非洲EP1肯尼亚坦桑尼亚

重返伊甸园(动物大迁徙暑期版)

地中海EP2希腊

蔚蓝幻想()

地中海EP3土耳其

纵横四海()

地中海EP4东巴尔干土耳其欧洲维也纳

苏丹之路()

地中海EP5西奈半岛约旦以色列

神族遗产()

地中海EP7两河源头黎巴嫩叙利亚

文明的十字路口()

地中海EP9摩洛哥锡瓦绿洲

神秘海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xzqh/143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