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遗传吗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92225.html医院订阅哦!
在中国医疗援外行动中,有一批中医药人在非洲等地传播着中医药文化和独特的特色优势,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医师崔新更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作为“中国援苏丹医疗队”队员,59岁的他在尼罗河边书写不一样的医者人生。
十岁初识中医学深耕针灸三十余年
崔新更出生于医学世家,由于爷爷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老中医,在家人的影响下,当时年仅十岁的崔新更,听着爷爷、哥哥背诵《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耳濡目染之下初识中医学。年从陕西中医学院针灸系毕业之后,进入医院,三十三年来一直从事针灸临床工作。他所在的中医康复科,其前身为中医骨科、中医科、针灸科三大科室,现已发展成为中医骨科诊疗中心病区、中西结合骨科病区及中医康复科门诊,科室的针灸术,主要用于骨科相关的颈椎,腰椎等辅助治疗,对所有病症进行相互的配合,针灸加上理疗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六年援非路一根银针“舞”动非洲
崔新更第一次去苏丹是在年,那年他正好50岁,作为“中国援苏丹医疗队”中的大龄队员,一呆就是4年。
“苏丹的医疗环境属于比较差,就医比较困难。并且天气非常恶劣,严重的缺雨少雨。很多疾病,像脑中风,像周围性面瘫,腰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他们的治疗方法就只有药物或者手术,很多人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物质的匮乏、经济的落后、传染病高发的风险、语言的障碍等都使我们面临严峻的考验。”崔新更说道。
在医疗队,医生们都身兼数职,抽血、送检等均由医生负责,有些护理操作如导尿也由医生执行。他们既是技师也是护士,除了参与科室值班外,还定期上急诊。在这里,他们都像极了战士,始终坚持在与疾病战斗的第一线。
第二次去苏丹进行医疗援助是在年,这一年的他已是56岁高龄,作为为数不多的“援非医疗队员”中的中医师,崔新更的内心无疑是感到光荣而自豪的。在年11月回国之后,想到过往,心中激荡不已。
当时,苏丹民众对针灸还很陌生,一些患者对针灸抱有怀疑态度。在不少苏丹人的眼里,浑身插满银针,更像是一种自我体罚。多数苏丹人第一次来看中医,都是抱着好奇的态度,但往往1个疗程下来,就会对中医刮目相看。
82岁的苏丹本地人阿里,与崔新更在当地的阿拉伯名字一样,医院时已经半身不遂,不能动也不能讲话,在经过“神奇的中国针”针灸治疗25次之后,已经不需要别人扶了,生活也能完全自理了,最后和崔新更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还有一位患者,患中风失语50余天,就诊前连一个字都不会说,经崔医生针刺治疗一次后,病人当即就能说出完整的句子,所有在现场的苏丹人,都非常惊奇!都大呼不可思议!崔新更的队友刘小英当时恰巧也在现场,她亲眼目睹了那个神奇的时刻。
立竿见影的现场治疗让苏丹人民赞叹不已,对疗效口口相传,神奇的中医针灸在当地受到了广泛欢迎,无论是在苏丹南部的青尼罗河医院,还是医疗队总队医院、或是在首都喀医院,提起中国针灸专家“阿里”的名字,当地居民都竖起大拇指……“当地人还给我取了个阿拉伯名字叫‘阿里’,‘阿里’在伊斯兰教历史上是一个医术很高的医生。能为当地患者祛除病痛,内心感到欣慰,在苏丹留下中国医生的尊严和口碑,这很值得!”崔新更笑着说道。
苏丹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常年几乎都在50度左右,没有冬天。崔医师说:“那个热,就像钻进烧瓦窑一样,当时非常想念国内这种凉爽的天气,非常非常想念”。气候条件艰苦,饮食习惯也大相径庭,他几乎吃了6年的洋葱土豆,回过头来他说:“我感到自豪、光荣的很,我是中国医疗队队员,是肩负使命去的!”援外期间,他因出色完成医疗工作任务,受到苏丹政府和人民的赞扬,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
时光转瞬即逝,崔新更从非洲回到西安,重新踏上了工作岗位。如今,每每面对新的挑战,那份非洲情始终激荡于心,既是怀念,更是激励。“即使以后退休了,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去苏丹进行医疗援助,让针灸在非洲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此时的崔新更双眸熠熠生辉。
(稿件来源:腾讯网)
本期统筹:孔群
本期编审:赵文
本期编辑:王双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xzqh/10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