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山径立场)
近年来,中国穆斯林学子去海外留学深造的人数逐年递增,许多清真寺或阿语学校毕业的学子有很大一部分在完成本校的学业后,都会举意选择出国留学深造,毕业回国后为自己谋出路,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份才智。
在外人看来,留学是一件及其荣耀的事情,能出去看到外面的世界,学到国内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这其中不乏出现了很多早期的如马坚先生、纳忠先生,再到后来哈全安教授、蒋敬博士、祁学义阿訇等等许多优秀的穆斯林人才,他们为我们国家的进步,为我们民族事业的推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近些年来,虽然我们穆斯林学子的留学生数量比之前多出了很多倍,而质量却大幅度下降,甚至导致了国内穆斯林反感留学生的现象出现。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如学生自身汉语水平不足,或者阿语学的不精等,但还有些东西,却值得我们去深思并加以改变。
首先,我们的清真寺和阿语学校在选择送学生留学方面,不加以筛选,只要想出去的就都送,为留学而留学,这点很是令人担忧。因为并非每个学生都适合留学。在我国高校,一般送出去留学或做交换生的都是本校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样能最大程度的保证他们在国外顺利的完成学业。
而我们很多送出去的学生中,很多走出去后他们在自己的教门意识上就会变得非常淡薄了。在国内有家长和老师们监督做礼拜。出去了以后,就礼拜也不怎么做了,更不要说去清真寺跟者麻提,一周只做一个苎麻的人不在少数。我曾在苏丹、沙特等国家留学时见过很多这样的学生,甚至有曾在清真寺做过领拜师(伊玛目)的学生,早上睡到自然醒,却从不定闹钟起来做晨礼。更有甚者聚在一起打麻将,赌博,抽水烟等等,如此质量的学生,又怎能成为我民族的下一个栋梁之才。
其次,很多留学生在国外,自控能力非常差,在学习方面,真正想好好学习的,能主动去学习的寥寥无几,好多能混到毕业的都被称为好学生了。这一部分人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课点到,下课回家吃饭睡觉打游戏,周末大家一起拼个饭局,一到考试及格万岁,挂个一两门课还觉得考得还不错。
还有一部分人去了一两年学点语言就去打工了,这其中确实不乏有家庭困难无法继续学习的,这能理解,但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法面对现实利益的巨大诱惑。大多数都早已忘了当初所有人送他出来的目的。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之前的教育出现了很大的漏洞。在清真寺和阿语学校,学生都是如机器人般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有学生去主动学习的。而我们的教育者也不去培养学生的这种自学能力,更不注重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教门意识,清真寺以讲经为主,阿语学校以背阿语为主,很少见哪个地方专门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亦或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上封闭式管理,学生在走出去之后很难适应外面宽松的环境。在这一方面,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深思,去改变。
再者,我们对于留学地方的选择只是局限于阿拉伯国家或者穆斯林国家,这当然没错,任何学习教门知识的人都离不开阿拉伯语,我们出去也是为了学习伊斯兰。但是,我们还可以考虑的是,如果我们其中一个学生从阿拉伯国家的大学毕业了,是否可以去尝试靠雅思、托福,去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的中东和伊斯兰研究所继续深造呢?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达程度,纵观我们阿拉伯世界,经济好的都是“暴发户”,穷的更不用说,能被称得上是世界名校的大学几乎没有,其教育水平可想而知。在我学习过的两所大学里,就单单阿语教学来说,他们的教育水平可以说跟我们国内高等教育至少存在十到二十年的差距。加上好多大学管理混乱,学术建立不够完整严谨,老师上课很随意,国内学生“吃老本”这种现象就开始出现。这些都让学生对于学习逐渐的失去信心。学校对于学科的建设非常落后和缓慢,无论是伊斯兰方面,还是基础学科方面。而更让人可悲的是,除了爱资哈尔等少数院校,许多大学最不起眼,学生质量最差的院系往往就是宗教院系。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世界对于伊斯兰和中东的重视程度。00年在美国大学和学院中,选修伊斯兰教类和中东语言课程的学生人数比上年猛增一倍。在英国,00~学年到~学年,选择中东研究专业学习的学生人数增长了19%。~年,美国成立了10个伊斯兰教研究中心,其中8个成立于九一一事件之后,而此后设立的伊斯兰教讲座教授职位至少有6个。据悉,70年代末,美国的博士论文中只有不到1%涉及伊斯兰教,而到年一度达到5%。而在研究中东问题的学者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rdmz/9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