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为什么全球棉花市场能重回亚洲是民族主义崛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5416234.html

美国南方奴隶制失败带来的问题是棉花主导权悬而未决,哪个国家对种植土地有强有力的控制就能掌握主动权,通过加强当地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创建新的劳动方式和改变当地特有的社会结构等,运用胁迫暴力将当地人带入全球棉花种植体系中。棉花价格涨跌就在瞬间,涨价比例能达到%,建立更多的工厂需要消耗更多的棉花,像美国大部分工厂消耗了国内生产的棉花,导致用于出口的棉花很少,这也加剧了欧洲、日本对于原材料供应的担心,“原材料独立”“商品边疆”等概念日益深入国家深入民众,保证供应才是硬道理。

1.摆脱依赖,创造稳定的原料供应地,资本强国发动殖民运动

美国面对国内制造商施加的压力,继续扩大棉花种植,动用国家力量将美洲原住民赶出土地,迁入其他人民与当地白人进行种植,棉花产量迅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生产了大量棉花主宰全球棉花市场。美国对于土地抢夺豪取,配套基础设施,诸如修建连接四方的铁路线,促进棉花产量增加。棉花的种植范围覆盖美国南方大部分省份,如佐治亚州、密西西比州、得克萨斯州,这些地区是美国与墨西哥年战争获得万平方公里土地,墨西哥一战错失世界产棉大国地位。

奥斯曼帝国游牧民族土地被征用成为棉花农场,四分之一的土地用来种植棉花。巴西更是因种植棉花成为世界第四种植大国,秘鲁、阿根廷等等紧随其后。俄国占领了今天乌兹别克的塔什干和封建国家中亚浩罕国,在制造商强烈呼吁和无限施压下,俄国获得对中亚领土的绝对控制,在中亚建立轧花加工厂,提供信贷、农业技术、种子,保障棉花供应的安全,中亚产棉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从前的不参与生产到现在参与生产全过程,中亚种植棉花供应俄国加工厂一半以上棉产量,俄国成为全球排名第五棉花种植大国,通过私人和国家力量有机结合,解决棉花依赖美国这个痛点和隐患。

随着资本家和政治家的目光将棉花边疆拓展到远在天边的非洲地区,德国产业工人中每8人就有1人从事棉花产业,进口一半货物都是棉花,而且对美国的依存度达到50%以上,美国和印度国内消耗棉花增多出口减少导致价格上涨,原料供应健康重要性不言而喻,殖民地提供稳定低廉棉花可以避免出现棉慌,还有说法是繁荣的棉花产业可以减少工人动乱,成为了彼此竞争的资本主义国家强化各自资本的重要手段。

德国在殖民地多哥、东非建立种植园,法国在殖民地苏丹、科特迪瓦种植了棉花,葡萄牙在殖民地莫桑比克、比利时在刚果种植成功。英国在非洲最为成功,殖民地一半以上棉花出口到欧洲。60年间,非洲、亚洲、美洲共计2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种植出口棉花,全球1%人群从事棉花产业。

2.将农民固定在单一棉花种植,解决了劳动力,结果饥荒如影随形

解决了土地供应问题,劳动力问题摆在面前怎么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效仿美国的驱逐原住民腾出土地种植,还是采取将从事农业耕种的人整合到棉花种植中,不同地区采取的方式不一样,印度还是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种植同时种植棉花出售,游牧地区是将游牧民族安置下来获得土地种植。

不论什么方式社会原始结构已经改变,中亚在俄占领前种植棉花仅供家庭纺织出售,占领后成为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供应场,资产阶级提供贷款剥削种植农户,诞生了大批失业工人和负债农民。这就是新的全球化结果,将农民固定在特定行业,农民丧失对于农业土地控制,间接失去了生存的本能条件,腾出种粮土地种植棉花,大量粮食依靠进口,再遇上棉花价格波动,饥荒问题成为悬在民众头上一柄利刃,在短短7年间中亚人口因饥荒减少多万人。

为了寻找棉花劳动力各国都在积极努力,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德国采取的办法是从美国寻找非洲裔美国人到殖民地多哥进行种植试验,目的就是让这些专业人才将种植知识传授当地种植者,让当地种植者自愿进行种植,解决劳动力来源的问题。但是仍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计划通过提高税收强迫工人去种植园种植,因担心引起工人叛乱骚动最终放弃。

在殖民地居民很难接受领工资去劳动,因为他们自己不费力气就可以有不错的农业收成,能够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哪还有心思去接受工厂的剥削劳动。所以在殖民地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田地穿插种植棉花的传统,妇女纺线、男人织布,棉花出口到欧洲市场。欧洲工业化未能摧毁当地的纺织业。

德国在多哥采取本地耕种政策解决劳动力问题,通过建立工厂、发放种子、规定收购价格、专人收购等政策,试图改变农民耕种者使他们接受为世界市场种植棉花,这种做法也取得一定效果,多哥棉花产量出口增长了35倍,但是之后的岁月里未能实现增长,究其原因就是农民根深蒂固的农业意识和生活方式,不愿意接受单一的种植方式,这样做的风险很大,以及维持既有的地方交易,能够保证自己正常生存即可,没有棉花带来的收入也能生存下去。

那能不能采取胁迫信贷税收的手段给农民种植者施加压力?但是德国人发现底层社会结构未能拆解、旧有的习惯未能打破,即使采取了政府强力的监督管控也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引起二者之间更多的冲突。在其他欧洲国家的非洲殖民地像科特迪瓦采取官员监督种植棉花、比利时殖民地金刚义务种植棉花,暴力压迫成为殖民地家常便饭。

3.资本主义国家棉花产业穷途末路,全球棉花市场重新回到南方,塑造新的格局

全球棉花市场构建对国家的依赖越来越强,通过国家力量获得大量土地、动员劳动力、改善基础设施、制定关税政策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加强,国家和全球化在同频共振,更是促进了跨越国家的资产阶级之间交流,为追求全球化带来的切实利益。欧洲北美国家建立的棉花贸易格局反而终结他们长达一百多年的全球棉花统治地位,棉花种植领土的扩张、遍布世界的工厂、数以亿计的机器生产,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种植地理格局。

英国棉花制造业在全世界占比急速下降到年的11%,欧洲和北美还能保持20%~30%占比,到了后期日本、中国、印度纺纱锭数急剧攀升,世界棉花产业又回到原点亚洲地区,原因就是全球北方工人发起的集体运动,借助工会罢工改善了自身工作和生活条件,德国一家七口年收入仅有多美元,还得家庭小孩去补贴家用。条件改善弊端相应地提高了劳动成本,再结合全球南方资本家的见风使舵,改变了全球棉花分工,再加上全球南方低廉的工人成本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导致了全球棉花产业新的分工出现。

虽然一些地区通过技术革新对冲工资上涨压力,但是对于生产端的原棉价格他们却无能为力控制。在亚洲工人工资是欧洲的十分之一,工作时间是其两倍,低价竞争越来激烈,欧洲制造商诉求政府采取关税保护棉花产业,另一方面也在寻求低成本地区,比如在亚洲地区有设立合资公司。这种举动引起了亚洲及美洲等地区制造商的抵抗,爱国工业人士张謇建立本土纺织厂抵抗进口产品。巴西在%关税持续近30年保护下建立起国内棉花产业道路。日本采取新政策,采用中国棉花作为原料,雇佣廉价妇女劳力,实行昼夜轮班制,从贵族商人获得资本,设立公司,进口征税出口免税,工业家和政治家联合,主宰国内市场。

以上国家的成功就有以下国家的失败,埃及致力于为欧洲市场提供材料牺牲独立工业化发展。印度看似天时地利人和市场、劳力、资金、技术条件都具备,但是本地资本家被挤出原棉市场,因为施加压力的是英国政府而非国内压力,印度与外国资本家共享发展成果,阻碍了工业化发展崛起之路。巴西、美国、日本能够成功很重要一点是战胜了反对精英。

在我国棉花工业化进程相比较美日印巴都晚了些,但棉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加工历史,国内棉纱布料都是在国内完成,只是到了近代西方帝国强行施加压力,大量来自英美日的进口棉布充斥着国内市场,日本借助签订甲午战争条约霸凌条件,在我国利用低劳动成本大肆建厂。在政府支持下直到19世纪80年代第一家现代化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运营,并在年恢复关税自主权,形成了有力的竞争。

在亚洲南方市场资本家和政治家致力于国内棉花工业化,掀起一场反英美日殖民斗争,倡导消费国内制造纺织品,通过关税措施保护国内市场免受国外竞争,棉花工人、工会发动规模性罢工运动,实现了棉花产业国有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rdmz/145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