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自由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很多的事件,这些事件以一定的形式记载于书籍、影视或者其他载体之中,所以我们今天才得以一窥其面貌——但我们想过吗?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真的就是事件本身的原原本本的那个样子吗?或者,即使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当初就是那样发生的,但也许,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想让我们看到的那一切,或者只是表现出来的那一切,事件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也许有人并不想让我们知道!著名学者、社会批评家诺姆·乔姆斯基和作家、记者、诗人安德烈·弗尔切克合著的《以自由之名》,通过他们俩的对话,为我们揭示了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所不知道的很多历史事件的一些也许会让我们感到目瞪口呆的“东西”。即使他们所说的只是一面之辞,也足够让我们大开眼界,并适当丰富一下我们对这些我们对这些事件的一些看法和认识。从古到今,做某件事情,总会以一定的名义来进行。那些名义就是“旗帜”,或者说是借口,无论中外皆然,都懂得“师出有名”的道理。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一些所谓“师出有名”,在很大程度上会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至少会挡上一层薄雾,让一切都云里雾里。有些事件的真相,也许已经成为一个个彻底的谜团——譬如肯尼迪遇刺案。所以,在还能够获知事件真相的时候,尽可能地把一切真相揭示出来,然后才能期待下一步。即使知道了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也没办法采取对策的时候,大家的“纷纷扰乱”也总是会给那些企图不断制造所谓真相的人有所收敛,再也不能像从前一样肆无忌惮——纯粹的事件的真相必须为大众所知,必须让一切都大白于天下!从《旧金山和约》到越战,再到所谓的“正义使命”以及伊拉克战争,再到利比亚战争,直到南苏丹,甚至如今已经不太成为热点和焦点的卢旺达大屠杀,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安排?为什么事情的发展会是那样一个脉络?比如,“布拉格之春”真的就是目前我们所知的那样一个经过吗?苏联为什么会有短短的几个月之间就分崩离析?“8·19事件”的发生的客观原因和直接“导火索”到底是什么?中东的纷争战乱——从伊拉克到叙利亚再到土耳其,最根本的原因到底是石油还是其他更大的利益或者阴谋?……所有的一切,必定都会有一个主导的因素。在诺姆·乔姆斯基和安德烈·弗尔切克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虽然不一定所有的信息都是本来的那个样子,但却可以同我们之前、正在、以后所掌握的其他信息,以及其他更多人的研究交叉佐证。现在的伊拉克政府是由伊拉克选民通过议会大选后推举出的政府,其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代表了伊拉克选民的意志,这决定了伊拉克政府不会是美国的”附属“。

伊拉克已有独立自主的外交。

伊拉克的今夕对比:

当你的信息的来源越多,就越能够接近事件的真相。

“自由”是一个多么好的名词,其最基本含义是就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在中文的义境中,“自由”意思是“由于自己”,即自己作主;在欧美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来,之后才能自己作主。所以,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萨托利(GiovanniSartori)曾经说过,“自由是一个变色龙似的语”。与“自由”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词——“民主”。这两个词的本义都是正面的,是人类的终极追求。然而在政治实践中,却已经被“借用”得太多,而更多地失去了本来的意义,甚至于变成了一种绝妙的讽刺。正如安德烈·弗尔切克在《以自由之名》的“序言”中所说的,“几乎所有的这些——笔者备注:世界各地无数残酷的冲突、侵略和战争——都是由西方出于地缘政治上的和经济上的利益所策划和煽动的”。这一句就足够了,已经足以为这些“以自由之名”而实施的曾经、正在、以后的事件作注解。知道了这些,知道了更多的信息,接下来该怎么办?诺姆·乔姆斯基和安德烈·弗尔切克警醒我们——不能空怀着同情和愤怒,等待着最糟糕的事情发生,更不能因此闭上眼睛;人们需要以主动的姿态应对这个世界流血的真相,让曾经沉默的大多数,面对虚伪的自由与正义,发出反抗的怒吼。这样的一个表态,鲁迅也曾经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也曾经讲过——“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醒”来之后该怎么办,当然不能只是看一看、听一听就算了吗……?

打个比方,把你关在房间里面,你肯定没有自由,必须把你从房间里面释放出来,让你进入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你才有可能获得自由,但这只是获得自由的第一步。不要在原地打转转,自己还不知道,甚至以为这才是正常的存在状态——循环是历史的基本特征。

身体的自由也推动着行动的自由,正如,在一个迷宫里面,你要想走出迷宫,必须找到正确的路径才行,否则永远走不出去,又怎能获得自由呢?所以,关键是追问什么是正确的路?神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站在高处俯视迷宫的格调,唯有借助神的智慧,我们才能找到迷宫的出路。

可我还是经常说“我追求的是自由”,人是不能处分自己最重要的利益,自由不能以放弃自由为代价。

记得黄碧云曾说:“如果有一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之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得丰盛。”

暮气沉沉,是庸碌无为者的生活写照,而生平优秀的人,往往更懂得热爱生活,努力想要将人生活得丰盛。

因为对他们来说,生活是用来体验的,体验的过程追求自由,只有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达到高度平衡,生命才会更加从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rdmz/133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