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昔日印尼首富居然是广东人,娶欧洲美女为妻


在我国的历史上,普通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和谋求生计,有过三个比较大规模的、自发迁徙的移民潮:走西口,闯关东和下南洋。其中,下南洋也称“过番”,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近代的南洋群岛对中国人来说曾是一个苦难辛酸之地。

“下南洋”在华人依靠辛勤劳动富裕起来,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带去了华夏文化。在苏门答腊岛首府棉兰的华人自古就颇具经济实力的,据说雅加达大部分的富庶华人家族就来自棉兰。华人修建的佛寺慈光弥勒佛院是印尼最大的寺院,不但成为当地一景,也是新一代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平台,很多华人孩子在这里学习,不少穆斯林也来这里参观拍照。

走在棉兰的大街小巷,经常能遇到说着闽南话、广东话,甚至流利普通话的当地华人后裔。

在阿哈马德雅尼路,我见到了印尼华人之光张阿辉的故居——清河堂。张阿辉的真名叫做张鸿南,号耀轩,广东梅县人,“张阿辉”只是当地人对他的称呼。张鸿南曾是棉兰乃至东南亚的华人首富,被当地华人誉为“打造印尼棉兰华人社会”的先驱。

据记载,张阿辉的哥哥张煜南在广东大埔的巨贾张弼士门下甚受重用,后随张弼士的仕途发展前往南洋后来哥哥张煜南官至清朝三品京堂候补,又提升为考察南洋商务大臣。。时年18岁的张阿辉便随着哥哥来到棉兰,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勤奋和家里的人脉背景,抓住棉兰种植业大发展的时机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不仅吸引了大批南下的华人劳工更积聚了大量财富。

张阿辉与棉兰苏丹王关系甚好,因而他的生意得到苏丹王的多方关照。由于官商身份和极高的人望,张阿辉还被荷兰殖民当局委以重任,管理华人事务。他不仅是荷兰殖民当局的华人市长,甚至是殖民当局议会十九位议员中唯一一位华人。不过,张姓兄弟二人虽然在商界和政界如鱼得水,但是行事极为低调,直到现在也极少有人知道张阿辉同时也是张裕公司的股东之一。

二张兄弟虽然事业日盛,左右逢源,但是他们不仅为人低调,而且乐善好施,由他们出资建造的市政大楼、铁路立交桥、教堂等设施直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此外,他们还曾资助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逸仙先生也曾与张阿辉题赠有“博爱”二字。据说张阿辉去世时,送葬队伍延绵十里路长。

而今,张阿辉的故居已经成为棉兰的一大旅游景点。他的故居始建于年,于年完工,占地4公顷,共40间房,可谓是低调中见奢华。乍一看并没有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但是其实中西合璧、风格交融,细节处尽显着细腻高雅和考究。

故居的建筑格局是中国“回”字型结构,前坪后院。虽然融合了马来风格和西式风格,但依然体现着中式民居的建筑风格。临街大门是清朝官宦人家的门楼,走进庭院,迎面前坪花坛后是一排二层楼房,窗户是西式排窗,而大门却是中式的: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钹一对,两侧贴有对联“西铭积德,金鑑流徵”,门头上有扁额“清河堂”,饱墨重彩,无一不体现着屋主的华人身份。

故居的中心是天井,天井也是是按中国“四水归堂”的样式修建而成。从客厅穿过六扇雕花隔扇,隔扇的雕工精细,艺术造诣令人叹服。堂屋,仍是按中囯礼教传统的布置,中间设有神龛,供家中祖先的牌位。几个客厅则是中西结合,堂屋两侧的房间地面贴的全部是意大利马赛克花砖;二楼有一个专门用于聚会的西式舞厅,甚至还能看到一架钢琴。

很幸运在故居二楼遇到张阿辉的外孙女,接近80岁的中荷混血,不会中文但讲起家族的兴衰变迁滔滔不绝,指着墙上的族谱和老照片,给我们讲述一段段有趣的故事和一个个有趣的人。睹物思人,感怀着百多年前无数华人在南洋的奋斗历程,不禁唏嘘。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lyjd/136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