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近东枢纽奥斯曼帝国受益于巴格达铁路,如何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http://www.ykhongye.com/m/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英国在新一轮扩张中逐步落后,其整体实力下降本身就难以维系在近东地区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英国对埃及以及苏伊士运河的掌控,导致黑海海峡的地位下降。英国政坛由此分裂,这些现象最终导致英国在关键时刻变卦,该国与欧洲列强一道迫使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寻找新的靠山,彼时,国力强盛的德国成为奥斯曼苏丹哈米德二世的首选。

哈米德认为,德国不像英法等国那样在奥斯曼境内强势扩张,而德皇威廉二世则认为,德国向东挺进必须依靠奥斯曼土耳其。基于此,德国开始全面支持奥斯曼帝国,德国国内的军工企业不断向奥斯曼帝国输送武器装备,哈米德二世还派大量军官前往德国受训。除此之外,德国还深入影响奥斯曼帝国的教育和文化领域,伊斯坦布尔大街上到处都是德国商品。不过,谈及德国对奥斯曼帝国最有益的“帮助”,巴格达铁路绝对名列其中,这条铁路提高了奥斯曼帝国的运输能力,促进了该国的内外贸易,并且还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帝国的整体军事实力。

巴格达铁路,德国为了向东渗透、扩张,力求尽可能把该国掌控的铁路网向东延伸

奥斯曼帝国苏丹希望通过铁路增强运输和对亚洲腹地的控制能力,普莱西尔提出铁路修建计划

巴格达铁路的缘起,还要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一位与新任苏丹哈米德二世私交甚笃的德国工程师——威廉·冯·普莱西尔。当时刚刚上台的苏丹深感国内积重难返,帝国面临的破产危机和积贫积弱的军事实力都急需解决。英国放弃继续支持奥斯曼帝国以后,苏丹非常重视发展与德国的关系,他个人也与许多在土德国人都保持了良好私人关系,这位普莱西尔便是他众多德国好友中的一位。苏丹与这位德国工程师讨论最多的,便是如何将现代交通运输干线引入奥斯曼帝国,增强土耳其的运输及对广大亚洲腹地的控制能力。苏丹一直试图寻求将现有欧洲部分铁路延伸至安那托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以及更遥远的帝国领土。

哈米德二世

根据普莱西尔未公开的日记,他本人是位地地道道的铁路工程师,没有什么政客或商人的属性。其生命的最后四十年都留在了土耳其并致力于铁路事业,因此被人称做“巴格达铁路之父。此前,他曾亲自参与指挥了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跨海铁路建设。关于将铁路往东延伸的方案,普莱西尔在土境内花费了大量时间考察,最终认定可行。他筹划了一份比较详细的修筑计划,并被奥斯曼帝国的国务机构“波尔特”接受。但这个计划开销过于昂贵,远远超出了奥斯曼帝国财政当时所能承受的范围,而且就在年8月2日,奥斯曼帝国财政部正式宣告破产,铁路的后续修筑问题干脆遭遇无限期搁置。如果想要促成此事,外国资本的进入必不可少。

博斯普鲁斯海峡

普莱西尔鼓吹铁路沿线拥有丰富资源,并建议德国参与开发铁路

在完成对小亚细亚和伊拉克的考察后,普莱西尔发现此处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矿藏、未开垦的肥沃土地,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他将自己的考察见闻写成一本名为《巴比伦,古代最富庶的地方》的小册子,并于年出版。在书中,他极力描绘沿线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极力鼓动称“当铁路完成的时候,沿线的的经济会被带动起来,奥斯曼帝国生产能力的低下并非因为其民众的懒惰,而是因为缺乏市场和交通工具……如果有了铁路,那将刺激各种原料的生产,小亚半岛、西里西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大批未开垦的地区也将得以开发,这自然会令投资修筑这条铁路的人获利。”在书中他直截了当地指明,如果德国“能够抓住时机在哥萨克人占据它之前抢占先机”,那么德国将“在瓜分世界中获得最好的一份”。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巴格达铁路沿线涵盖了部分古巴比伦土地,小亚半岛、西里西亚和美索不达米亚资源非常丰富

奥斯曼帝国苏丹为了防止铁路被他国控制,拒绝了普莱西尔的多元化资本运作,转而寻求德国投资,殊不知德国也是为了扩张、渗透

普莱西尔的著作在德国产生了巨大反响,不仅导致了德国的“中东热,更从侧面促成了德国政府在土耳其的扩张、渗透。虽然时任首相俾斯麦对他的观点大加嘲讽,称“我们在伊斯坦布尔有外交大使,我从他们那里什么也没有听说,反而是一个史威比的小工程师在告诉我应该做什么!”但普莱西尔并未就此灰心,反而决定在没有政府支持的前提下自己“众筹”资金。在—年间,普莱西尔已经筹备到了足够的款项完成这一伟业,却为哈米德二世本人所阻挠。

按照美国学者麦克默里(JonathanSMcmurray)的观点,鉴于被列强不断渗透的惨痛记忆,敏感的苏丹并不希望铁路资金的来源多国化。如果铁路修好了又被英法等国控制,那还不如不修。由于坚信德国在亚洲没有政治野心,苏丹坚持要把铁路交给德国公司单独运行。但由于牵涉到资本的多方利益,一直到威廉二世上台以后,为新皇帝海外政策所鼓舞的德意志银行才终于跳出来为铁路投了标,并于年8月8日中标,正式得到伊兹米特到安卡拉的铁路租让权。普莱西尔的夙愿终于得以成行。

铁血首相俾斯麦

哈米德二世为铁路建设保驾护航

哈米德苏丹对铁路一事颇为重视,下了大力气为德国资本保驾护航。双方签订的租让协议中规定,铁路正常运营后,奥斯曼政府每年每公里付给承租公司法郎,很大程度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德意志银行随即在瑞士注册了安那托利亚铁路公司来负责工程。与此相配合,年1月,德意志银行以万瑞士法郎的代价从奥斯曼政府那里接管了从伊斯坦布尔到伊兹米特的那段铁路的经营管理权。同年,威廉二世第一次访问奥斯曼帝国,受到哈米德的热情接待。

德皇威廉二世访问奥斯曼土耳其

负责铁路施工的是法兰克福的菲利普·霍尔兹曼(PhilippHolzman)公司,从伊兹米特到安卡拉这一线基本位于素丹的统治中心,尽管遇到诸如劳动力短缺、疾病、安全问题等许多困难,从伊兹米特到安卡拉的铁路还是在年12月顺利通车。作为两国合作的良好开端,哈米德二世从修路的过程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铁路刚刚完工,苏丹便迫不及待给驻柏林的大使陶菲克帕夏打电话,要求威廉二世帮助他把铁路继续往东延伸,修筑权仍然交给德国的铁路公司。经过商讨,两国最终批准了更加远离俄国人、从埃斯基谢希尔穿越阿勒颇和托罗斯山直抵摩苏尔和巴格达的南线方案。

巴格达铁路确实给奥斯曼帝国带来了现实利益

铁路的修建对德土之间的贸易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德国向土耳其输出的产品增加了2.5倍,而从土耳其输往德国的产品总值猛增了6倍以上。年,由埃斯基谢希尔修到科尼亚的铁路刚刚通车之际,希土战争爆发。在与希腊的作战过程中,新鲜出炉的铁路大发神威,帮助奥斯曼帝国利用先进快捷的铁路运输军队和物资,使其大获全胜。这次胜利更加坚定了哈米德二世把铁路修下去的信念。

希土战争,希腊失败,被迫支付奥斯曼帝国巨额战争赔款

德皇威廉二世以及整个德国政坛为了保证筑路权使尽浑身解数

德国人在中东基建设施的急剧扩张引起了欧洲列强的不安。英法两国联合起来向奥斯曼帝国施压,要求“巴格达铁路的修筑权不能只给德国”。这个危险的信号向威廉二世传达了再明确不过的信息:要想把在中东的基建作业继续下去,政府力量的介入已必不可少。同样在年,德政府安排前任外交国务秘书马沙尔·冯·比贝尔施泰因前往伊斯坦布尔任大使。这位前秘书是有名的狂热民族主义者,德皇派他前往奥斯曼,主要目的就是为德国资本和贸易向土耳其进一步渗透做保障,而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保障铁路的继续修建。

面对来自欧洲各国的竞争和种种反对势力,马沙尔认为不能继续等待下去,铁路修筑权必须尽快获得,德国应该对土耳其上层加以笼络。次年10月,德皇本人率领一支由外交大臣比洛、德意志银行董事长西门子等人组成的重量级访问团前往伊斯坦布尔给哈米德二世打气。威廉先是抵达耶路撒冷,参拜了圣墓和天主教堂,又来到大马士革,在朝拜了圣陵之后又拜谒了萨拉丁墓。在萨拉丁墓前,威廉二世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说,声称自己是“苏丹生死不渝的朋友”,而全世界三亿穆斯林也“都可以把他当作可信赖的朋友”。两国关系由此进入了高潮:“迄今为止很少有哪一次访问产生过比这次更重要的效果了”。

威廉二世访问奥斯曼帝国,巩固筑路权的同时,也是为了给哈米德二世打气

德奥最终敲定巴格达铁路修建计划,从当时情况来看,德国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

很快,年12月,奥斯曼帝国政府和德意志银行以及安那托利亚铁路公司达成了修筑巴格达方向铁路的初步意向,哈米德二世把铁路租让权授予安那托利亚铁路公司,公司负责大约在八年内建成从科尼亚到巴格达和巴士拉的铁路,奥斯曼政府保留以一定条件赎买这条铁路任何一段的权利。年德国取得修建巴格达铁路的特许权,随即便于次年4月组建了巴格达铁路公司来负责巴格达铁路计划。年5月5日,双方正式签约。条约规定;由巴格达铁路公司负责在8年内修筑从科尼亚到巴格达和巴士拉大约长达公里的铁路,以及位于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大约长达公里的支线。条约有效期为99年。奥斯曼帝国给予投资方最低收入担保,承诺铁路运营后每年每公里投资方将得到政府补贴的11,法郎,在建铁路每公里45,法郎。巴格达铁路公司承诺用它的资金修建铁路沿线的火车站、邮局、警察局和电话线,并承诺从科尼亚至布尔古鲁的二百公里铁路,不需要帝国的担保金。对于德国来说,这样的条件待遇是非常优越的。

巴格达铁路部分线路

德国修建巴格达铁路充满挫折,一战结束后,相关铁路被英法接管

从威廉二世上台一直到二十世纪头五年,土德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可谓顺风顺水。不过,巴格达铁路毕竟修筑难度大、时间长,加上极度不稳定的地区局势,从年10月科尼亚一埃雷利一布尔古鲁段完工通车以后,奥斯曼政府就陷入财政困窘的境地,无力承担条约中规定的最低收入保证金,铁路只得停工。年7月,奥斯曼国内政局变动,新上台的青年党人一开始公开仇视德国,接近英国,铁路也有被交给英国人管理的风险。但次年,随着与奥地利人有密切联系的希米尔帕夏担任大维齐(奥斯曼首席国务大臣),加上哈米德时期培养的一众亲德派军官(恩维尔、凯末尔等)在4月份自由派一次未遂的政变之后渐渐受到重用,青年党人政府又开始向德国倾斜。

土耳其青年党控制奥斯曼帝国最后十年,他们的政治立场由亲英转向亲德

年8月,时任德国驻土大使马沙尔不失时机地邀请奥斯曼财政和内政大臣试乘从科尼亚到艾雷里的火车铁路,德意志领先的工业技术再次深深震撼了奥斯曼官员们,青年土耳其党人终于同意让德国公司继续巴格达铁路的东延工程。年,土耳其政府与巴格达铁路公司再次签署协定。协议规定:一,巴格达铁路公司在无需任何政府保证金的前提下可以将铁路东延至巴士拉;二,伊斯肯德伦港以99年的租期租借给德国;三,德国独资修建从铁路主线上的奥斯马尼至伊斯肯德伦的支线。但随之爆发的一战终结了铁路的修建。到一战结束,巴格达铁路彻底被英法以委任的形式接管。随后铁路一直建建停停,也不再与德国有什么关系。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亲德政策对奥斯曼帝国的影响

巴格达铁路的修建是多方博弈的结果。用中国人的话来讲,哈米德二世希望通过“以夷制夷”的手段,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为奥斯曼帝国谋取利益。而就德国而言,这个新兴的工业强国也急需寻找海外资源,在近东、中东地区扩张,所以说,巴格达铁路的修筑是两国互利互惠的结果。

一战中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

铁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性质的投资,其最大意义在于带动经济的发展。而正是通过巴格达铁路的修筑,德国的资本、商品、政治影响力等硬、软实力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出到奥斯曼帝国。年,德国对土耳其的出口总值仅为万马克,而土耳其对德输出也不过为万马克;年,德国对土耳其出口达万马克,土耳其对德出口为万马克;年以后,直至一战爆发前的十四年,德国对土耳其出口为2亿5千万马克,同时土耳其对德输出亦增至1亿马克以上。用美国学者厄伦(E·M·Earlen)的话说,德国人“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坚信工业合同、商业企业和资本投入的输出,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输送的不仅是资本和劳动,也有政治影响。”

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通过与德国的政治经济合作,帝国经济得到极大发展,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巴格达铁路的修建,帝国与安纳托利亚等亚洲边疆省份联系进一步紧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农产品和铁路沿线丰富的得到了开发,帝国经济的向心力和现代化程度增强。

加里波利战役,奥斯曼帝国被德国拉下水,协约国方面欲通过此战把奥斯曼帝国逐出战场

而随着巴格达铁路的修建,中东地区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了,正如英国学者萨罗里指出的那样:“横跨美索不达米亚的铁路将在近东起到不祥的作用,……近东冲突一旦发生,必定要卷入所有的欧洲列强,必定迫使整个东方问题发生危机,而危机一旦开始就不能马上结束,直到欧亚地图被改写。”通过这条铁路,德国人成功的渗入了奥斯曼帝国这个英法俄的传统势力范围。为了避开英、俄的传统势力范围,德国不惜绕远路,选择山高路远的南线方案修筑铁路,其目的就在于在中东站稳脚跟,进一步将巴格达铁路与汉志铁路连接起来,实现进入阿拉伯半岛的战略意图。

一战中的德军士兵

到一战期间,当德国政府发现搁置已久的铁路存在巨大的军事战略价值后,命令德意志银行不惜成本,用自己的资金强行修建铁路。至此,铁路完全变为德国政府的战争工具。再加上奥斯曼帝国统治阶级内部通过留学德国而形成的亲德派影响,德国在奥托曼帝国影响水涨船高。这就导致一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被以恩维尔为首的亲德派动员起来,作为同盟国集团的战争零部件投入欧战,追随德国参战,也成了德国世界霸权野心的牺牲品。用布克哈特的话说,“铁路与革命、反革命以及战争具有特殊的关系。谁一旦真正掌握了铁路,甚至仅仅把铁轨线路控制在手中,那么他就可以让整个民族寸步难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lsyg/1505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