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我,东北女孩,在非洲3年,这里女人的婚恋


入非之前,我对非洲的印象和所有人一样,就是太危险,疟疾、病毒还有战乱……

入非后,我才发现,这里也是万千大众艰难求生的人世间。

路晴雯/口述

小千靥/撰文

大家好,我叫路晴雯,23岁之前,是个从来没离开过东北这块黑土地的“乖乖女”,18岁家庭的变故,作为家里的长女,我不得不扛起家庭的责任,在23岁的时候,远赴非洲赚钱养家糊口,3年的翻译生涯,让我见识到了最真实的非洲。

考察当地咖啡晾晒场景

01.东北“乖乖女”的人生转折点

93年,我出生在吉林省的某个乡村,父母都是在黑土地上刨食的农民,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得益于父母的勤劳,从小到大我和弟弟算的上衣食无忧。

很多人都说东北女孩子性格豪爽,能喝能唠能搞笑,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是个例外。

从小我就是个“乖乖女”,沉默寡言却又多愁善感。

我妈经常给我开玩笑说,我来错了地方,该投胎到江南某个地方当大小姐。

结果,大小姐没做成就算了,年,上天给我又开了一个玩笑。

小时候冲着镜头满是拘谨

年,那年高三,正处在学习最紧张的时刻,突然班主任让我出来接电话,电话是我二叔打的,说我爸开车运蔬菜,因为雪天路滑,车辆失控出车祸了。

我如遭晴天霹雳,等我跌跌撞撞回到家,见到的只是父亲冰冷的容颜。

自从父亲走后,母亲一个担起了原本属于她和父亲两个人的重担。

虽然这份重担最主要是我和弟弟(自从爸爸走后,二叔和二婶就把爷爷奶奶接到了他们家)但对于一个只会在黑土地上种点蔬菜换钱的母亲来说,这份担子依旧不轻松。

给母校打一波广告

高考结束,仰赖父亲在天上的护佑,我顺利的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选择了英语专业。

四年大学时光是如此漫长而又步履匆匆的走过……

大学毕业,我四处求职,唯一要求就是高工资,因为我要替母亲分担这个家。

最后如愿找到了我现在的公司,因为是做咖啡链生意,接触的外国人比较多,我在公司做商务随行翻译,一个月元工资。

这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算高了吧?

不过这也是拿休息时间换的,只要是领导有翻译需求,必须随叫随到。

没事跟着学拉花

02.东北女孩一晚跨越30℃的迁徙

年末,开完公司年终总结大会,我们总经理单独找我谈话,说来年公司要加强与非洲咖啡商的合作,准备在那里建立分公司,需要年轻人带头冲锋。

我有点犹豫,半开玩笑地问:领导,冲锋给配子弹吗?

领导哈哈一笑,说,给我另配1W的子弹。

于是我们二人握手成交。

博莱机场航站楼,据说是咱大中国承建的

我知道非洲充斥着疟疾、病毒还有战乱,很苦、很危险,但当听到领导说要去非洲的那一刻,我作为东北姑娘的血脉仿佛瞬间觉醒,有什么大不了的,干就完了!

最主要的是我一个人去非洲,家里面临的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回到家,我还想着我妈不同意,想了各种理由开导她。

结果人压根就没意见,后来我才知道,她当时根本就不知道非洲有多危险,只是以为我要去国外而已。

飞机降落博莱机场

年3月,刚过完年,我和同事从长春龙嘉国际机场转飞北京机场,而后直飞非洲“高原之国”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仅在飞机上的时间将近14个小时,我整个人都麻了,原来坐飞也能这么辛苦。

上飞机前我们穿的还是羽绒服,下飞机全都得热的遭不住。

一个夜晚的行程,让我们转换了四季。从最低气温零下10℃的冰天雪地来到了20多℃的非洲大地。

亚的斯亚贝巴街景

除了温度,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破!明明是国家首都,道路坑洼不平、随处可见的垃圾、比比皆是的烂尾楼,街上到处是无所事事的黑人小哥……

而且这里的烂尾楼跟我们那的烂尾楼不一样,国内的烂尾楼很多烂尾之后就一直停工,没人在里面住,但埃塞俄比亚的烂尾楼虽然也是停工了,但是很多1-3层已经有人入住或者在做生意。

破败萧条和人间烟火形成了巨大反差,给瞳孔夸张的观感刺激,想不看都难。

出去没走多远,埃塞的合作商就开车来接我们到了一座矗立在城郊的工业园,这里有成千上万袋的咖啡等待着运往世界各地,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让我这个在国内见惯了咖啡的行内人也震惊地说不出话。

咖啡工业园一角

这里,是咖啡的故乡!

初到这方土地,我们眼里满是好奇,但却被明令禁止单独外出,我们女孩子更是被特别关照,为了我们安全考虑,没有男生或者本地向导陪同的情况下,再多女孩也不能出工业园。

工厂外景

最后还友情提示,女孩子最好不要穿裙子。

刚开始以为是怕我们晒黑,很快我们就知道了答案——虽然这里地处高原,但苍蝇,蚊子,跳蚤简直无所不在,第一天晚上,忘了备杀虫剂和蚊帐的我们都熬成了熊猫眼,困也不敢睡,怕蚊子把血吸干,更怕被传播疾病。

第二天我们一路飞奔,冲到当地最大的超市大肆采购一番后,回来才补了个安稳觉。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一边在工业园开辟属于我们的办公室,一边四处到各地考察咖啡种植。

也正因为如此,在埃塞,我们不仅接触了高高在上的资本家,看到更多的是非洲底层百姓的人间疾苦。

当地特色泥房子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越是贫困的地方,贫富差距越明显。

每天在一望无际咖啡园劳作的人,基本都在为三餐奔波,住的地方也只是简易铁皮房或者泥巴房。

富人每天出入都是豪车接送,住在宽阔的别墅里面,奢靡之风连我看了都不禁咋舌。

当地有钱人娶媳妇场景

03.东北女孩和非洲咖啡、女人、孩子

我虽然在咖啡公司工作,但我认为我本质上并不是爱喝咖啡的人。

但来埃塞三年,我养成每天喝咖啡的习惯,因为这里的咖啡实在是太香醇了,不喝简直是暴殄天物。

毫不夸张的说,在房间即便你不煮咖啡,只是有一包生咖啡,当你打开房门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房间都弥漫着咖啡的香气。

当地人煮咖啡的仪式感

如果有幸能够品尝一杯埃塞当地人在炭火上煮的纯正咖啡,你会发现之前喝的神马雀巢速溶、神马星巴克,那些简直不能入口。

像我们大中国喝茶一样,在埃塞,喝咖啡也是一种文化。在这里,无论是建筑工人还是搬运工,他们都已经习惯在每天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喝上一杯咖啡。

我们到当地种植咖啡的农户家,即便是穷得家徒四壁,每家每户都少不了喝咖啡的工具。

三年时间,我随同公司同事东奔西走,足迹跨越非洲好几个国家,比如东边吉布提、索马里,西邻的苏丹、南苏丹共和国,南方肯尼亚。

采摘咖啡的场景

一片片的咖啡种植园,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但让我更震惊的却是这里的婚恋观。

在这里,越是穷苦不堪的地方,男人的地位越高,越是好吃懒做,女人甘之如饴的为家庭默默付出。

埃塞经济发达的地方还不算明显,像在索马里、苏丹这些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男人可以名正言顺的娶四个老婆,当然如果名不正言不顺可以娶更多,我最多的见过一个种植园地主娶了十三个媳妇。

男人在家享受众多妻子的服务,妻子则分工明确,或带孩子、或做家务、或到外面上班……

一夫多妻家庭,女人多、孩子多

即便如此,很多女人回到家还要忍受懒散男人的责骂和拳打脚踢。

我看不下去,有次和那些到我们合作种植园打工的妇人(说是妇人,其实还没我年龄大)聊天,当我说起我们那里的一夫一妻制的时候,她们竟然不约而同地的看着我,而后纷纷向我表示同情,一个人养男人多累啊!

我……

带孩子采摘咖啡的妇人

听完她们的话,我呆立了足足三分钟,感觉的我价值观被冲击的天塌地陷……

明明是我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啊,怎么我反而成了她们同情的对象?

良久,缓过神的我也终于理解,明明非洲男人娶了那么多女人,正妻不但不反对,还能彼此间处成“亲姐妹”!

一方水土一方人,他们生活方式像极了非洲大草原上的狮群,在艰难的求生之路上,她们围着一个男人抱团取暖。

在这样的生存法则下,最可怜的就是那些单亲妈妈,她们当中有些是因为被丈夫赶出了家,有些年轻漂亮的女子则是被外国人抛弃的非洲妻子。

这其中自然也有我们中国男人的露水情缘,他们来非洲做生意、干工程,忍不住孤单,在当地娶妻生子,等到工程结束留给他们点钱,就回国做了“跑”男。

但在弱肉强食的非洲,女人即便是有点钱也守不住,她们不是被抢劫就是通过改嫁被男人榨干最后一分积蓄,然后抛弃她们和外国人的孩子,让她们自生自灭。

非洲一行,我见过很多在垃圾堆里找食物的中非混血孩子,不知道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非洲这般处境会不会心痛!

但我是真心替那些“跑男”同胞羞愧,奈何自己能力有限,加上自己行踪不定,只能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一瓶水、一餐饭。

和同事的合影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肯尼亚的时候,一个骨瘦如柴的母亲牵着一个五六岁的中非混血孩子,跪在我面前用中文央求我给帮帮她和孩子。

听着她的话语,看着她的眼神,真心刺痛了我的神经,那是走投无路后拼命抓住一颗救命稻草的无助和期盼。

几番交谈之后,知道和她在一起了5年丈夫回国了,临走时说还会回来,结果让她这一等就是3年!

最后我把她介绍到了一个咖啡种植园,并特意嘱托园主好好照看她们母子。

但这只是非洲万千被“跑男”抛弃的母子其中之一,靠零星的救济无法改变她们大多数人的命运,只能寄希望于男人开始这段感情后的责任感。

中非混血的孩子

年初疫情爆发,我们的非洲之行只能暂告段落,回国的这段日子,每当喝起咖啡的时候,我都会一边回味在非洲的那段日子,一边感慨生活在我们大天朝的女人是何其的幸福。

身为女人,我们在家庭中有来自父母、爱人的关爱;出去工作,有能靠一个人努力就能改善家庭的条件机会!

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最后友情提醒,那些准备去或者即将去非洲的男同胞,守好人生道德底线,虽说一时逾矩,可能没有法律后果,但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lsyg/136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