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丹 > 地理位置 > 撒哈拉,不是ldquo死亡之海rd
当前位置: 苏丹 > 地理位置 > 撒哈拉,不是ldquo死亡之海rd
我要穿越这片
沙漠找寻真的自我
身边只有一匹骆驼陪我
(《沙漠骆驼》歌词)
撒哈拉,不是“死亡之海”
主笔
鬼箭羽
编审
南宫万
校对
萧璇子
撒哈拉,一个听起来让很多人或畏惧,或神往的名字。它,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我们在中学地理课本就获得的常识。
人们总是将沙漠与神秘、死亡联系在一起。撒哈拉,这片最广袤的被黄沙覆盖的区域,一望无际,就像黄色的海洋,难以穿越,于是赢得了“死亡之海”的称号。
毛里塔尼亚境内的Adrar沙漠
摄影-Ji-Elle
文艺青年或文学爱好者还会想起作家三毛与这片沙漠的传奇故事。“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类似的句子一直在北非地区流传,作家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问世后,在华语地区广为流传,成了爱情金句。
文学家的描写,让多少冲淡了“死亡之海”带来的恐怖,让撒哈拉的字典了多了几分浪漫。三毛女士在西撒哈拉的阿尤恩镇(今为摩洛哥实际控制)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西班牙人荷西。
阿尤恩镇地理位置
与我国西北至中亚的温带沙漠的季节明显变化不同季节变化明显,地处热带、亚热带的撒哈拉沙漠,白天终年处于炎热干燥之中,夜间最低可骤降至0度以下。这块年均降水量40毫米的瀚海,年初传出了一条新闻:撒哈拉沙漠下雪了!
严格来说,下雪的地方是撒哈拉沙漠中的隆起——阿特拉斯山脉及其附近高地,地形隆起之地可形成微弱的雨影效应,在水汽和降温的条件下,产生降雪。
年1月撒哈拉降雪照片
欧洲航天局哥白尼哨兵-2号卫星拍摄
北非狭窄的地中海沿岸,是被世界第一沙漠“逼”到陆地尽头的冬季温润地带——地中海气候区。作家三毛也一定到过那里,那首华语乐坛殿堂级的歌曲《橄榄树》歌词,就出自她笔下。
为什么流浪远方,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
这里的橄榄树指的是油橄榄,地中海沿岸代表性植物。
死亡之海和爱情胜地,这是撒哈拉的两种面孔。但这片黄色大海,实在是太广袤了。我们所熟悉的标签,远非撒哈拉的全部。
最大沙漠,偏偏被大海环绕撒哈拉,几乎就是沙漠的代名词。撒哈拉的中文是音译词,它本来意思就是“大沙漠”。撒哈拉沙漠总面积约万平方公里。这是个什么样的数字呢?基本相当于美国陆地面积,整个非洲大陆面积的近1/3!
撒哈拉是沙漠中的巨无霸,它覆盖11个国家的国土,包括阿尔及利亚、乍得、埃及、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尔、西撒哈拉、苏丹、突尼斯的大部分地区。
黄沙与大海几乎是两个世界,一个是旱海,一个是泽国。二者似乎水火不容。
可是,撒哈拉沙漠的边界就是被大海圈起来的:它的西端界限是北非的西海岸线,临大西洋;东端则是红海,北部则是地中海;唯有南部是陆地,南部边缘先是干旱的荒漠草原,然后过渡到稀疏高草的热带草原气候区。
这就是,界上最大的沙漠,三面是海——是谁,制造了如此神奇、独特的撒哈拉?
最干旱的沙漠,遇到最绚烂的文明撒哈拉的前世,并非生来就是沙漠。
揭示这个真相的证据,是撒哈拉地区广泛分布的岩画。根据岩画的内容和年代,科学家、历史学家推断出了它的前世今生:
史前时期的始新世前后(约开始万年前-万年前),今撒哈拉地区地表覆盖着,广袤的冲积平原,这时期岩画还没有诞生,也没有发现人类活动迹象。
Tasili?Ajjer高原岩画群
阿杰尔高原,也译作艾尔高原,以史前岩画遗迹而著称。新石器时代,当地气候比现今湿润,地表被稀树草原覆盖而非沙漠。创作于约-年前的岩画描绘了大型野生动物鳄鱼、牛群,以及人类的狩猎、舞蹈等活动。
根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年的研究显示:大约万年到万年前,特提斯海的收缩导致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形成,这一观点推翻了撒哈拉沙漠形成于第四纪(大约万年以来)的传统观点。过去一般认为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时代不会早于第四纪。而中外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特提斯海收缩不仅导致了北非平均气候态的变化,也加强了非洲夏季风对轨道变化的响应,随后成为控制撒哈拉沙漠范围变化的主要因素。
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之间,撒哈拉岩画出现在阿尔及利亚东南部、乍得和利比亚,它们是人类使用目前已灭绝的动物奶汁混合颜料画在岩石上的,内容有水牛、大象、河马和犀牛,这些都是典型的热带草原动物,需要有充足的水源才能存活的大型哺乳动物。这一时期,被称为撒哈拉的“水牛时期”。
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左右,撒哈拉地区的居民开始从事放牧牛、羊活动,这一地区考古发掘曾有新石器时代的磨制工具石斧、石磨、石箭,以及生活陶器,放牧的动物很可能是从亚洲引进的。人口稠密的村庄遗迹也被大量发现,这一时期被称为撒哈拉的“黄牛时期“。
约从公元前0年到公元前年左右,撒哈拉地区的人们引进了经过驯化的马、骆驼和奶牛,并从事大规模农业。从腓尼基人学会使用和锻造铁器,可能在公元前年前后。擅长商业、航海的腓尼基人建立了横跨整个撒哈拉到埃及的帝国联盟。严格来说,人类重要文明发祥地的古埃及,也是撒哈拉沙的一部分。
古埃及文明诞生时,撒哈拉区域尚未彻底变成大沙漠。
到了公元前年,撒哈拉沙漠化的面积已经基本形成今日割据。但是,尼罗河的存在,让古埃及文明继续辉煌,那里形成的大片绿洲其绿洲,成为植物繁茂之地,城市、村镇所在的绿洲,沿着河流分布,一条绿色的生命家园,与周围的不毛之地,形成了鲜明对照。
河流的灌溉,可以在沙漠中开辟伊甸园,这一点上,黄河在沙漠中形成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与此异曲同工。
(流经撒哈拉沙漠的尼罗河)
▼
如果没有尼罗河,会怎样呢?
尼罗河所在的土地,一定会被黄沙覆盖,金字塔、神庙、开罗城、亚历山大港……都将不会出现,撒哈拉身上将会缺少了一条最长的绿色走廊。
这就是造物的神奇:世界第一大河、世界最绚烂的文明之一,偏偏出现在世界第一大沙漠的地盘。
死亡之海内部,生命代代不息
撒哈拉沙漠的确地广人稀,但并不是所谓的生命禁区。今天在被外界视为“死亡之海”的地方,能生活着1亿多人,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撒哈拉地区的主要居民被称为柏柏尔人,实际上这并非一个严格的民族,指的是非洲西北部说闪含语系柏柏尔语族的部落,是对一群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泛称,来自拉丁语中的barbari(意思是野蛮人)。
北非有约至万说柏柏尔语(属阿拉伯语系柏柏尔语族)的人,集中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少数人群最东部的可以到埃及,最南部的可以到布基纳法索。
整个撒哈地区,约生活着总人口超过1.5亿人,百分之七十的人说包括柏柏尔语在内的阿拉伯语,第一大国埃及人口占了1亿——这是尼罗河在“死亡之海”中开辟的绿色走廊之功劳。
柏柏尔人分布地图
版画中的柏柏尔人家庭
年,画家伯里曼笔下的柏柏尔少女
马可·波罗同时代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前利比亚总统卡扎菲、著名球星齐达内(阿尔及利亚裔法国籍人),均是典型的柏柏尔人。
细密画中的伊本·白图泰
非洲东北部贝扎人:柏柏尔人的一支
撒哈拉沙漠的确地广人稀,但并不是所谓的生命禁区。今天在被外界视为“死亡之海”的地方,能生活着1亿多人,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尽管撒哈拉沙漠与尼罗河难分彼此,但具体考察文化现象时,人文地理、人类学家还是一般将尼罗河沿岸从撒哈拉沙漠中剔除。狭义纯粹的撒哈拉沙漠中,最大的城市为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是毛里塔尼亚的政治、文化、商业、金融中心,年统计的人口达到了人,这个被沙漠包围的地方,距大西洋海岸5公里。
卫星遥感下的努瓦克肖特绿洲
努瓦肖特市中心
摄影:AlexandraPugachevsky
努瓦克肖特原为渔村,年毛里塔尼亚独立后才开始了城市化进程。这个名字大家不熟悉,但途径它的一条跨国告诉公路两端连接的是非常著名的——埃及开罗和塞内加尔达喀尔。
死亡之海,非但不死亡,而且还创造了无数奇迹。
从古埃及、腓尼基文明,到当代的11个国家,撒哈拉内部从来都去不缺少生机。没有交流,就没有文明的传承,那么,数千年来,人们是如何穿越这片看起来不可逾越的障碍的呢?
中国有“丝绸之路”,撒哈拉有“金盐之路”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劳岱尔曾在《世界观》一书中这样写道:
“跨越撒哈拉沙漠,仿佛像是跨大西洋,如果没有例外,只有可以追求的足够利润追求,才值得穿越。与跨大西洋贸易不同的是,撒哈拉沙漠中,长期存在一群人以当地为基地做区域性的贸易。”
看来,撒哈拉沙漠中的贸易历史悠久。
商道几乎与文明同时诞生:非州东北部尼罗河谷沿岸,从古埃及时期开始,小规模的贸易商路延续了数千年。在驯化骆驼出现之前,撒哈拉地区的商贸几乎局限于此。
除了东北部,非洲最西端的海岸线附近,狭窄的地带,也有局部贸易活动。
考古发掘已经证明:在考古学上证明了特别是在最西端,沙漠最狭窄的地方有贸易的行为。古典文学中描述了贸易活动,如公元前8世纪,尼日尔河上游的奥达哥斯特城,其形成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这些贸易的孕育。
南部撒哈拉的石窟岩画描绘了马车运输的场景。但是,马车负载较小,马匹也不适合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更大规模的贸易时代,得益于驯化骆驼的出现,时间来到了公元3世纪。
柏柏尔人大量使用骆驼——“沙漠之舟”的引进,让撒哈拉地区的贸易变得繁盛起来。到了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占据北非时期开始,贸易网络开始形成。
早期的干道有两条:第一条路线穿越沙漠西部,从今摩洛哥至尼日尔河口;第二条由今突尼斯至乍得湖沿岸。这两条路路途不长,路线上穿越的都是星星点点的绿洲。这里以东,到利比亚以南地区,还是难以逾越。
建于公元年的杰内古城
因为难度指数极高,曾一度存在的从尼日尔河入海口到埃及的路线,到了公元10世纪废弃了。
新的贸易网络,在中世纪时期建立起来。
撒哈拉沙漠贸易网络
所有的贸易最初都有相似的诉求:欧洲人渴望丝绸、瓷器,东方人需要金器、香料,在汉帝国的努力下,丝绸之路应运而生。资源互补的交流,是交流动因,跨越撒哈拉的贸易商道也是如此:
按照“丝绸之路”的命名规则,撒哈拉贸易商道可称为“金盐之路”。地中海沿岸地区贸易多出盐,而缺少金属;西非地区则盛产金属,而缺少食盐则。
除了运输金、盐,奴隶贸易也是重要内容。很多黑人通过撒哈拉商道,被非洲西部国家购入,成为训练有素的奴隶军。因这些贸易,几条商路被开辟出来
信仰伊斯兰教的加纳王国、马里王国先后控制“金盐之路”。除了主要商品金、盐、奴隶,商路上的贸易还有撒哈拉以南的可乐果、琉璃珠,一级地中海沿岸作为流通货币的宝螺。
8-15世纪非洲黑奴贸易地图
19世纪雕塑,奴隶交易篷车穿越撒哈拉沙漠
廷巴克图,通过电影热映为很多人熟悉。这个位于尼日尔河沿岸的古老城市,曾是马里王国的都城,因为撒哈拉贸易的兴盛,它和加奥、杰內等一起兴盛起来。
廷巴克图古城
非洲西南部林草交接地带,出现了重要的贸易中心,如贝格霍、邦杜库。今毛里塔尼亚境内的瓦丹、瓦拉塔、欣盖提也是重要的商业重镇。阿加德兹境内的图瓦雷克城,则随着贸易的繁盛,而发展成为今日的尼日尔城。
东部跨撒哈拉贸易路线中,地处乍得湖沿岸的卡奈姆-博尔努帝国兴起。这条路线断断续续,只有撒哈拉西部出现动乱时,才被启用。
“黑暗”的中世纪过后,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列强纷纷抢滩亚非拉国家,使其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北非地区的区域贸易,由此成为全球贸易的附庸。
葡萄牙探险家开辟的新航路中,欧洲和西非之间贸易频繁,撒哈拉内部交流地位下降。在十六世纪初期,欧洲人在非洲沿海地区开辟殖民地——相比内陆,欧洲人更重视沿海地区的开发。有了全球贸易版图,穿越撒哈拉的凶险贸易,逐渐被放弃。
真正导致跨撒哈拉贸易消弭的原因是-年的摩洛哥战争,摩洛哥军队攻击廷巴克图、加奥等贸易中心,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破坏。昔日贸易中心一夜之间被毁。
尽管交易额大幅下降,但撒哈拉的贸易仍有持续——工业革命时代,骆驼被铁路取代,法国年在西非地区的经营、殖民,让铁路出现在北非。不过,在殖民地人民的持续斗争下,一条贯通达喀尔、尼日尔到阿尔及尔的铁路线最终没能建成。
20世纪60年代,撒哈拉地区独立国家纷纷出现,为了阻断解放运动,欧洲列强不再愿意投资基础设施,去支持高难度的跨撒哈拉贸易。今日,少数柏油和碎石修造的公路上,仍有卡车运输货物,主要商品是燃料和盐。局部短途路线,还有少量骆驼被使用,其主要使用者是图阿雷格人。
每年一度,骆驼队用6个月时间,跋涉英里的路程,从沙漠中心到四周,运送着人类不可或缺的——盐。
这就是撒哈拉,无论风暴还是平静,贸易生生不息。
多元的撒哈拉,多宝的撒哈拉撒哈拉名为沙漠,沙是它的腹地景观。除了风成的沙丘、沙地外,还有岩漠、冰水平原、干谷、盐盘,还有至今成因为谜团的,位于毛里塔尼亚的理查特结构——椭圆的环形结构,犹如大地上的眼睛,被称为“地球之眼”。
理查特结构:卫星遥感影像
理查特结构:地形图
沙漠并非平坦之地,山脉、高原、火山时而浮现,埃尔山脉、阿哈加尔高原、阿特拉斯山脉、提贝斯提高原、阿德拉尔山脉、红海丘陵,均是撒哈拉沙漠的组成部分。撒哈拉沙漠内部较为成片的沙漠,有西撒哈拉、泰内雷、利比亚三块。沙漠海拔米的库西山,是撒哈拉沙漠的最高峰;其最低点则海拔-米。
利比亚沙漠卫星遥感影像
艾尔高原遥感影像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下游纵贯撒哈拉沙漠东部,除此之外的其他河流,多数是从非洲中发源,流入地中海的间歇性河流。地下含水层靠近地表的地方,往往形成绿洲如拜哈里耶、盖尔达耶、提米蒙、库夫拉、锡瓦等重镇聚落均坐落在绿洲上。
撒哈拉沙漠的植物集中在南北两侧的高地上,个别山谷中湿气集中地地方,会有较高的漠境灌木。前文已经提到,地中海沿岸,有狭窄的地中海气候地带。
在撒哈拉沙漠的热带沙漠气候和非洲中部大陆的热带草原气候之间,是一条被称为萨赫勒的过渡带。
萨赫勒的意思是“撒哈拉的海岸”,这是撒哈拉沙漠和苏丹草原之间的一条长达公里、最宽处达公里的半干旱的草原地带。从大西洋伸延到埃塞俄比亚高原,跨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马里、布基纳法索、阿尔及利亚、尼日尔、尼日利亚、乍得、苏丹、南苏丹、厄立特里亚、喀麦隆、中非与埃塞俄比亚北端等14个国家。
萨赫勒气候特点介于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之间,年降水量约为至毫米。
历史上,因为人力、技术所限,让人望而生畏的撒哈拉沙漠腹地,并没有引起殖民者殖民者的兴趣。到了当代,撒哈拉沙漠勘探处许多矿产资源,如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的石油、天然气,摩洛哥、西撒哈拉的磷矿。
在更容易接近的萨赫勒地带,则蕴藏着至少99亿吨的石油、5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同时还有储量丰富的,铁、锰、铜、铅、钛、铀、金刚石、白金、锡。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有了这些“宝贝”的加持,再恶劣的撒哈拉,也注定不会宁静。
如果评选地球的极端地带,莫过于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和撒哈拉沙漠。探险家、艺术家钟爱青藏高原,同样也青睐撒哈拉。
撒哈拉地区的岩画的发现,始于年葡萄牙探险团在莫桑比克的考察。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的探险考察中发现了岩画。年,法国骑兵队则发现了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的岩画群。
以撒哈拉或撒哈拉沙漠为名的电影、文学作品至少有数十部,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Typhoon乐队则有《撒哈拉沙漠》歌曲。最著名的国际电影有《撒哈拉骑兵》,年阿里影业也拍摄了一部叫《撒哈拉沙漠》的电影。
除了以“撒哈拉”为名,以撒哈拉地区为背景的各类作品,就数不胜数了。
5年上映的电影《撒哈拉》
这就是撒哈拉
既是气候恶劣、景观绝美的撒哈拉!
也是文明绚烂、生命不息的撒哈拉!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文章版权属「大地理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抓取、复制,一经发现投诉、起诉到底
geo-museum
公共地理传播专家
见羽卸甲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