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想太多的人类学家》字数:18万字豆瓣评分:7.8分书目序号:1笔记序号:06人类可以喝牛奶吗?闲谈
如果看过《生活大爆炸》,你一定知道对乳糖不耐受这个医学名词,剧中饱受谢耳朵“折磨”的莱纳德就有患有这种“病”,让莱纳德总在某些“关键时刻”十分尴尬。
那么问题来了,这真的是一种“病”吗?
研究表明,能喝牛奶的人才是基因突变“不正常”的少数人。
正题
1)不能喝牛奶的病
乳糖不耐受(乳糖酶缺乏):喝牛奶、吃冰淇淋会出现恶心、腹部胀气、拉肚子甚至剧烈呕吐。该病无法根治——每天喝一点牛奶,身体也无法适应;每天喝很多,症状也不加重。服用含有乳糖酶的药,可以消除症状。2)不能喝牛奶才“正常”医学角度来看,乳糖不耐受是自然出现的生理现象:人类作为哺乳动物,本身是携带制造乳糖酶的基因,但乳糖酶并非终身制造——NO.1母乳喂养时期,制造乳糖酶的基因最为活跃(为了消化母乳);NO.2断奶期,乳糖酶制造量开始逐渐减少(开始对成人食物依赖度变高,乳糖酶慢慢被其他消化酶取而代之);NO.3成人后,制造乳糖酶的基因会停止活动(成人无法正常消化牛奶)。地球上大多数人仍遵循“正常”哺乳的动物生长步调:世界各地可以喝牛奶的成年人不到总人口的10%(包括亚欧非大部分地区)。只有某些极少地区(瑞典、丹麦、苏丹、约旦和阿富汗),可以喝牛奶的成年人占绝大多数(70%~90%),成年后依然能继续制造乳糖酶。3)基因突变的人才能喝牛奶这些极少地区环境都有一个共同点:畜牧业与乳业历史悠久,牛奶与乳制品是主要食物之一。能喝牛奶的人从基因角度来看:本质是成年后能继续制造乳糖酶,也就是其乳糖酶基因发生过突变。4)基因突变与乳业发展,谁先谁后?欧洲乳业的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之后。人类乳糖酶基因突变时间的研究:年,德、英两国研究团队成功从人骨化石中提取出新石器时代(乳业出现之前)DNA,没有发现乳糖酶基因突变。说明造成基因突变概率增加的时间点约在乳业出现后1万年内。一个奇特的巧合:成年人体内制造乳糖酶是一种单一现象,但其基因突变的方式却并不单一。瑞典和苏丹观察到的基因突变是不同的,但却导致了相同结果。5)能否喝牛奶决定“生死”乳糖酶发生基因突变才1万年的时间,如此短的时间就能让一些地方能喝牛奶的人口达到九成,说明这一自然选择的影响巨大——能喝牛奶的人繁衍出了更多后代,不能喝牛奶的人可能寿命更短,或繁衍子孙更少。假设1:喝牛奶让人长高。但一方面,尚未研究清楚牛奶哪种成分让人更高、更壮;另一方面,高个子是否具有进化优势,目前也无法证实。假设2:牛奶提供了钙与蛋白。人类可以通过“人工”方式,将牛奶制成易于消化的乳酪或酸奶来摄取钙与蛋白,并非只能通过基因突变的方式。中东乳业发达,但成人乳糖酶基因突变概率小于北欧,与当地人以乳酪、酸奶取代牛奶为食有关。假设3:牛奶中含有维生素D,帮助人吸收钙,而人体只能通过晒太阳制造维生素D,北欧恰好阳光不足。日晒充足的苏丹,乳糖酶基因突变占比也很高。结论:目前,仍不清楚牛奶左右人类”生死“的成分。6)基因突变的不只有人类通过品种改良,乳牛基因改变,分泌的牛奶味道变得更接近人类母乳,更适合人类饮用。最悲催的其实是小牛,不得不被迫喝着适合人类口味的牛奶。
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牛奶消费量增加速度最快的国家是中国和印度,但这两个国家绝大部分成年人都无法正常消化牛奶。
闲聊
其实,看完这篇文章,我是相当的惊讶。
我知道乳糖不耐受,但我不知道其实大多数人都有乳糖不耐受,而且这个比例在中国高达90%以上。
但是,似乎身边的人都能喝牛奶呀,难道这个数据有问题?
数据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喝的牛奶中的乳糖也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大多数的乳糖不耐受程度比较轻,症状不明显。
年四川大学的调查研究发现,80.3%的中国成年人一餐完全可以承受6.25克的乳糖(约折合毫升牛奶,大概一盒的量),而不产生任何不良症状。
这只是年的数据,按照乳糖酶基因突变的速度来看,现在这一比例应该更高了。
而且同样是乳糖不耐受,个体症状差异也非常大,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腹泻、放屁都有可能。
或许,你我都是乳糖不耐受,只不过我们的症状没有莱纳德那么严重,感受不到而已。
你我都还是“正常人”。
文人执刀
点一下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6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