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与师生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为积极引导广大青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其应若响,隆重起航。
7月8日,“清华会客厅”媒体沙龙暨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发布会在清华科技园召开,邀请了郦金梁、苏丹、陈楠、付志勇等4位来自清华大学的专家,分别从“开放”、“融汇”、“自信”、“创新”等不同角度做分享。本期我们回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美术学院教授苏丹老师的分享内容《跨越交流中的障碍》。希望能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今天,对青年设计师有所启发。文化交流是一件既让人心驰神往、又充满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工作。在异质文化的碰撞中,我们既充满了向往与激情,又怀抱着谨慎与疑问。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合能生物,同则不继”。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便存在着坚信不同的事物相融合能诞生新事物的信念。然而,不同的文化间所存在的壁垒与代沟也同样不可忽视。如何化解不同背景所形成的文化分歧,引领我们走向融汇,诞生出新的文化结晶,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苏丹老师从15年前开始和意大利设计文化领域保持着紧密的交流与联系,这种持之以恒的奔走与学习一直持续到今天。一直以来,苏丹老师都保持着强大的热情,并且在持续的交流中,逐渐围绕着设计的核心将交流领域扩展到文化、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
以下是苏丹老师题为《跨越交流中的障碍》的主题分享。
文化交流其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大家这个过程中需要持续的动力和智慧。我今天介绍的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我在中国不是最早做中意文化交流的,但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持续保持热情是我的特点。今天我对我自己过去15年以来的一些活动进行回顾,也和在座的各位进行分享。
在文化交流中,首先要超越的,是一些既定的障碍,这个障碍主要几方面:
空间障碍:今天的先进交通工具极大地减小了空间对于文化交流造成的障碍。但是,若将文化交流持续下来,面临的空间挑战还是非常大的。中国和意大利相隔多公里,像看设计周、做工作坊、办展览这样的活动,都需要实地进行,这之中花费的成本,及所需的热情,都是巨大的。
时间障碍:不同国家地理范围不同,天然就受到了时间的限制。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因为所处的空间的位置往往是和一种思想的传播在时间上发生了错位,谬误便有了产生的机会。
文化障碍:每个民族,每个地理板块因为地理环境特殊性、以及历史中的位置、和历史上发生的各种各样事件,导致这个区域的人在价值观、对生活的理解、对社会的交往方面的一些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交流中,我们一定要互相对彼此的文化有好奇心,要尊重传统。只有这样,交流过程中是处于平等的状态。
学科障碍:设计是在艺术、技术、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交融中诞生的学科,处于文化圈子的边缘,故而它本身就具有学科的交叉性。但今天的教育里面普遍存在学科之间产生的壁垒,因为分科而导致观念上的、方法上、文化习惯上出现了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具体问题有选择地实现学科跨越,让思想得以更好的融合。
01
FACTORS
造就意大利
卓越艺术与设计的因素
意大利的设计是享誉世界的,而且非常独特,有别于欧洲其它国家的设计形态。这是为什么呢?这既有历史与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也有它本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起到的支撑作用。同时,市场也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优秀的设计品牌。意大利人认为家族荣耀和在社会上的大家对自己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超过其它一切。也就是说,他们相信外在的形象和价值观本身之间会有一些联系。我们从传统原因说起。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伟大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写出了建筑的书。在这个国家里很神奇的一个现象,就是艺术和科学从未割断。回首看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本身,乃至今天,我们往往能够在科学家身上可以看到艺术气质,从艺术家身上看到的科学精神。
罗马对希腊文化的继承与调和
伟大的个体对于整个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维特鲁威写就了意大利艺术理论方面的重要著作,在多年前就对建筑的各种式样给予了明确的视觉规范与技术规范。文艺复兴时期建造百花大教堂的伯鲁乃列斯基,向世界展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结构创造力,他的创作至今还是世界文化的地标。我们所熟知的达芬奇,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还是个无所不涉猎的通才,他的草图甚至预言了人类在现代社会里很多的创造发明。还有才华横溢的米开朗基罗、巴洛克时期伟大的建筑师贝尼尼……巴洛克这样的视觉形式能够得以产生,足以说明意大利的民族性中深刻地含有对形式的痴迷,这样的痴迷也最终形成了辉煌的成就。
左起为:维特鲁威、伯鲁乃列斯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贝尼尼
15年以来,我在和意大利教育界频繁交流过程中获得很多信息,其中的一点是,关于设计教育中的理性成分的把控。意大利并没有像有些国家那么偏执,工业革命到来以后一头扎入机器设计。在意大利的设计领域,对机器的迷信并没有丧失理智。社会教育里非常强调实用性,这是意大利有别于其它国家的。意大利的设计教育强调动手,强调设计对社会的影响,这是十分可贵的。还有一点,是采用研究替代教育的手段,用应用性的课题替代传统教室里的设计教育。设计本身是实践属性非常强的事情,意大利的设计教育充分尊重了这一点。最后一点是个人性,强调每个创造主体的个性和创造力特质的爆发。老师在辅导学生过程中,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10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