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的《新闻联播》中,作为一带一路先导项目的中缅油气管道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答卷。截至目前,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取得成果最为显著的领域之一,而中缅管道这一项目之所以被央视高度评价为“协同联动、公平包容”的互利共赢国际化范本,体现的其实是国家对海外合作和能源安全的重视。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是国家的生命线,国家能源公司的海外表现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近70%,天然气超过40%。考虑到国内能源开采存在的客观限制,为了把生命线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也为了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拓展海外合作,提升海外产量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由中国石油主导,而这次得到中央点赞的中缅油气管道也是由中国石油进行运营的。除了包含中缅、中俄、中哈在内四大国际油气管道的成功运营,在年全球经济下行,能源行业遭受冲击的大背景下,中国石油海外业务方面其实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根据其公开的数据,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超过了一亿吨达到1.亿吨,略少于年的1.04亿吨。考虑到全球疫情大流行的影响,这一成绩实属不俗,对于稳住国家的海外权益油气产量可以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年完成的贸易总量也达到了4.9亿吨,净利润创造了企业的新高。对于其得以逆势稳产,可以从中国石油下属几家主要涉外公司的各类报道中一窥其中的“密码图迹”:密码一:疫情防控落得实新冠疫情的持续肆虐专治各种不服,而中国石油在内的大型央企对于疫情防控的高度重视是其海外业务得以持续开展的大前提。在防疫物资调配,国内医疗资源远程支援方面,除了国家给予的支持,大型央企在资源国的影响力和其与国内外各自子公司之间的联动能力,也成为了保障员工生命安全的重要条件。相比于一些外国项目工地的停工停产,医院因为疫情压力精神崩溃的医护人员,中国石油给员工建立起的“安全岛”在封闭管理之下带来的是零感染和不被耽误的施工进度。此外,部分企业甚至有能力反哺资源国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这对于中国石油本身乃至国家,都是国际形象的大力提升。密码二:转危为机巧经营在新冠疫情、国际油价低位震荡、欧佩克限产等因素叠加影响下,生产经营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石油各海外公司响应集团要“把提质增效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来抓”的号召,全力推进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深入研究各项目发展痛点、难点,在开拓市场、优化调整、挖潜降本、技术攻关等方面集中发力,实施多项增效措施。中东公司秉持“无论是否有疫情,提质增效工作都将会常抓不懈”。艾哈代布项目着眼“降库存”,通过盘活库存物资,项目库龄超三年物资大幅降低,同比下降27.17%。同时搭建并试运行了一期库房新软件系统,借助信息化技术提高库房管理效率;鲁迈拉项目重点优化生产工作量,动态调整生产节奏,在钻修作业方面与油藏深度结合,优选产值较高、工艺简单的井优先实施作业,在生产方面合理安排关站维修,将有限的维修力量集中在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工作上。西非公司树牢“一切成本皆可降”的理念,通过开展优化设计、合同复议等措施,投资业务成本降幅达到7.4%;乍得上游项目作业部通过随钻分析、优选钻头和直井防斜技术等,实现钻井提速10%,大幅控减钻修井成本;乍得炼厂通过打通新的外汇支付渠道,节约换汇成本;尼日尔炼厂通过自主维修灯具、车辆、电脑等,大幅削减材料费和办公费用。中亚公司各项目“量入为出,以收定支”。阿姆河天然气项目“一井一策”,重点对萨曼杰佩、扬—恰、B区东部等措施效果预期好的关键气田优先实施措施。PK项目优化方案,计划全年控减探井10口、开发井15口、措施作业18井次。奇姆肯特炼油厂坚持采用招投标和比价的方法采购,使化工原材料采购成本大幅降低。密码三:技术创新不停歇技术创新是老生常谈但永不过时的主题。技术的提升与突破不仅能解决眼前资本投入减少带来的困顿,更能有效缩减成本和提升效益。上游勘探开发是中国石油海外项目技术科研的重点。在苏丹被其他石油公司放弃的地区发现Palogue巨型油田,在哈萨克斯坦对发现30年但无法开采的油藏进行有效开发,在勘探开发领域的技术突破是中国企业争取海外油气权益的重要“武器”,也是稳住我国海外权益产量的依凭。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国有石油公司的国际能源业务,在为本企业带来收益、提升油价风险对冲能力的同时也在打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屏障;在为合作国带来税收、产业发展和工作机会的同时也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添砖加瓦。疫情对经济社会的挑战终究会过去,国内能源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却是长期课题。
作者:钻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10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