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苏丹石油项目安保大起底


专业白癜风品牌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

阳春三月,我们踏上了红海西岸的非洲国家苏丹。纵贯南北的尼罗河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让人着迷。然而,接下来的采访见闻,却令人在40摄氏度的炙烤下,感受到了脊背上的阵阵寒意。

  

我们此行的任务之一,是对CPECC苏丹分公司的HSSE(健康、安全、安保、环境)工作进行采访报道。分公司承担了苏丹和南苏丹两国多个产油区块的工程项目,而那些区域,大多仍处在部族冲突和反政府武装活跃的地段。显然,HSSE工作的最大挑战,是来自两国危机四伏的社会动荡。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历了多年大小规模武装冲突洗礼后,苏丹分公司的安保和应急管理体系已得到加强完善,就像坚固的宙斯之盾保护着员工的安全。

                      行                    

走进壕沟、铁丝网和两道集装箱围成的营中营

                      

工作现场有保安架着高射机枪保护

这个背枪的当地人可不是监工,而是工地武装警卫

由于工程项目位于号称是苏丹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产油区,这里也成了武装冲突的多发地,用“壁垒森严”来形容施工营地毫不夸张。

位于南苏丹的3/7区办公住宿营地,在毫无基础设施的荒漠沙滩上建起了营中营。壕沟、铁丝网,还有两道集装箱围墙,这些物件构成营地坚实的屏障。

2米多深的壕沟,是营地第一道外围防护工事。在进入营地的必经之路旁,分公司设置了防汽车冲撞的护栏,凡进入者必须服从登记和门禁制度。

沿壕沟往前走,是用双层集装箱严密筑垒的第一层铁桶式围墙。巨大的集装箱两个一组焊接在一起,将内部的营地围得严严实实。这道“城墙”留有供大型施工车辆进出的大门。大门处全部加装了防撞装置,没有大型车辆进出不打开。

再往营区中心走,就到了第二道集装箱围墙。与第一道围墙不同的是,这道围墙上端还拉了双层滚刀铁丝网,防止有人攀爬进入中心营区。

来到最中心的区域,数排营房按功能不同整齐排列,有篮球场、活动室,还有用集装箱改造的食堂、宿舍等,每间营房都有空调,营区还专门设有避弹室。这样的营中营把员工中心生活区与外部隔离,不仅便于保护人身安全,而且也为应对突发事件争取了宝贵时间。

人员活动区域内,大型施工设备有序停放在固定位置,每辆车上都张贴着司机的姓名,以便紧急撤离时各自登车。供人员乘坐的车辆则停在另一侧,车头朝着无障碍方向,以便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撤离而去。

供安保人员乘坐的皮卡车停放在安保人员休息的营房门外,皮卡车上架着大口径12.7毫米高射机枪,安保人员均配备AK47突击步枪。作业队伍外出施工时,必有安保人员守在现场负责警卫。

据苏丹分公司HSE部副经理周海彬介绍,由于作业区所处的环境特殊,员工早已对这里的安保应急管理常态化。各作业区定期完善细化应急预案,更新各类储备应急物资。根据风险点的不同,举行不同科目的预案演练,内容涉及急救、消防疏散、紧急避险和集结快速撤离等。

                                          看                    

应急包内随时装好护照、ID卡、地图,包括手纸

                      

应急背包内备齐各种应急用品

在分公司总部机关,我们遇到了一场应急演练。演练中,我们看到每人都配有红色和蓝色两个小方包。周海彬介绍说这是应急包。蓝色包用于野外生存,内装防风火柴、LED小灯、打火石、饮用水、消毒药品、创可贴、便携式工具卡以及高频口哨等。红色包是医疗急救包,装有压脉带、云南白药气雾剂、医用胶带、医用一次性橡胶手套、口对口呼吸面罩、安全剪刀等急救用品。“虽然我们很幸运,很少用到这些东西,但样样都是施工现场的必备品。”周海彬说。

除了红蓝小方包,每人还配有一个撤离时用的应急背包,包里放着这些东西:护照及复印件、ID卡、照片、相关证明文件、应急联系卡、应急钱夹及备用金、食品、水、地图、手电筒、通讯工具、简单衣物,甚至卫生纸等。周海彬说,一旦有紧急情况需要撤离,是不准许带行李箱的。因为油田机场跑道短,只能起降小型飞机,载重量也有限。公司租用的一般是CRJ型喷气式客机,可载50人。带着背包要比拉着行李箱更节省时间、空间和重量。那种情况下,不会有太多收拾行李的时间,背上应急背包说走就得走,关键岗位人员还得完成一些规定动作再走,比如关闭发电机、将门锁好等。

以上这一切,早已经过了一次又一次培训演练,就像特种兵训练。效果如何?“年春,苏丹与南苏丹边境地区黑格里油田爆发战争,我们组织了一次快速撤离。那时业主要求全体人员10分钟赶到机场,而我们从接到指令到抵达机场,只用了六七分钟。”周海彬说。

                                          听                    

“3·26”紧急撤离总指挥回忆3年前的真实一幕

                      

“3·26”紧急撤离,项目员工10分钟内井然有序到达附近机场

“现在回头想想,黑格里紧急撤离就像发生在昨天……”苏丹分公司安全督察徐建东向我们讲起3年前的黑格里紧急撤离。

“现在回头想想,黑格里紧急撤离就像发生在昨天……”苏丹分公司安全督察徐建东向我们讲起3年前的黑格里紧急撤离。

  

这次赴苏丹采访的一个最大收获,就是我们终于见到了3年前我们以电话采访的方式写下的《枪响黑格里,我们很安全》报道中的主人公——苏丹分公司安全督察徐建东。3年前,他是“3·26”紧急撤离事件总指挥。

  

那是年3月26日下午,苏丹与南苏丹军队在距离黑格里营地大约30公里处激烈交火,营地周围顿时炮声轰隆,尘土飞扬。见势不妙的营地武装护卫警察早早就脱岗逃命。失去武装保卫的黑格里营地里,领导带领员工分工协作,一边向上级通报现场情况,一边冷静地研究撤离路线,封存重要文件资料,给车辆加满油,将所有应急用物装车。30分钟内全部准备就绪。

 

望着头顶飞过的战斗机,徐建东决定带领员工向六区主营地转移。

 

“我带着8辆车组成的车队,按照研究好路线急速行驶。当时车内一片嘈杂,突然距离右前方不到20米的地方,一颗流弹爆炸了,车里顿时一片寂静,谁都不敢吭声了。”徐建东说到这儿,沉默了好长时间不说话。

历经重重波折、艰难险阻,3月31日,在完成当地员工遣散、把中外方员工50多人安全送上飞机后,徐建东、耿红杰、王兴昌、杨文刚4人决定重返黑格里留守营地。

据徐建东回忆,4月1日晚,他们本想清理完营地后,好好吃顿饭休息一下,没想到外边突然响起枪声,不久后就接到紧急撤离指令。不到10分钟,他们4人就已出现在黑格里业主统一安排的登机行列中。

两次空中、两次陆路共4次撤离,59名中外员工毫发无伤;持续7天的惊险经历,验证了苏丹分公司的安保工作是周全可靠的,是经得住实战考验的。

                                          思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祝你平安!”

                      

结束采访后,我们顺利回国。但回来的这段日子里总是在想:如果继续留在那里,自己能否顶得住即将到来的高温、沙尘暴?会怎样地思念家中的孩子?万一遇到紧急撤离,会不会给大部队拖后腿?

苏丹分公司员工说,选择3月来这里采访还不算热,眼下40多摄氏度的气温相比夏天还算是舒服的。另外,苏丹即将开始大选,反对党与执政党的武装冲突不可避免,大选前的这段时期相对安宁。

在分公司严细周密的安全保护下,我们享受了5天的安宁生活。在国内无论“听说”多少,都不如到现场看一眼。离开安全和谐的祖国,来到局势动荡的异国他乡,才能真正地懂得身处硝烟中的同胞每时每刻的坚守是多么不容易、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勇气和代价;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要搞现场“五防”,为什么要坚持和强化每月规定的应急演练、每天外出施工安保确认、突发事件的信息汇报沟通。凡此种种,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在苏丹,HSE部的一名老员工向我们讲述了印象深刻的两件事。一件是当年他被两名当地人挟持后,靠演练学会的技能和智慧成功脱逃;另一件是被一种不知名的虫子叮咬,与死神擦肩而过。两件事听得人心惊胆战,而他讲起来却平淡如水。

在苏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最终都化为心中的敬意与祝愿。祝愿所有坚守和奋战在海外市场的CPECC人——祝你平安!

                    

————————————————

(原载于《石油商报》4月24日3版)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dqh/996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