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高考生物临考指导教材实验解读


白癜风吃什么中药好 http://m.39.net/news/a_5702830.html

必修一

1.检测生物组织中油脂的原理?(必修1P10)

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橙黄色,或被苏丹IV染液染成红色。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和淀粉的原理?(必修1P14)

还原糖与本尼迪特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中加热,会生成红黄色沉淀。淀粉遇到碘—碘化钾溶液显蓝色。

3.检测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原理?(必修1P14)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4.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方法步骤?(必修1P10~11)

方法一: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III(或苏丹IV)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方法二:

①取材:取一粒浸泡过的花生种子,去掉种皮。

②切片:用刀片在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待用。

③制片: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蘸取放在载玻片中央,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III(或苏丹IV)染液,染色3min(苏丹IV染液中染色1min),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用吸水纸吸去花生子叶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④观察:在低倍显微镜下找到花生子叶的最薄处,移到视野中央,将影像调节清楚,换成高倍镜观察,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颗粒清晰可见。

5.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方法步骤?(必修1P15)

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的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2ml本尼迪特试剂

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6.检测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方法步骤?(必修1P15)

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的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

③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7.在鉴定苹果组织样液中的还原糖时,将鉴定用的什么试剂注入样液试管后,样液颜色呈蓝色?经什么处理后,试管中的样液颜色变成什么颜色?

在鉴定苹果组织样液中的还原糖时,将鉴定用的本尼迪特试剂注入样液试管后,样液颜色呈蓝色。经水浴加热处理后,试管中的样液颜色变成红黄色沉淀。

8.鉴定蛋白质时滴加试剂试剂的顺序?

先加双缩脲试剂A(0.1g/mLNaOH溶液),后加双缩脲试剂B(0.01g/mLCuSO4溶液)。

9.本尼迪特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组成相似,本尼迪特试剂能否能否用于蛋白质的鉴定?这两种试剂的使用有何区别?

不能,因为两者浓度不同。本尼迪特试剂两种组分需混合后使用,且需现配现用,而双缩脲试剂两种组分需分别滴加。

10.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实验中需加热的是?需用显微镜观察的是?

本尼迪特试剂鉴定还原糖需加热出现红黄色沉淀。苏丹III染液鉴定脂肪需用显微镜观察。

1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理?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原生质层两侧的液体具有浓度差时,细胞就会发生渗透作用失水或吸水。

1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方法及步骤?(必修1P55)

①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

②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③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④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细胞的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小,原生质层在什么位置,细胞大小是否变化。

⑤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鳞片叶表皮又浸润在清水中。

⑥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大,原生质层的位置有没有变化,细胞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13.什么是质壁分离?(必修1P55)

质指原生质层,壁指细胞壁,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

14.质壁分离实验中,洋葱表皮细胞中的什么可以看做是一层半透膜,浓度差是指什么?(必修1P55)

原生质层可以看做是一层半透膜,是指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间的细胞质。浓度差是指外界溶液和细胞液浓度的差。

15.质壁分离后,在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之间的充满是什么?为什么?

外界溶液,因为细胞壁具有全透性。

16.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选择哪一种酶作实验材料?(必修1P66)

选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原理?(必修1P66)

酶一般都是蛋白质,根据蛋白质的结构和特性,容易受到温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

18.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方法步骤?(必修1P67)

①提出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和已有酶的知识,提出问题。例如: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吗?超出温度(或pH)的范围,酶还有活性吗?

②作出假设:要针对问题作出假设。例如: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超出范围就失去活性;pH也会影响酶的活性,超出范围酶会失去活性。

③设计实验:(1)选择实验材料。

(2)根据假设预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3)确定控制变量。

(4)减少无关变量的影响。

19.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必修1P68)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其中酶的活性最高时的温度,即为该种酶的最适温度。若超过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逐渐下降,甚至停止。高温使酶变性失活,活性不能恢复。低温仅降低活性,不失活,活性可恢复。

20.pH对酶活性的影响?(必修1P65)

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表现出活性,其中酶的活性最高时的pH,即为该种酶的最适pH。在过酸或过碱环境中,酶失去活性,并且不能再恢复。

21.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材料用具?(必修1P87)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的绿叶)、干燥的定性滤纸、试管、棉塞、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天平、量筒、试管架。

22.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方法步骤?(必修1P88)

①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称取5g绿叶,剪碎,放入研钵中研磨。同时向研钵中放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加入10mL无水乙醇。将研磨得到的液体迅速倒入玻璃漏斗中进行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

②制备滤纸条: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长与宽略小于试管的滤纸条,将滤纸条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距这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③画滤液细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地画出一条细线。待滤液干后,再画一两次。

④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将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轻轻插入层析液中,盖紧试管口。

⑤观察与记录:观察滤纸条上出现了几条色素带,及每条色素带的颜色。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3.在研磨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必修1P87)

加入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充分,加入碳酸钙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24.将滤纸条放入层析液中时应注意什么?(必修1P88)

应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防止色素色素溶入层析液。

25.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原理?(必修1P88)

滤液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绿叶中的色素不止一种,它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然而,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扩散的快,反之则慢。这样,几分钟后,色素就会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6.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

有四种,从上往下其颜色依次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

27.绿叶中的色素有哪几种?它们对光的吸收情况怎样?(必修1P89)

有四种,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四种色素都能吸收蓝紫光,两种叶绿素还多吸收了红橙光,但它们对绿光的吸收都较少。

28.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原理?(补充)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29.实验材料用具和实验方法步骤?(补充)

(1)提出问题:酵母菌会产生酒精,是在有氧条件下产生还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是在有氧条件下产生还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2)作出假设: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产生酒精,同时产生少量二氧化碳,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较多。

(3)设计实验

①酵母菌培养液的配置。

②检测二氧化碳的产生。

③检测酒精的产生。

(4)实验操作:根据实验设计进行操作,并记录。

(5)结果分析。

30.如何检测二氧化碳的产生?(补充)

二氧化碳可以是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蓝。

31.如何检测酒精的产生?(补充)

橙色的重铬酸甲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32.实验结果分析。

两个装置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混浊,说明都有二氧化碳产生。其中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中混浊快且程度高,说明该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多。在无氧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甲溶液中变灰绿色,说明有酒精产生,而有氧条件下无,则说明无酒精产生。结论: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必修二

1.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验中的方法和过程是怎样的?(补充)

通过调查、自学和讨论的形式了解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先确定调查的目的要求,然后制定调查的计划,可分组开展,实施调查活动,调查时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调查的群体要足够大。根据汇总数据,计算每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x100%,整理、分析调查资料,得出调查结论,撰写调查报告。

2.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验中,对结果如何进行分析?(补充)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各种遗传病是否表现出家族遗传倾向,并判断它们的显隐性,通过公式计算每一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必修三

1.植物生长调节剂2,4—D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必修3P5)

(1)实验原理是什么?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难以生根的林木枝条,促进枝条生根,提高扦插枝条的成活率。

(2)实验步骤是怎么样的?

将生长素类似物配制成10-8mol/L、10-4mol/L、10-2mol/L三种浓度,剪取某种植株的枝条若干,分为A、B、C三组,浸泡一定时间,然后将其扦插在校园生物角的土壤中,观察枝条的长势情况。分析实验结果,提出促进植物生长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

(3)结果分析(必修3P5)

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和生长素相同,浓度适宜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浓度过高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2.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必修3P71)

(1)方案设计过程是怎样的?

一、提出问题

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二、作出假设

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中的资源和空间变得有限,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

三、设计实验

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

②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

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

④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

四、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探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

(三)现象观察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菌数时间

(2.5×个)(天)

组别

起始

1

2

3

4

5

6

7

平均

四、实验结论

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2)实验讨论(必修3P68-69)

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这是为什么?使酵母菌在试管里分布均匀。

b.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为什么?

不需要。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

c.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需要,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d.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

增加稀释的倍数。

3.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选修3P)

(1)如何制定调查方案?

可分成4—6人的调查小组,到当地环保部门咨询,也可通过图书馆、刊物、互联网收集资料,最好有能说明问题的数据图表、图片等,把调查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分析导致环境污染的原因,讨论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数据的分析处理结论是什么?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关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的报告,年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亿元,占当年GDP的3.27%。这一经济损失主要由3个部分造成:一是大气污染,二是水污染,三是固体废弃物和其它污染。中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最为庞大,仅仅是人类生产活动中产生和排放的废弃物进入自然界水体所造成的水体污染而带来的损失,就达到了.9亿元,占全部经济损失值的76.20%;酸雨也是一个“大杀手”,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16.1%;因悬浮颗粒物影响导致的人体健康损失估算为亿元。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对黄河水污染危害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了惊人的黄河水污染账,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亿—亿元。山西省大同人用“挖了一堆煤,冒了一股烟,黑了一条河,留了一堆渣”来形容多年来挖煤发电的结果,送出去的是煤和电,留下的却是废渣、废水、废气。“三废”对环境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很多大城市就面临“垃圾围城”、水荒、酸雨、“毒雾”等侵害,为不注重环境保护面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据说99%的人因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rdmz/103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