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梁曉靠不住的國際油氣資源


年,中國開始成為石油進口國。0多年後,據中石油年1月《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年我國石油凈進口量達3.8億噸,同比增長6.4%,石油對外依存度連創新高後首次突破60%,達到60.6%。10月3日《參考消息》引述上半年數據,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了64%!與此同時,從年開始進口天然氣,短短幾年,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就超過了30%。

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國際油氣資源,石油對外依存度越過60%大關,以後繼續向70%、80%進軍?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歷年《世界能源統計》,年以來美國、歐盟、日本的石油消費量基本呈現下降趨勢,中國石油消費量卻持續大幅上昇(參見圖~1)。以01年為例,美國和歐盟石油消費量比年分別下降%和4.3%,中國卻上昇了5.3%。相應地,中國石油消費佔世界總量的份額也不斷增加,01年達到11.7%(參見表~1)。如果算上石油、天然氣、煤炭等所有一次能源在內,01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到7.35億噸標準油當量,已連續三年超越美國,居世界首位。

這,絕不僅是一個簡簡單單“你用少了,我用多了”的算術題。鄧英淘說得精闢:

隨著油氣資源越來越少,各個方面的爭奪,各種形式的衝突和鬥爭,會越來越激烈。從國際大環境看,這個問題大家早都意識到了。……當然,隨著勘探技術發展,這些年的石油儲量還在不斷增加;隨著石油價格猛漲,過去不合算開採的也開採了;但是,消費需求的增加趨勢更猛烈。發達國家也很有緊迫感,不斷開發新能源。趕這時候中國實現了小康了還要現代化,你說我走出去,不去中東去非洲,去你們勘探過沒油的地方,還不行嗎?不行。因為無論如何,西方現在的現代化,生命循環流淌的血液是石油。只要你找到油,無論天涯海角,她都會看成是維繫自己現代化的戰略儲備。美國在全球建了八百個軍事基地,可不是學雷鋒的。

……換句話說,就剩下這點兒油氣資源了,要麼主要唯我所用,譬如美國精心呵護的幾個古代酋長國;要麼鬧獨立性,企圖和他人“雙贏”,我就說你不民主,把你搞亂,資源留給我日後可持續享用。……一個民主旗號,反對派,禁飛區,再不行出兵掀翻個強勢政權,然後凱旋撤軍,油氣資源就儲存起來了。

中東和非洲

審視中國進口石油的主要來源地,中國75%的進口石油來自政局持續不穩、外部爭奪激烈的中東海灣和非洲熱點地區。01年的十大石油來源國,有七個處於該地區;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兩國,也與其緊緊毗鄰。

這個地區,被布熱津斯基稱為“歐亞大陸的巴爾幹”,油氣和礦產資源異常豐富,同時又是全球主要的不穩定地區。“阿拉伯之春”即出現在這裡,並已推翻四個國家政權。我們不妨看看“歐亞大陸的巴爾幹”一些國家的近況。

利比亞:中石油集團年進入利比亞,開展油氣投資和油氣田工程技術服務等業務,同年1月“與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簽訂了17~4區塊風險勘探合同。……該合同為勘探產品分成協議(EPSA),勘探期五年、開發生產期5年。”五年“勘探期”剛過、眼看著進入開始收成的“開發生產期”了,年月,利比亞局勢持續惡化。美國及其西歐盟邦“人道干預”,支持反政府軍推翻了卡扎菲政府。接踵而來的,我國在利比亞三萬人要緊急撤離,“係冷戰後最大撤僑”,而且“我們在利比亞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像中石油、中鐵等等這種大的公司。”

問題是,利比亞自年與西方關係逐漸緩和,獲聯合國解除制裁,宣佈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與西方國家恢復外交關係,西方領導人紛至沓來,直到年賴斯到訪“表明利比亞同西方關係全面昇溫”,眼看已經“重新回到國際大家庭中來”了。怎麼就突然爆發革命,曾經“表現良好”的卡扎菲轉眼被推翻、最後淒慘斃命?僅僅是因為鎮壓示威“踐踏了人權”?加拿大學者MichlChossudovsky直截了當,“北約與基地組織聯手‘解放’利比亞”。卡扎菲被殺後,利比亞實質上早已陷入一種“無政府”狀態,武器泛濫,各部族、派別武裝紛紛崛起,各種小型內戰不斷。年7月,利比亞內戰再度昇級,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武裝衝突日益激烈,聯合國和西方多國均安排人員撤離,8月“至少名中國公民從利比亞撤離”。時至年中,利比亞仍然四分五裂:最東部為民族團結政府控制區;首都的黎波里被00多個民兵組織組成的伊斯蘭政權控制;中東部沿海的部分地區在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控制之下;而東南部和西南部分別處於利比亞部落人控制和無人監管狀態……

利比亞撤僑

這給中國帶來的是什麼?回頭看,鳳凰衛視年下半年開列〈中國企業利比亞賬單〉,“合同擱淺、項目停止、駐地遭襲、大規模撤僑等,利比亞局勢動蕩給中國企業帶來的損失顯而易見。據相關專家估計,中國近00億美元資金在利比亞利益洗牌中有可能‘打水漂’。”

敘利亞:年爆發內戰以來,數以百萬計敘利亞人流離失所,年開始“走向世界”的難民危機影響還在不斷擴大,伏屍海灘的三歲小男孩身影震動人心。其實早在年月,敘利亞政府已準備與反對派對話,當時剛剛走馬上任的美國國務卿克里卻“嗤之以鼻”,“強調不會讓反對派孤立無援”。5月,中俄阻止聯合國通過制裁敘利亞的決議後,“敘利亞之友”集團成立,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以及沙特、土耳其、埃及和約旦。美國表態準備給反叛力量以“直接的軍事支援”,卡塔爾首相賈西姆~阿勒薩尼直言不諱,“提供武器可能是取得和平的唯一辦法”。時至今日,敘利亞已成了當今最大的難民國,真正的停火依然遙遙無期……

“雖然敘利亞本身產油有限,卻與‘油管地緣政治’有密切關係。”而且即便“產油有限”,那也是相對中東其它更易於開採石油的鄰國而言的。在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突破60%的今天,對於滿世界找油、不怕啃硬骨頭的中國石油企業,敘利亞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敘利亞已探明石油儲量5億桶、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億立方米,是中東地區重要的非OPEC產油國。……敘利亞是我國石油企業最早進入中東的國家之一。”看看中石油集團國際油氣業務“大事記”:

00年1月,公司中標敘利亞格貝貝油田提高採收率項目。……年1月0日,公司與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聯合收購加拿大石油公司所持敘利亞幼發拉底石油公司38%的股份。中石油還於年與敘利亞石油公司簽署了改造代爾祖爾煉油廠的協議(敘利亞是中東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貧乏的國家,但代爾祖爾的油氣資源卻是該國相對富集之地)。年4月,中石油與敘利亞國家石油公司簽署新的提高煉油廠生產的協議。年5月19日中石油集團收購了殼牌敘利亞油氣開發公司35%股權,從而增加了其對敘利亞相關油氣資源的持有比例。

英軍轟炸敘利亞油田

“然而,敘利亞政治危機年爆發,中印石油公司損失慘重。當年9月,歐盟委員會開始實施對敘利亞石油禁運的制裁協議,直接影響敘利亞約45億美元的原油出口。敘利亞沒有找到替代市場,不得不將原油產量從每天38萬桶降至不足4萬桶。據中石油敘利亞分公司總經理蒲海洋當時介紹,被迫壓產之後,兩個月公司就損失萬美元,敘方還因缺乏外匯收入欠中石油一大筆款。相比荷蘭殼牌、法國道達爾等西方鉅頭,中石油作業產量或權益產量在所有在敘外國企業中名列前茅,遭受的經濟損失也最大。……年4月該地區油田完全落入“伊斯蘭國”(IS)武裝手裡,印度ONGCVidsh石油公司、中石油和其他國家聯合投資的該地油田,所有開採和生產活動中斷。”隨著IS在敘利亞、伊拉克的勢力不斷坐大,中印投資的代爾祖爾地區油田“淪為美軍為首的盟國空中打擊的重要目標。”年8月9日,商務部西亞非洲司司長鍾曼英證實,“由於敘利亞國內局勢動蕩,中國石油企業已撤離敘利亞,中國在當地的援外項目也無法繼續實施。”

也門:前總統薩利赫已退位好幾年,也門恢復經濟仍困難重重。總統哈迪自01年就職以來,一直致力於同美國合作,利用無人機打擊境內的“基地”組織武裝人員。年8月初美軍截獲情報顯示“基地”組織將對美駐也門使館發動襲擊後,更加大了空襲力度。01~年,美軍無人機在也門南部地區空襲‘基地’組織的軍事行動,打死‘基地’組織武裝人員超過百人。但無人機空襲行動也多次誤中平民目標。年3月起,沙特組織的阿拉伯聯軍對盤踞在也門的胡塞武裝進行軍事打擊。年,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稱,自戰爭爆發以來,已有多名無辜平民喪生,絕大多數是由沙特聯軍的空襲造成的。而沙特及其盟友所使用的戰鬥機和炸彈大部分來自美國和英國。8月,“人權觀察”和“國際特赦”組織稱在一個月中記錄了超過70次的聯軍非法空襲。10月8日,也門首都沙那(Sanaa)的一場葬禮遭到空襲,至少人死亡、55人受傷。……

“也門境內已探明的可採石油儲量有40億桶,官方估計也門石油地質總儲量為億桶,以輕質油為主。石油和天然氣是也門的支柱產業,石油產品出口佔也門出口總額的90%以上。”根據中石化資料,年3月,中石化江蘇油田分公司在也門承包的1區塊風險勘探項目,經談判雙方已達成協議。據瞭解,這是中國油田企業首次在也門獲得油田勘探開發權,江蘇油田將擁有1區塊6年的勘探開發權,其中前六年為勘探期,後0年為開發期。年1月,中石化與法國道達爾達成協議,道達爾將參與中石化在也門的兩個陸上油氣開採區塊的作業,……這兩個區塊自年起由中石化與也門的國有公司也門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共同作業。目前這兩個區塊的二維地震資料已採集完畢,69區塊有一口探井正在鑽探當中。

由此推算,雖然中國公司進入也門開展石油項目已近十年,但完成勘探、正式開發則是年前後才剛開始。恰逢其會,從年代起基本保持穩定的也門政局又開始動蕩,給中國在當地的石油項目帶來風險。例如,年5月16日,二名中國石油工人在也門東部被部落武裝扣留。中石化中原油田也門公司總經理李俊峰一語道破了外資公司在也門的艱難:“也門的安全形勢的確令人擔憂,我們外出作業經常會受到一些部落的干擾,有時候危險地區的作業項目不得不請求也門軍隊的保護。”隨著年3月沙特等國對也門展開空襲、當地局勢不斷惡化,“3月9日和30日,名中國在也公民分別從亞丁港和荷臺達港乘中國海軍第19批護航艦艇編隊臨沂號和濰坊號導彈護衛艦安全、有序撤離也門……據中國駐也門大使田琦透露,此前在也門的中國公民總計人”。

蘇丹:蘇丹的石油勘探“始於年代初,最初一批進入蘇丹的歐美石油公司雖然進行了大量的勘探工作,最後均以無果告終。……直到年代初,在蘇丹也僅僅發現四個中小型油田,根據BP的數據,蘇丹的石油探明儲量從年代初至年代末始終保持在三億桶的水平上,這一數字並不具有吸引力。”就拓展海外能源版圖而言,“等到中石油開始把眼光投向海外的時候,事實上大部分的油源早已為大型跨國石油公司所瓜分和壟斷,且剩下的大都是由於投資環境差、油質差、開採難度大等不利條件而為大型跨國公司所棄而不用的。蘇丹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這種情況。”(姜璐、肖佳靈:〈中石油蘇丹之路的回顧和反思〉)此外,蘇丹長期內戰,再加上後來聯合國和美國對蘇丹的制裁,也讓外國石油鉅頭們卻步。

人棄我取。年9月6日由中蘇共同簽署有關蘇丹6區《產品分成協議》。“就在達爾富爾如火如荼的內戰讓絕大多數西方公司都撤離的時候,國有的中石油公司卻帶頭開發蘇丹的石油產業,這也是當時中國第一項主要的海外投資。”由此起步,“中國幫助蘇丹建立起全套的石油工業體系,使其從非洲貧油國一躍成為石油出口國”。歷經十多年奮戰,中石油“在蘇丹擁有1//4區塊、3/7區塊、6區塊、15區塊四個上游投資項目”。從年起,各區塊更是捷報頻傳:“1//4區塊勘探獲得新突破,4區阿拉伯河以南部署的第一口探井獲得良好油氣顯示,揭示了該區白堊系良好的勘探前景。……年,(6區塊)富拉西部陡坡帶儲量規模不斷擴大,東部緩坡帶新發現AG組油藏,開闢了新的勘探層系,顯示出該區多層系含油潛力。……年,3/7區塊加大新井、水平井和堵水措施應用力度,原油產量保持穩定增長。年,3/7區滾動勘探取得良好發現,二期產能建設工程全面投運。……年,15區海上兩口探井完鑽,為海上風險勘探積累了經驗。”

年7月,南蘇丹進行獨立公投,正式脫離蘇丹。路透社報導言簡意賅,“美國是南蘇丹獨立最大的政治和經濟援助來源,美國在南蘇丹有長期利益,並且是南蘇丹年脫離蘇丹獨立的主要推手。”分裂後,“南蘇丹與北蘇丹的矛盾與戰火不斷。南蘇丹境內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但卻缺乏煉油設施和向國外輸油的管道;北蘇丹雖然缺乏石油,卻擁有技術,控制著石油產業鏈。南北雙方的這種矛盾在蘇丹一分為二之前就存在”。獨立後各自為政,可想而知。此時中國已是“南蘇丹最大石油投資者和購買者(佔該國出口總量的8%)”。亂象未平,石油企業首當其衝。“01年1月,南蘇丹政府讓石油生產陷入嚴重停滯,並指責其鄰國蘇丹過度徵收出口費用、攫取石油運費。幾天後,中國主要石油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被以‘不合作’的理由驅逐出南蘇丹。一位中國石油企業管理人員對路透社說,各石油公司在震驚之餘,被迫迅速關閉油井,以至於來不及排空的原油凝結有毀掉管道的危險。”直到9月底,在中國的支持下,南北蘇丹簽署了協議,才將兩國從戰爭邊緣拉回。

年,“經歷了南蘇丹項目停產復產的艱難,中國石油的油氣權益產量由01年的萬噸增至5萬噸”。然而,南、北蘇丹矛盾未解;獨立後的南蘇丹內部各派系和部族政治衝突烽煙再起。1月,南蘇丹境內持續爆發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的血腥衝突,造成“史上最大人道主義危機之一”,傳出種族屠殺暴行,並發現數處“亂墳堆”。暴力衝突在一週之內可能已導致數千人死亡。“南蘇丹內外交困的局面使其成為非洲乃至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在美國和平基金會和《外交政策》雜誌公佈的最新‘失敗國家指數列表’中,北蘇丹和南蘇丹分別位列第三位和第四位,其‘失敗’程度直逼連年動亂的索馬里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年5月19日,南蘇丹反政府武裝對抗政府軍的戰火,向東蔓延至中石油所在的帕洛伊奇油田,1日,中石油名中方員工緊急撤離。此時的帕洛伊奇油田,經過中石油冒著戰火多年艱難經營,“是南蘇丹最大的油田,其產量約佔南蘇丹石油總產量的80%”。年7月,中國維和部隊在南蘇丹遇襲,兩人犧牲、五人受傷,令人痛心。

伊拉克:年底,伊拉克經歷了八年的戰火荼毒之後,美軍終於撤出,但仍然“埋下國家分裂的危險”。“在美國的扶持下,伊戰後出現了北部庫爾德自治區。目前,這一自治區同中央政府在區域劃分與石油資源控制權等方面的角力正逐步昇級。中部遜尼派阿拉伯人聚居的薩拉赫丁省和迪亞拉省也先後提出自治的要求。”其實,庫爾德與阿拉伯民族的矛盾,本就是歷史上西方列強“根據分而治之的原則精心設定的”:“因為盛傳地下有石油,被五馬分屍在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伊朗和高加索,成為‘世界最大的無國家民族’……人為製造出家家插手、個個頭痛的老大難。”(王小強:《“文明衝突”的背後——解讀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復興》)

時至今日,伊拉克的恐怖活動和暴力襲擊依舊頻繁。“根據聯合國伊拉克援助團發表的公報,年伊拉克發生的各種恐怖襲擊和暴力衝突共導致人死亡,其中人是平民,另有超過1.8萬人受傷,為近年來最多。”僅年月18日一天,首都巴格達與南部希拉市發生的多起連環爆炸襲擊,已造成至少49人死亡。近幾年來在中東興風作浪的IS為何能迅速崛起?伊拉克最高伊斯蘭委員會委員長Hakmal-Zamli一語中的:“西方對伊斯蘭國恐怖組織提供援助的原因是美國不希望伊拉克局勢穩定,不希望伊斯蘭國危機結束,希望鄰近卡爾巴拉和巴格達的安巴爾省繼續混亂下去。”年10月,作為美國盟友的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也不得不承認,“‘我們這些推翻薩達姆的人’的確應該為今天伊拉克的局面承擔一些責任。”被歐美大力追捧、媒體努力包裝為“犧牲、寬容和非暴力”的曼德拉,早在年抨擊美國入侵伊拉克,毫不寬容:“為什麼美國的行徑如此傲慢自大?小布什想要的無非就是伊拉克石油。”

因此,即使戰後伊拉克政府努力恢復石油生產,自年以來與諸多海外石油公司簽署開發生產服務合同,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據年英國《金融時報》分析,“在過去的四年中,西方石油公司不得不在飽受戰後洗禮、暴力襲擊不斷的伊拉克南部部署人力和技術資源,以圖全面振興石油生產。……但是,受制於伊拉克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尤其是管道、存儲設備以及水泵站不足,而導致石油生產停滯不前。……同時,巴格達和庫爾德地區的糾紛,以及宗教暴力事件的持續增長,也不利於伊拉克石油產量的繼續增長。”

早在年6月,中石油就“與北方工業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綠洲石油公司,與伊前政府石油部簽訂了艾哈代布石油開發生產合同。此後,合同因聯合國對伊拉克的制裁和美伊戰爭而被迫擱置。”漫長的11年後,中石油在伊拉克的油氣投資業務終於再有新進展,但仍屬於上述深受掣肘的“海外石油公司”項目之列。

伊朗:“伊朗長期與西方、特別是美國關係緊張,在對外石油合作上更多地關注東方與其友好相處的國家。”~年,伊朗一直保持在中國進口原油來源地的第三位,份額約佔10~11%。中石油和中石化等也分別在伊朗有大型的油田項目投資。

01年,美伊局勢再度緊張,美國和歐盟以制止伊朗發展核計劃為名,號召聯合國制裁伊朗。“事實上,美歐不僅自身對伊朗實施制裁,還向其他國家施壓,督促其減少進口伊朗石油。”英國專家安德魯斯~斯皮德理性分析“中國的伊朗石油困境”,“理論上,中國有三個選擇:減少(從伊朗)進口、維持進口量不變,或者是利用歐洲減少進口之機增加進口。看起來中國選擇了第一項,至少從短期來說是這樣。”01年,伊朗在中國原油進口國排名下降到第四位,在中國進口原油總量持續增長的背景下,來自伊朗的進口量逆勢下跌1.0%;到年1月,伊朗排名再跌至第五位。

安德魯斯~斯皮德擊節讚賞,“因此,中國必須要從其他渠道補充原油進口。溫總理01年1月對沙特的訪問非常及時。”問題是,沙特自00年超過伊朗後,近年來早已“穩居中國石油進口來源國中的首位”,約佔中國進口量的五分之一。再繼續增加來自沙特的比重,是否意味著石油這一中國現代工業經濟的“血脈”,將越來越多地落入美國及其忠實盟友掌握之中?

馬里:年1月11日,法國向佔領非洲國家馬里北部的伊斯蘭激進部隊開戰。五天後,一支名為“血盟”的伊斯蘭武裝部隊於1月16日攻擊馬里鄰國阿爾及利亞東南部因阿邁納斯天然氣廠區,挾持數百名人質,要求法國停止出兵馬里。挾持事件最終造成3名武裝分子與起碼50名各國人質死亡。“當法國戰機轟炸馬里時,一個簡單的統計數據正提供關鍵的背景:這個人口1萬的西非國家是過去四年來西方轟炸和打死穆斯林的第八個國家。”

而且,衝突的焦點依舊落在油氣資源上。年“1月16日遭綁架的外國人大都是受僱於當地一家有歐資背景的天然氣工廠,該廠由英國石油公司、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和阿爾及利亞國家石油公司共同運營。……當地有一個中石化工作組,約有70名中國人作業,目前該工作組已停工”。英國《獨立報》評論指,這場戰爭實質是歐洲國家代表美國去遏制中國在馬里以及非洲的影響力。

不僅僅在馬里,“中國在非洲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早在年,中國就超越美國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大舉進入無形中削弱了西方世界在非洲的影響力。”“非洲石油屬於我們的國家戰略利益”,美國絕不會坐視不理。年月,美國總統宣佈成立非洲司令部(AFRICOM),“這是自卡特總統在年代組建負責保衛波斯灣石油線的中央司令部以來美國的首個境外司令部。”年,澳大利亞記者皮爾吉說,“在媒體幾乎沒有任何報道的情況下,美國非洲司令部實際上已經在35個非洲國家駐軍,建立起熱衷賄賂和武裝的專制體系。”

年,馬里亂局雪上加霜。5月31日,聯合國駐馬里多層面綜合穩定特派團營地的維和部隊遭遇襲擊,造成重大傷亡,其中中國維和人員一人犧牲,四人受傷。聯合國也承認“馬里維和部隊最兇險,已喪失80人,每週都有葬禮”。

沙特、科威特和阿聯酋,再加上卡塔爾酋長國、巴林酋長國、約旦哈希姆王國、阿曼蘇丹王國,已經是美國精心呵護、甚至連產油量都可以隨歐美在伊朗伊拉克戰略部署而調整的附庸。作為小兄弟,沙特年還得硬著頭皮買下六百億美元一單的美國軍火,幫忙美國“重振經濟”;“此外,美國還準備向科威特、阿曼、阿聯酋等海灣國家進行新的軍售。”

……

所有這些國家,不是產油國,就是位處國際輸油氣管道的必經要地。西方國家一再踐行著布熱津斯基的判斷,“誰在控制或主導進入該地區的途徑,誰就最可能贏得這一地緣政治和經濟的大獎”。

所以,幾十年來中東和平緣木求魚。“真正的難題是,所有這些在阿拉伯人眼裡‘可笑的邊界線’,表面上看起來漫不經心,實際上都是根據地下的油田、地上的輸油管,運河、海峽通道和港口分佈劃分的;都是西方列強反復爭奪殖民地的結果;都是西方列強不得不退出殖民統治,為了加強控制而製造矛盾,根據分而治之的原則精心設定的。”(王小強:《“文明衝突”的背後》)

所以,才有“”之後,反恐戰爭擴大化,越反越恐——直到01年1月,美國宣佈將於年在35個非洲國家駐軍,用的名義還是“反恐”;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一拖再拖,只聞樓梯響,直到年10月,奧巴馬宣佈,剩下的數千名美軍士兵將一直留守到年他任期結束;進而是,“打反恐旗號,美軍“無人機帝國”覆蓋非洲”!戰略背景,“近年來,美國對非洲的資源依賴度不斷上昇,甚至將非洲石油視為‘戰略性國家利益’。據預測,到年,美國所需石油的5%將來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超過從中東進口的石油。”

陸上油氣管道

到目前為止,中國仍然有大約80%的進口原油和絕大多數的液化天然氣(LNG)運輸,需要通過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年由外籍油輪運輸的進口原油一度高達90%。雖然近年中國籍油輪增長較快,但是絕大多數進口原油特別是中東和非洲原油仍要依賴外籍油輪。”海上石油運輸極易遭到封鎖和控制,因此,內陸運輸,尤其是連接周邊產油國的陸上輸油管道成為海運的重要替代方向。可是,這一發展方向也同樣困難重重,一波三折。

中緬油氣管道:年6月,中緬油氣管道的天然氣管道全線貫通,達到投產試運條件;原油管道緬甸段工程也接近完成。這條從年代末開始醞釀的油氣管道,年在緬甸正式開工。這雖屬亞洲“鄰里之間”的合作,但也並非一帆風順。油氣管道剛剛開工,年11月,緬甸舉行多黨制大選,執政多年的軍政府將權力移交文職政府,民主化進程迅速開啟。前總理登盛獲選總統,釋放了民主派旗手昂山素季,並允許她重返政壇。緬甸實現“民主化”,其歐美“導師”自然是功不可沒。傳記電影《昂山素季》年適時推出。繼而還有年11月底美國國務卿希拉里50年來首次訪問緬甸,與昂山素季舉行私人會晤;隨後英國外相黑格、首相卡梅倫、意大利外長、德國外長也相繼訪緬。緬甸本是皇權+軍政府統治,民主進程急速演進,“一時之間,緬甸已經儼然民主的模範生。”

幾乎同時,緬甸政府軍和克欽地方武裝在遵循了17年停火協議後,年6月,武裝衝突重新點燃。年1月,克欽軍轉入遊擊戰。戰事使處於該處的中緬油氣管道項目受到巨大威脅。又如,年7月0日緬甸媒體稱中緬皎漂~昆明鐵路工程計劃擱淺。“這已是緬甸‘民主’改革以來,中方在緬甸的第三個重要工程遇到重大困難和障礙。……反對中緬鐵路的修建,首要原因並非民生和緬甸國家利益,倒是與西方國家反對中國將出海通道擴展至印度洋有很大關係。”

俄羅斯遠東石油管道:修建中俄原油管道的設想最早由俄方提出,年就已經簽署備忘俄羅斯遠東石油管道:目光回放,修建中俄原油管道的設想最早由俄方提出,年就已經簽署備忘錄;直到年中石油集團與俄羅斯尤科斯石油公司、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在莫斯科簽署原則協議的“中俄方案(安大線)”,中國還是俄羅斯遠東石油管道惟一的輸入國,管道三分之一鋪設在中國領土、出口在大慶;年,日本開始積極推動出口在遠東納霍德卡港、主要向日本供油的“遠東方案(安納線)”;僵持多年,年1月1日正式投產的是“泰納線”中國支線,油管終極目的地,在日本屬意的納霍德卡港。中俄原油管道,成了“三通”。

中哈原油管道:即使是比“中俄原油管道”後發先至、已於年7月正式開始輸油作業的中國~哈薩克斯坦輸油管道,始發國哈薩克斯坦也曾與其鄰國一樣,處於西方改造“後蘇聯空間”、掀動一系列“顏色革命”的風險之中。年1月4日,哈薩克斯坦舉行獨立後的第三次總統選舉。“據報導,哈薩克斯坦這次選舉,前往觀摩的外國觀察員逾千人,每個人的心中都惦記著‘顏色革命’幾個字。”

哈薩克斯坦緣何遭“惦記”?哈薩克斯坦的卡沙幹油田“是名副其實的鉅型油田,它是年以來全球最大的石油發現,也被視為中東地區之外的最大油田。”年9月11日,“在經歷了十多年的工期延誤和成本嚴重超支後”,卡沙幹油田開始進入試開採,並已產出第一桶油。年9月,在中哈兩國元首共同見證下,卡沙幹油田的開採者北裏海開採公司“將向中石油出售8.33%的卡沙幹油田股份,價值約50億美元。……此外,中石油還將付出30億美元,來承擔卡沙幹油田第二階段發展所需要的一半投資。”

位處中哈油氣管道終點站的新疆,年發生多起重大暴力恐怖事件;年3月1日,統一著裝、攜帶“東突”旗幟的暴徒,甚至將恐怖襲擊範圍擴大到了中緬油氣管道的入境地雲南省。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由共和黨和民主黨聯合創建”、“主要由美國國會資助”、“並受美國國會、國務院及獨立財務審計機構等多層級監督”,官方網站“公開透明”詳細列出對世界維吾爾大會等“東突”組織的資助金額。發人深省。

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年月18日,巴基斯坦正式將中方援建、新加坡和巴基斯坦公司管理、但連年貨運量不足的瓜達爾港,移交給中國企業運營,將使得該港成為連接中國、阿拉伯海和霍爾木茲海峽的走廊。瓜達爾港對中國的能源安全,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戰略意義,包括在當地鋪設中東輸往中國西部的石油管道。不過,營運權移交並不意味著港口的發展從此就能日進千里。安全問題可能是中巴開發瓜達爾港的最大挑戰。港口所在的俾路支省和中國新疆的分裂勢力對瓜達爾港的建設構成了嚴重威脅。阿聯酋《國民報》稱,中巴建立貿易和能源走廊的雄心可能成為恐怖分子的人質,使數十億美元投資處於危險之中。大自然的破壞力也不容忽視:現有的陸路唯一通道喀喇昆侖公路,蜿蜒穿越世界三大最高山脈喀喇昆侖、興都庫什和喜馬拉雅的交匯區,地震、山體滑坡和堰塞湖危機不斷。

除了來自中巴兩國內部的困難,外部勢力同樣虎視眈眈。中國公司剛接手,印度國防部長已經公開宣稱,中國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建設中扮演的角色“令人關切”。法新社分析,取得瓜達爾港還會“使中國在阿拉伯海擁有潛在的海軍基地,對制衡印度發揮作用”。而在日本媒體看來,這被當成了“中國海洋霸權觀點增長的證據”。英國《每日郵報》轉述,“美國認為,中國在巴基斯坦不斷增加的影響力日益威脅到其在南亞地區的存在。……如果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使用該港的設施,那麼中國在巴基斯坦以及南亞地區的影響力自然會增加。”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從提出走向推進落實,“中巴經濟走廊”也日益成為焦點。年初,“印度和日本正在討論有關改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民用基礎設施的合作事宜,為了反制將海上活動範圍擴展至印度洋的中國,這個群島將是一個關鍵。”《紐約時報》說,“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位於馬六甲海峽西北部,可以對一個所謂的阻塞點進行控制——那是中國最大的海上軟肋之一。”

東海、南海

進口國際油氣資源,無論海運或內陸輸送,各有風險。自主開發近海資源如何?

日本:中日東海問題由來已久,年以來衝突再起的觸發點,正是由於中國東海“春曉”等油氣開發設施的興建。年5月7日,《東京新聞》記者和日本學者平松茂雄乘飛機調查東海油氣田的建設情況,翌日專題報導“中國正在開採的春曉油氣田群距離日本主張的中間線只有五公里”,驚呼“中國的油氣田會像吸管一樣,把原屬日本的油氣資源吸走挖空”。6月9日,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中川昭一在“東盟和中日韓能源部長會議”上首先向中國發難,提出所謂“吸管效應”,要求中國方面儘快提供東海海域調查和開採石油、天然氣的相關數據,“合理分享”資源。日本媒體以“春曉衝擊”來形容事件。當時的首相小泉親自領導成立“海域權益相關閣僚會議”,並投鉅資租用挪威海洋地質調查船,在有爭議的海域進行三個月針對性調查。

而日本自己,甚至將漲潮時只露出水面網球場大小的一塊、沒有證據顯示有人類居住過的珊瑚礁,命名為“沖鳥島”,聲稱對這個小島及周圍海域擁有主權,“從而大大擴展日本的經濟海域”,無所不用其極。年9月,日本海上保安廳巡視船在釣魚島海域與中國漁船發生衝撞,扣押中國船長事件,成為日方又一輪密集攻勢的開端。隨後,因釣魚島領土主權、東海防空識別區之爭,日中之間的衝突不斷昇級,日美不斷“探討強化應對機制”,恐怕還將持續下去。年底,日本在沖鳥礁又有新動作——“種”島。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種植珊瑚的活動本身,也是日本想要證明該珊瑚礁有經濟生活的努力的一部分,從而支持其不太站得住腳的沖鳥礁不是‘礁石’的論點。”

結果,當年風口浪尖上的春曉油氣田,“最初預計於年6月份投產”,投產計劃一再推遲。年,李永增實地考察“春曉”平臺,站在海監船甲板上目睹日本軍機、船舶“幾乎天天近前窺測騷擾”,“肆無忌憚的挑釁舉動”,扼腕嘆息:“年至今,投資數億、數十億元建成的‘春曉’平臺已擱置六年之久,中方不僅沒有收穫一桶油氣,而且每年還要投入大量資金對設施和設備進行維護保養。海上平臺的一般壽命為5年,……在海浪的無情沖刷下,鋼鐵骨架的平臺也在慢慢鏽蝕損壞,逐漸走向報廢,海底輸氣管道的損毀同樣在加劇。”

已經著手開發的東海油氣田引發國際糾紛,中國一直未大規模勘探開發的南海油氣資源呢?

臺灣學者蔡翼感歎:曾母暗沙附近海域蘊藏豐富的海底資源,據報為世界石油儲存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是南海海域極為適合石油探勘採集的淺海地區,夜晚航行時附近海域到處都是燈火輝煌的鑽井平臺,但是,沒有一座鑽油井是屬於兩岸中國人的。……在這個海域每年被盜取的海底資源估計超過千億美金。

越南:01年6月越南國會通過,年1月1日新版《海洋法》生效,將中國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納入越南“主權”範圍,為越南對南海非法主張披上“合法”外衣。越南是在南海最早進行油氣開採的國家,南海油氣的開採已成為越南的最大經濟支柱。越南已經劃定個區塊,與50多個外國石油公司簽訂石油勘探和開發合同,很大一部分區塊屬我國的西沙、南沙海域。

菲律賓:菲律賓則企圖將黃岩島變為“爭議島”,謀取對黃岩島的主權,以取得開發其中資源的“合法”身份。雖然菲律賓石油工業非常落後,近來也加緊對南海石油的勘探開採招標。菲律賓正在招標的15個油氣區塊,有三個伸入我南沙海域。與此同時,菲律賓計劃在南沙“卡拉延島”(即南沙中業島)興建世界級機場,拒絕企業與中國合作開發,加強與日本海上合作,與日本協商提供巡邏船,甚至尋求與日本結成軍事同盟!

美國也頻頻在南海問題上發聲,助理國務卿拉塞爾年月5日指摘中國南海“九段線”與國際法原則不符。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格林納特月13日強調,美國有責任履行與菲律賓的共同防禦條約,如果中國佔領與菲律賓有主權爭執的南中國海島嶼的話,美國將“幫助”菲律賓。年4月4日開始的美菲“肩並肩”軍事演習,“內容包括菲軍奪回被外國軍隊佔領的領土,被解讀為模擬南海爆發衝突,劍指中國。”

由菲律賓單方面提出的“南海仲裁案”,更是沸沸揚揚。年新總統杜特爾特上臺後,揚言與美國“分道揚鑣”,成為緩和中菲關係的契機。然而,石油和海洋利益,菲方會真正妥協嗎?

馬來西亞、文萊:雖然,馬來西亞和文萊的缺席造成了01年1月所謂“南海聲索國四方會議”最終流產。“但實際上,馬來西亞是從南海油氣開採中獲益最多的國家之一。……馬來西亞已在南海海域打出近百口油氣井,年產石油三千萬噸。……馬來西亞近年來也劃出多個深海油氣區塊進行招標,有13個區塊的油氣勘探和開採合同完全或部分進入我南海海域;在文萊,該國與殼牌公司合資建設的海上石油平臺就超過40座。根據文萊官方文件上的聲明,其經濟區包括我國的南通礁及南沙三千平方公里的海域。”(《環球時報》01年3月日)

印度:01年1月,中國重申對南海的主權,並警告越南停止在有爭議水域進行單方面石油開採。然而,印度卻視而不見,強調對南海航行自由的支持以及在南海進行資源開發的願望,希望能以此獲得對南海開發的資格。

……

年中,BBC新聞大字標題唯恐天下不亂,〈奧巴馬:美國準備好應對中國“侵略”〉,報導美國總統5月8日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講話,“無人制止的地區性侵略——在烏克蘭南部、南中國海、或是世界上任何地區——將最終影響到我們的盟國,並且有可能捲入我們的軍隊。”

難以為繼的經濟發展方式

中國找油氣資源的腳步走到哪裡,哪裡就成了“敏感地區”?日益頻繁的國際衝突,越來越饑渴的能源需求,到底為哪般?

英國石油公司(BP)年發佈《世界能源統計回顧》,比較各國年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在內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國以8.5億噸標準油當量,連續第四年高踞榜首,佔全世界比重上昇到.4%。

如今,中國GDP已列世界第二,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大國。在五百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0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國際標準行業分配的個行業中,我國產值均居世界第一或者第二。鋼鐵、水泥、原煤、電解鋁、造船產量均占世界份額的45%以上,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84萬億元,超過了世界的五分之一。問題是,“製造業大國”也是名副其實地在“為他人做嫁衣裳”:進口大量能源和原材料,依靠缺乏保障的低成本勞動力,血汗工廠只賺取微薄的利潤,再賠上禍延子孫後代的污染和環境惡化;換回了世界第一的“出口大國”,換回了“美國最大的債主”,卻換不回多數人的現代化。

早在年,鄧英淘已經一針見血地指出,“經典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是那些先進入現代化行列的少數發達國家,在技術上大大領先,並以全世界資源為己用,因而不存在物質限制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類比食物鏈上的“什一法則”,更發人深思:“高居於食物鏈頂端的猛獸(如老虎),一隻就可以控制數量比自身多一至兩個數量級的食草動物。設想一下,如果兔子都變成猛獸,那麼結局將會如何?”

更何況,現在是豺狼虎豹自家的日子過不下去了。年至今,雖然各國“量化寬鬆”鈔票一印再印,美國股市道瓊斯指數“收復失地”、甚至能一再創下歷史新高了,可是,實質經濟沒改善,詭異的“無就業復甦”無人慶賀。“西方各國政府,千方百計刺激經濟,已經並且還在繼續證明,金融海嘯,百年不遇,暴富極貧的運行機制,時刻醞釀出新的危機。除了政治緊張局勢、國內動亂、國際衝突、各類戰爭、大賣軍火,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找不出經濟復甦自身邏輯……(《海外談資本主義危機》編者感言)”此時,“唐山鋼產量超歐洲,中國今後該怎麼幹?”

中國從來就不是滿世界殖民掠奪的豺狼虎豹。那麼,繼續經典發展方式,胡吃海喝國際資源和能源,養肥超級綿羊兔子,然後成為現成的靶子?

年,美國總統毅然決然宣佈美軍“重返太平洋”。前美軍太平洋司令羅伯特·威拉德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目前,美國海軍60%的潛艇和航母駐扎在太平洋地區待命。海軍陸戰隊和陸軍也回歸這一地區,與伊拉克戰爭時相比,陸上戰鬥力更加集中在了太平洋地區。”日本最近空前強硬,安倍新年感言強調:“奪回‘強大日本’的戰鬥才剛開始,這是應該朝著日本‘建設新國家’邁出一大步的時刻”。年恰逢一戰百週年,英國《經濟學人》表達〈回顧往事引發的憂慮〉,“美國就像是當時的英國,一個逐漸衰落的超級大國,無力保護全球安全。其主要貿易夥伴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當時的德國差不多。”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強敵環伺,越來越依賴海外油氣資源的發展道路,眼看走不下去。鄧英淘提醒我們,“偏偏大象,雖然吃草,從不欺負任何小動物,愛好和平,可是卻有一條,豺狼虎豹,誰也惹不起!”如何當上自強自立的“大象”?

依託新發展方式實現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的一次歷史性機會。中國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嗎?應該說,捨此我們別無出路!

摘自《參閱文稿》No.~9。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lyjd/824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