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性质、历史概况和发展现状
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于年3月,是以扶贫济困为宗旨的公益机构。20年来,中国扶贫基金会坚持扶贫公益理念,贯彻对捐赠人和受援人高度负责的原则,奉行公开透明的方针,提倡艰苦奋斗的志愿精神,以严密的内部管理和优异的业绩,获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取得显著成绩并得到迅速发展,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现在已经成长为我国扶贫公益领域最大的公益组织。年、年,在民政部组织的全国基金会等级评审中,中国扶贫基金会会被评为最高等级5A级基金会。年9月,《慈善法》颁布后,被民政部首批认定为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年9月10日,荣获第十届“中华慈善奖”。
年,基金会在成立之初,只有农业部拨给10万元启动资金,经过30年的发展,如今基金会已经成为拥有数亿元总资产,年均筹资额数亿,年均受益人口大几十万的全国性大型公益组织。
年以来,在品牌项目发展战略指导下,通过艰苦、细致的努力和工作,建立了完整、系统、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和一系列操作方法,建立了由余名专职人员和数百名兼职人员组成的专业化项目管理队伍,使基金会的项目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逐渐聚焦和打造实施了小额信贷项目、母婴平安行动项目、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紧急救援项目、天使工程项目、社区综合发展项目等多个项目。其中小额信贷项目、母婴平安行动项目、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紧急救援项目等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公益品牌项目。
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国际化战略
1、内容
所谓扶贫基金会的国际化战略,简单概述:第一点是中国扶贫基金会不仅以国内的公益领域为资助对象,资助对象将扩大到国际;第二点是资助人、资助人群不仅仅是国内的(公众和企业),也包含了国际的(企业),还要包括中国在国外进行投资的中国企业;第三点,思考整个公益和扶贫的问题,要站在国际的理念上,用国际的方法,用世界上被人类证明的有效的方法。这三个变化要求我们所有的东西都要跟着变化。
向国际化发展,对扶贫基金会意味着资助对象、资助人以及资助理念与方法三方面,都需要放到国际这个舞台上去看,原有的扶贫基金会工作范围将随之改变,扩至海外。然而,即便是“胸怀伟大的理想”,在国际化战略的道路上,扶贫基金会还是走得非常谨慎,尤其是在提出这个战略的初期,完全没有经验,什么事情都要去摸索。
2、过程
中国扶贫基金会很“超前”。年以来,中国扶贫基金会加强了国际化道路的探索,不仅与国际组织、机构和企业在中国扶贫领域开展合作和交流,并且探索走出国门承担国际义务。4年,扶贫基金会将公益的视野放至全球,最早提出“向国际化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
5年1月7日,与国际美慈组织合作向印尼海啸灾区捐赠了万美元的药品;5年8-9月,与国际美慈组织一起发起了援助中美两国台风和飓风灾区人民的活动;5年11月,与伊斯兰救援国际组织一起开展了巴基斯坦地震灾后需求调研,并捐赠了价值30万元的物资。
年4月,中国扶贫基金会五届三次理事会决定:“调查研究周边国家情况,择机进行国际化扩张”,提出了“向筹资型基金会转变和国际化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基金会的品牌项目——“母婴平安行动”在年率先对非洲国家几内亚比绍共和国进行援助,走出了国际化发展进入非洲的第一步,首批价值万的援助物资已于8年3月运抵该国。
8年,基金会开展了对援助苏丹进行可行性调研。未来,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国际化探索,将以非洲和周边国家为基点,与国内外组织、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援助工作。
年7月,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式在缅甸内政部取得了注册证书,成为第一家在缅甸注册的中国民间组织。缅甸办公室拥有固定办公室和10名员工。五年来,缅甸办公室主要围绕消除贫困、零饥饿、优质教育、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了胞波助学金项目、中缅友好奖学金项目、爱心包裹项目、净水项目、爱心单车项目、太阳能提灯项目、微笑儿童(粮食发放)项目等多个发展援助项目。
3、背景
扶贫基金会实施国际化战略,其实跟中国的两个变化相关,一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国际舞台上的需要。经济发展到了人均收入美元,会带来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城市化,会出现经济学上所讲的,劳动力从完全的剩余逐渐转变为剩余减少,甚至劳动力稀缺,进入经济学上所讲的刘易斯转折点。在此之前,我们还是欠发达地区,劳动力价格被压得很低,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多是靠人口红利来增长的。过了刘易斯转折点,劳动力价格被迫提高,把人口红利给吃掉,迫使经济转型,之后不能再依靠传统的制造业,包括你的产品、技术,思路和找资源在内,都要产业升级,要上国际舞台。
随着经济的上升,会在下一个15年之后形成中国的中产阶级。在中产阶级形成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在中国找令人感动(震惊)的穷人非常困难,变为相对贫困。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面临着慈善资源或捐赠会大幅度的上升,捐赠的市场会扩大,会有很多人投入公益。但是你会面临一个你的资助对象是不是跟你匹配的问题。这种变化会使企业产生一个国际化的需求。中国由原来的贫穷的受援国,到有钱变成了救援国。现在全世界都对中国充满期待。你不能对世界的苦难,熟视无睹!你不能对非洲的难民,熟视无睹!你不能对世界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
有这种需求和期待存在,就要有人响应这个变化,否则中国就不配在世界舞台担当一个大国的地位。从个人角度来说,你的思维视野也随着企业在对外扩张。比如到非洲,那里有很多中国的企业,那你光在那里索取,光赚你的钱,不回馈那里的社区呀?这就有问题吧?为什么外国企业在中国做了,还要回馈中国的社区,那你为什么不回馈别人的社区呢?国际社会和企业自己都有需求,到国际舞台上去扮演一个公益的、负责的角色。因此,就要有人顺应历史的潮流,扮演这个角色,让中华民族在国际历史舞台谱写不显得小家子气,不显得那么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历史。
三、开展项目的有利条件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项目的启动和运作过程中,中联部、外交部、国际发展署、国务院扶贫办、驻外使馆都很支持,对于本土NGO走出国门,对外开展服务,已经有了一个体制上的认同。
二是外方大力欢迎和支持。如缅甸方面很欢迎;苏丹的巴西亚曾经赶走了西方的很多NGO,开始13个,后来扩展到26个,明确对中国的组织到西方去表示欢迎。
三是基金会内部团结一致。客观方面,这些年来积累了大量的项目运作经验,举例项目设计书,连彩钢的寿命都是25年。正是基于基金会多年来成功运作母婴平安项目的成功经验,最终将援非项目选在了如何解决孕产妇死亡率高这个课题上。而苏丹解决这个问医院做起。医院援建项目。主观方面,基金会把国际化提到了一定高度,给予了大力支持,众所周知,基金会的其他项目都是等钱来了,再开始运作项目,而这个项目是先记着事情。并且为了把这个项目做好,还专门成立了国际部。
四、开展项目的不利条件
1、民众观念问题。美国飓风事件时,中国扶贫基金会想搞点活动,来资助一下美国。5年向美国遭受卡特琳娜飓风的灾区伸出援手的时候,就有人打进“你们有病啦?自己的事情不管。这件事情国家都不管,你伸手干什么呢”。可事实上,没得到多少捐款,却得到一堆骂——你们先把中国的事情解决了,再操心人家的事吧!在中国本土还有大量的贫困工作还需要做的情况下,为什么基金会要将眼光投向国际救援呢?在9年的机构年会上,何道峰副会长还以“如何迎接国际化战略给我们的挑战”为题,向基金会全体员工做了报告。现在好多了,没有人骂了。
2、资金问题。以前只能找在当地有项目的中国大企业来筹资,现在有了很大的拓展。
3、经验问题。在做苏丹项目时,可借鉴的经验实在太少。一是缺乏对于苏丹的认识,需要更加深入的认识真实的苏丹。二是项目运作经验。比如说同样是孕产妇死亡率高的问题,中国方面的医院检查,而医院可去。医生按英国的标准培训,很优秀,可是医生很少,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医生都跑到经济较好的周边阿拉伯国家去了。概况起来,以往经验,可以借鉴,不能照搬。现在经过十几年的国际化过程,已经好多了。
4、人才问题。到国外去开展项目,需要项目官在语言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可是在当前的经济社会,人们都面临着生存和生活的压力和诱惑,目前扶贫基金会的待遇很难使一流人才安心工作。
5、项目运作地政局不稳,导致项目运作风险很大。比如几内亚比绍,当时扶贫基金会把总统的女儿请到中国来探讨合作事宜,可是女儿在中国,总统父亲却在国内被暗杀了。现在的苏丹,南北分裂问题已经很明显,这不仅对中国石油行业在苏丹的发展有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扶贫基金会在苏丹的项目运作也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出现相关情况,至少项目计划书等都要进行调整。
6、体制和机制的配套问题。
基金会内部,比如出差制度与国内的区别。
在国内体制方面,比如说外汇账户问题,外管局方面对于类似问题根本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大城小栈中一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lyjd/8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