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10/5218643.html年,转眼间即将过半。从武汉封城到武汉解封,从全国疫情地图颜色渐深到各省市逐渐复工复产。当国内疫情逐渐缓和,《名人面对面》节目结束了“武汉来信”系列,开始以同样视频连线的方式,和远方的他们对话。
他们,是我们的同胞。非亲非故,却又血脉相连。
从“同胞来信”系列开播以来,两个月过去,他们的处境有何变化?你对“同胞”的认识,是否也在悄然改变?我们选择了6位曾与我们“通信”的同胞,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两月过去,别来无恙
01
中美少年的跨洋网课
10岁的泰迪生活在武汉,他医院的神经科医生,一月底就前往一线工作,一走就是四十多天没有回家。
不过,居家隔离的76天里,泰迪并不孤独。
在疫情开始的时候,纽约的青少年自发组织了一个线上公益项目,教武汉医护人员的孩子学英文。15岁的中美混血少年查理是泰迪的小老师,两人相隔半个地球,通过网络分享各自相似又不同的抗疫生活。
泰迪是4月4日接受的采访。两个月过后,他的生活出现了哪些变化呢?
据他本人透露,这段时间他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
终于长到了一米四,
掉了一颗牙,
终于可以出门吃饭和打网球了。
02
亲历纽约ICU的医生姜莎莎
纽约是美国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皇后区是纽约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姜莎莎,医院的住院医生,在疫情期间主要负责ICU的新冠病人。
“一个ICU夜班,甚至会管到23个重症病人,12个小时,RRT(快速反应)、CodeBlue(急救呼叫),广播里面不停地响。”姜莎莎说,在最高压、最“绝望”的那一个星期,她曾经失眠。也是在那时,她收到了第一批捐赠。“我就觉得我好像有了武器,可以安心地去打仗了。”
在回访中,姜莎莎带来了两个好消息。一是,她本人已经从先前扩建的第二ICU调回到第一ICU,并且第二ICU已经于数日前关闭。二是,她在上次“来信”时提到的那位怀孕的同事,核酸检测已经由阳转阴,宝宝也很健康。
03
意大利救护车里的华人义工
2月底,救护车义工JieDeng开始每周5天的紧急抢救工作,曾在防护不足的情况下,对新冠病人进行零距离抢救,疫情最严重时期,身体和情绪时刻处于崩溃边缘。“回家的时候,就一头扎进浴室里面,就用自己可以承受的那种热水,擦啊洗啊。”
JieDeng说,她有心理准备,或许自己就会感染上新冠病毒。4月,与她同车的司机确诊感染后,她按照要求隔离了14天,确认无恙后又重返义工岗位,每天和宠物狗打招呼后出门服务,在情况不那么紧急时,录下自己做义工期间的见闻。
随着意大利疫情缓和,JieDeng的义工工作已经轻松许多,但近段时间,她又变得忙碌。为什么呢?JieDeng笑着,分享了一段奇妙的经历。
04
他关照着海外小留学生
杨焱磊,国际教育规划师。他和他的机构,长期协助来自中国的孩子前往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地求学,这些孩子大部分在海外读7-12年级,是年龄为14到18岁之间的未成年人。
海外交通航路紧张,大洋彼岸的中国家长,千方百计为孩子们的回国想办法。除了回国,杨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关照着留下的孩子们。
杨焱磊讲到,他的一个学生原本有两次回家的机会,票都买到了,最终却没有成行。他说,孩子其实最关心的是升学,在那段时间,她突然表示自己已经决定要学生物,未来要成为一名医生。杨焱磊深受触动。
而杨焱磊本人,在这短时间也出现了观念的转变。“以前觉得自己不玩命工作,公司就会倒闭,现在知道是假的。以前觉得我只要兼顾了家庭,工作就会受影响,现在知道(也是假的)。”
05
两难之间的非洲华人
方友云和陈祚兴,20多岁时随亲戚来南非做生意的华商,10多年过去,方友云开了一家超市,陈祚兴在黑人聚居区经营着一家服装店。
疫情发生以来,面对不到之前一半的营业额,他们该坚守还是回国?怎么回国?回国之后能干什么?留下来又能坚持多久?方友云和陈祚兴陷入迷茫。
在最近一次连线中,陈祚兴说,南非政府近日宣布,6月1日起,几乎所有店铺都可以恢复经营了。不过,陈祚兴仍然对未来心怀忧虑,“再这样下去的话,(病毒传播)会越来越严重。”
同样身在非洲的还有苏丹中企负责人李敬军。一家三口,他在苏丹,妻子在北京,女儿在加拿大,彼此牵挂。他说,从上次采访到回访的20天中,苏丹的新冠确诊病例从多例增加到了多例,处境仍然堪忧。
06
意大利深山情侣的抗疫行动
Tao和yoko,一对生活在意大利深山里的情侣。从武汉疫情爆发,到意大利疫情爆发,远在异乡的tao和yoko从严重担心爸妈,变成被爸妈严重担心。
除了积极隔离,他们总想为深受疫情困扰的人们做点什么,于是就在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lsyg/6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