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前回山东老家小住了半个月,趁着天还不太冷回去陪一下母亲。来海南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南方暖湿的天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在“三九”天回老家的。
半个月时间,除了走亲访友,就是吃母亲做的饭——饺子、包子、火烧、菜饼、炸豆腐、萝卜丸子,把我想吃的都吃了一个遍。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赶成大集,大集上的各色小吃更是应有尽有。娘说,这两年县里搞“创城”把大集取消了。
所谓大集,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固定的日子,按照阴历每五天一个集。比如,我们镇的大集是逢三和八,叫“三八”大集。
一说赶集,城市人肯定撇嘴。逛超市多好呀!不买东西也愿意去,夏天有空调,冬天供暖气。不像集上,乱糟糟的——小贩吵哄哄,小吃脏兮兮!
说出来,城里人可能不信。赶集对于老百姓来讲那是一种寄托,一种希望——谁不希望自己的粮食、蔬菜等物品能卖个好价钱呢?而大集上的客流量之大,正好可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现在市民们都去超市买东西了,老百姓的东西又该如何销售呢?
说到赶集,我在家的时候,可没少赶。30年前,俺家是做粉条的!
一般是周五、周六晚上父亲带着我们一家人做粉条。周六、周日白天我和母亲负责晒,三哥负责去集上卖(那时候,大哥已经分家了,二哥还在当兵)。高中期间我平时住校,周五下午一放学就赶紧往家跑,回到家还耽误不了做粉条。如果我不回家,就空缺一个岗——这技术活,那可不是随便叫个邻居就能帮上忙的!再说,家里也确实没有能力雇人了。
有时候,碰上好卖货的集,三哥就让我陪他一起去。我们俩轮流蹬三轮车,另一个骑着自行车在前面拉。这样能比三哥一个人骑自行车多拉两三倍的货呢!当然,帮着拉货也是有好处的啦!三哥得管两顿饭——煎包、馄饨、油条随便吃!
赶集,去的时候不怕,最多是累点。累点就累点,到了集上吃完包子、馄饨、油条就没事了。怕的是,粉条卖不出去还得往回拉!别说,还真有那么一回,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没记错的话,那天赶的应该是孙镇集。
从家里到集上怎么也有20多公里吧!天不亮出发,到集上的时候也就7点多。孙镇我去过无数次了,那里靠近黄河,不产粉条。但是,那里吃的东西都不咋地——油条是圆的、硬硬的那种,不怎么好吃。馄饨也不太行,没有长山集桥头那家好吃。那天中午吃的啥已经不记得了,估计是煎包吧!
那段时间,粉条的卖相不太好,太便宜了又不想卖。结果,快下集了也没卖掉多少。等集上实在没人了,才和三哥拉着一车粉条往家赶。从集上走的时候就不早了,现在想想,走之前三哥肯定没管饭,又累又饿!快进县城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迎上了来接我们的大哥——是爹娘不放心,让大哥沿路找来的。那时候没有手机,真不知道爹和娘在家里担心成什么样子了呢!
20年前,第一次带媳妇回老家过年,还赶过一回集,也是记忆深刻。那是离开家十年后第一次赶集,腊月二十八,也是年前最后一个大集。
离开家十来年了,到了县城才发现根本找不到北——变化太大了!集上的东西确实不少,就是少了点买的动力。各式各样的糕点和麻花,还是那么诱人,就是不敢吃——东西都露在外边,那是一种怎样的风尘仆仆呀!哈哈,现在想想真是瞎干净。
说实话,一直以来集市都是庄户人家物资的集散地。爹直到去世前,还在赶集卖桃、卖香椿芽什么的。虽说乡镇之间隔得并不太远,但毕竟水土是有差别的,每个村都有各自特色的物资。在自己家门口卖,竞争者多,价格肯定上不去。但凡勤快一点的,还是会选择各地赶大集。
这些年,县城里大型超市已经有好几个了,里头啥都有。但是,平时赶集的人依然还是那么多!前年回老家,到城里买东西凑巧是集,还到集上转了转——集上依然那么热闹!不过,卫生情况已大大改善,商家已给糕点和麻花罩了罩子。不过,很多散装饼干什么的,还是就那样摆着卖。
仔细想想,一点灰尘倒也真的没啥。总比三鹿奶粉、苏丹红鸭蛋、毒大米和毒姜要好吧。用俺娘的话讲:庄户人家就是离不开土,更离不开地,那可是咱庄户人家的命根子呀!
有时候,我就在想,或许赶集就是一种习惯吧。像朋友圈,逛惯了,总觉得到了时候不去看看就和少了点啥似的。就像俺爹,没啥东西要买,知道是大集也会去转转。不管咋说,从集上回来总得带点好吃的吧!
而对于我而言,赶集应该算是一种情怀吧!那里有父辈们的足迹!那里有儿时的记忆!那里有青春的汗水!那里更有老百姓的生计!只是不知道,以后县里的大集还会恢复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lsyg/1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