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复活节前不久,英格兰王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前往威尔士,开展一段征兵之旅。在距离此地数千英里之遥的地中海东部,战争已经打响。这位大主教名为福登的鲍德温(BaldwinofForde),他的任务是为正要部署到战场上的军队招募数千名身强力壮的战士。
从表面上看,这绝非易事。对于那些决定参军的人来说,通过陆路和海路到达东方、再从那里返回家园至少要18个月,而且耗资不菲。在到达目的地——位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基督教王国——之前,他们遭遇海难、抢劫、埋伏或因疾病而死亡的概率很高。带着沿路掠夺的大批财物返乡的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计。实际上,就连回家的希望都渺茫得令人胆寒。
敌军领袖就是埃及与叙利亚的库尔德裔苏丹萨拉赫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SalahalDinYusufibnAyyub),俗称萨拉丁。他的用兵出神入化,西方基督徒——统称为“法兰克人”——的军队在他手下连吃败仗,经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前一年夏天,他在战场上击垮了一支基督徒大军,囚禁耶路撒冷国王,夺走圣物基督的十字架,并将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宫廷逐出城外。而对于参军者来说,这场旨在向萨拉丁报仇的战争所能带来的唯一确定回报,就是在来世得到救赎:上帝会善待这些仁人志士,让他们更快、更顺利地升入天堂。
尽管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比,这笔交易在一个痴迷于算清并赦免罪过的宗教时代看起来更加诱人,但鲍德温还是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故而他与他的随从们在威尔士艰难跋涉,从一个城镇来到另一个城镇:讲经布道,说服他的听众们投身于一场战争,煽动参军热情。这些听众与这场战争中的敌人素未谋面,而对于将要发生战斗的那片土地,在想象以外几乎无人踏足过。
十字军的世界
在《十字军》一书中,丹琼斯并非简单地描述十字军东征中的事件,而是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为素材,提供了一部“人物群像式历史”。丹琼斯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中世纪冲突,这场冲突持续了近四个世纪,其影响至今仍在回荡。
序言(节选)
本书内容就是十字军东征:在中世纪由基督徒领导,受教廷认可,针对被认为是基督和罗马教会的敌人所发动的战争。本书书名《十字军》既表明了创作主题,又反映了写作方法。在中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一个单独的词语可以描述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十字军东征”:从西欧出发,深入圣地的八至九次大规模远征行动,辅之以一系列其他相关的战争,从烈日炎炎的北非海岸城市到天寒地冻的波罗的海森林。然而,在这种现象出现的最早期,的确有一个词语用来形容那些参与其中的人。参加这些带有忏悔性质的战争、希冀得到精神救赎的男男女女在拉丁语中被称为crucesignati——领取十字架之人。于是,从这种意义来说,十字军(crusader)的概念先于十字军东征(crusades)产生,这也是我为什么偏爱于使用前者作为本书题目。
但更加重要的是,《十字军》这一题目反映了我在本书中讲故事的手法。整本书由一系列描绘参加十字军东征的人物的章节组成,这些章节按年代顺序排列,讲述了一段横跨整个十字军时间段的鲜活历史。那些被我委以重任、引导我们走入时光之旅的人物正是本书标题中的“十字军战士”,而且我希望,他们作为一个全明星阵容,能从第一线的角度向我们讲述十字军东征的故事。
在挑选这些十字军战士时,我特意广泛撒网。被我选中的对象既有男又有女,既有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的基督徒,也有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穆斯林,还有阿拉伯人、犹太人、突厥人、库尔德人、叙利亚人、埃及人、柏柏尔人和蒙古人。他们来自英格兰、威尔士、法兰西、斯堪的纳维亚、德意志、意大利、西西里、西班牙、葡萄牙、巴尔干和北非。甚至还有一群维京人也牵涉其中。有些人物是主角,有些则只是配角。但这本书就是关于他们的故事。
其结果显而易见,总而言之,一部多元化的十字军东征史就此出炉。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来说,这部作品并不仅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lsyg/14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