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各国历史
(一)伊拉克有悠久的历史,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前年就出现城邦国家,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古称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而巴比伦尼亚北部叫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前年美索不达米亚先后建立阿卡德王国、乌尔帝国、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涌现萨尔贡、乌尔纳姆、汉谟拉比、尼布甲尼撒等著名君主,以苏美尔王表、吉尔伽美什史诗、苏美尔法典(乌尔纳姆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亚述巴尼拔图书馆、亚述法典等为文明标志。前5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所灭,亚述人在伊拉克生活几千年之久,是名符其实的土著民族,尼尼微省东部的三角地带现在依然是当代亚述人的集中聚居地和文化中心。7世纪时被阿拉伯帝国吞并,阿拔斯王朝时期定都于巴格达。8~年伊拉克被突厥人控制,~建立布韦希王朝。塞尔柱人和蒙古人先后入侵,阿拉伯帝国覆灭后为伊尔汗国的领土,此后伊拉克受帖木儿汗国、土库曼人和萨非王朝的统治。16世纪苏里曼大帝夺取巴格达,伊拉克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年伊拉克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年8月宣布独立,成立伊拉克王国。英国人从麦加哈希姆家族中选送费萨尔到巴格达建立费萨尔王朝,年获得完全独立。19年费萨尔王朝开国君主费萨尔一世因心脏病去世,继位的加齐一世因奉行亲德政策,与宗主国英国关系闹僵。年4月加齐一世神秘地死于一场车祸,加齐一世身故后他的儿子继承王位,这就是伊拉克末代国王费萨尔二世。
(二)费萨尔二世统治时期国内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首相努里·赛义德更是奉行全面倒向西方的外交政策,引起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的不满。年“自由军官组织”在伊拉克皇家军队中悄然兴起,伊拉克与土耳其于年2月2日签订“伊土条约”,随后英国、巴基斯坦和伊朗加入,组成巴格达条约组织。年以卡塞姆为首的自由军官集团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费萨尔王朝,宣布成立伊拉克共和国,国王费萨尔二世和首相努里·赛义德先后被捕并遭处决。年2月8日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推翻卡塞姆,建立以该党为主的政权,但由党外人士阿里夫任总统。8年7月17日以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为首的复兴党军官集团联合阿卜杜勒·拉扎克·纳伊夫青年军官集团推翻阿里夫,复兴党再度掌权,推行阿拉伯“统一、自由、社会主义”的纲领,贝克尔出任总统。年7月贝克尔因病辞职,复兴党人萨达姆·侯赛因接任总统。伊拉克王国是英属美索不达米亚托管地结束之后所诞生的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直到年被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所领导的血腥革命推翻,费萨尔二世及王室成员被杀害,是为7月14日革命。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夺权,宣告退出中部公约组织改和苏维埃联盟建立友好关系,建立伊拉克共和国,伊拉克王国就此灭亡。费萨尔在即位后伊拉克于年被允许独立,这让伊拉克成为凡尔赛和约签署之后第一个成立的国家,然而英国仍然在其境内保有军事基地。费萨尔一世死后由加齐继位,直至年他因车祸而逝世为止。
(三)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一再要求英国人离开伊拉克,但为英国所拒。伊拉克是依照与英国于年所签署之协定在年获得法理上的独立,因此英国结束托管,而伊拉克仍允许其顾问协助处理事务并保有军事基地,以便在战时协防。独立后由于政治情势的紧张使英国势力仍存在于伊拉克,政府内部也分裂为以努里·赛义德为首的亲英派以及RashidAlial-Gaylani为代表的反英派。年至年间伊拉克军方发动五次政变,迫使当局让步以为回应。年的政变推翻努里·赛义德,改由RashidAlial-Gaylani执政。阿里虽未终结王室,但使之更为顺从,并试图限制英方在年的条约中所拥有之权益。同年4月0日伊拉克军队自行在南部的高地上建立哈巴尼亚空军基地,派特使前往请求,英国拒绝,然后要求伊拉克军队离开该地区。5月2日最后通牒到期后遂于清晨5点开始轰炸伊拉克军队以胁迫之,敌对行动从4月18日持续至年5月0号,此后英国又占领伊拉克多年。英伊战争结束后赛伊德复任首相,并支配政坛直到年王室被推翻为止,在他执政期间推行亲西方的政策。年7月14日伊拉克精锐步兵旅旅长卡塞姆将军效法俄国十月革命发动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将费萨尔二世及所有王室成员斩杀殆尽。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前20世纪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前1世纪腓力斯丁人在沿海建立国家,前1世纪末希伯来各部落入侵迦南地区从而定居。
(四)前年~前92年犹太人建立希伯来王国,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领巴勒斯坦。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往世界各地。年阿拉伯人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随着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6世纪巴勒斯坦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运动”者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美的支持下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号决议,规定巴在年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后建立犹太国(约1.52万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国(约1.15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平方公里)国际化。以色列方面支持该决议,并于年5月14日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反对和拒绝该决议,于以建国的次日即5月15日向以宣战,结果战败,以色列占领上述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地区大部分土地。另外约旦占领约旦河西岸平方公里土地,加沙地带的平方公里则被埃及占领。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开的巴第一次全国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占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即整个巴勒斯坦。
(五)很多巴勒斯坦人被迫流落到周围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各地,沦为难民。9年阿拉法特担任巴解执委会主席,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国签署戴维营协议,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获得有限的自治权,巴解组织则拒不接受自治。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在巴建立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宣言明确巴接受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的第号决议(分治决议),巴勒斯坦的边界问题留待以后通过谈判解决。年12月阿拉法特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秘密谈判之后以巴勒斯坦签署和平协定,提出巴勒斯坦自治计划。4年5月4日,巴以在开罗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的协议。5月12日巴民族权力机构成立,同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结束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4年5月根据巴以达成的协议,巴在加沙、杰里科等地实行有限自治。5年以来根据巴以签署的各项协议,巴自治区逐渐扩大,巴逐渐收回并控制着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约平方公里的土地。4年5月12日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巴以和谈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冲突仍在继续。年6月哈马斯在同法塔赫的冲突中夺取加沙地带,此后两大派别各自为政。其中哈马斯占有加沙,而法塔赫则管治西岸,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监督。
(六)以色列最初单指个人名字后演化为民族称谓,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公元前12世纪左右。在过去三千多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迦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以色列意为“神勇斗士”,来源于《圣经》犹太人的祖先雅各与神(天使)角力并取胜,神使,将雅各的名字改为以色列。后来泛生了十二个支派。以色列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支脉,起源于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后因躲避自然灾害迁徙至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因而得名“希伯来人”(意为“渡来之人”)。前年雅各带领他的子孙离开埃及迁回到迦南地(现今之巴勒斯坦地区),前1世纪末迁居到巴勒斯坦地区,后被罗马帝国征服,犹太人开始流亡欧洲。前年建立以色列联合王国,此后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古希腊和罗马帝国征服。前10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之后分裂为南北两国,北方是由十个支派组成的以色列王国,而南方是由大卫后裔世袭的犹大王国。前年和前年这两个王国先后被亚述人征服和被巴比伦人灭亡,大多数犹太人被俘虏到两河流域地区,直到波斯帝国时期分批回归。
(七)前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该地区,后来以色列地区成为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争夺之地。前年~6年以色列地区受马加比家族统治,之后罗马人庞培占领巴勒斯坦,将以色列并入叙利亚省,又扶植希律家族为代理政府。前1世纪末希律王扩建耶路撒冷,66年~70年因罗马人的暴行爆发犹太人大规模起义,后多次遭到罗马军队的残酷镇压导致耶路撒冷再次被毁坏,犹太人被罗马人赶出巴勒斯坦地区流散到世界各地。12年爆发大规模起义,再次遭到罗马军队镇压。68年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夺取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数个伊斯兰国家统治过这个地区,阿拉伯人从此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居民。后来分别被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花剌子模和蒙古帝国征服,在年至年间由马木鲁克统治,在年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18世纪有数波小型的犹太人回归潮,年佩塔提克瓦出现第一个大型的犹太人农场殖民区,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犹太人开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年中欧地区的奥匈帝国犹太裔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
(八)年8月29日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召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年11月时任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詹姆士·贝尔福致信英国犹太复国主义同盟主席莱昂内尔·罗斯柴尔德,表示英国政府“赞同地看待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史称“贝尔福宣言”。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国际联盟通过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以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9年爆发的一场巴勒斯坦暴动中阿拉伯人杀死1名犹太人,对此英国在年颁布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至7.5万人,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19年纳粹党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0%。
(九)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犹太人回归。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夜里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当天为以色列的国庆节。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黎巴嫩旧译利巴嫩,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地区,早在前多年腓尼基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在黎巴嫩小店里经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制品。腓尼基人是第一个环非洲航行的民族,发明腓尼基文字。黎巴嫩过去盛产香柏,这些参天巨树都是邻近国家的重要建筑材料,这些有关黎巴嫩的零散记录都可以在旧约圣经里看得到。前64年古罗马占领黎巴嫩,并修建举世闻名的巴尔贝克神庙,该神庙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最大的罗马古建筑之一。由于黎巴嫩扼守亚非欧战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经占领过黎巴嫩,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统治。7至16世纪初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黎巴嫩人民多次举行起义,反对土耳其苏丹和当地封建主的双重压迫。
(十)17世纪初黎巴嫩埃米尔法赫鲁丁二世势力逐渐壮大,新建一支军队并实行社会改革,建立起事实上独立的大黎巴嫩。但土耳其大军压境,法赫鲁丁二世投降并被处死。18世纪末黎巴嫩埃米尔贝希尔·谢哈布二世继承法赫鲁丁二世的未竟事业,利用农民起义铲除几个强大的封建家族,将统治权集中到自己手中。年他与反抗土耳其统治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结盟,把土耳其人逐出黎巴嫩。年埃及军队从黎巴嫩撤退后英法两国为争夺黎巴嫩的市场不断挑起基督教马龙派与伊斯兰教德鲁兹派之间的斗争,土耳其乘机于年重占黎巴嫩,并将黎巴嫩分为两个省,北部由亲法的马龙派封建主管辖,南部则归亲英的德鲁兹派封建主统治。年黎巴嫩发生基督教马龙派教徒与穆斯林德鲁兹派之间的激烈冲突,法国出兵干涉,此后黎巴嫩成为得到国际承认和保证的自治区,由土耳其政府任命并经法、英、俄等国同意的一个信奉基督教的行政长官统治。年成为法国委任统治地,6年5月黎巴嫩宣告成为共和国,颁布宪法,但仍保留法国的委任统治权。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部队协助下占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部队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年11月22日黎巴嫩摆脱法国委任统治正式宣布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6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黎巴嫩。
(十一)因黎巴嫩总统加米耶·夏蒙宣布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年5月黎巴嫩爆发反对夏蒙政权的武装起义。7月15日美国军队以维护黎巴嫩独立和保护美国侨民安全为借口在黎巴嫩登陆,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10月26日美军被迫撤出。9年黎巴嫩军队与巴勒斯坦游击队发生军事冲突,后来双方就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基地及活动范围等作了具体规定。年黎巴嫩独立前夕各教派曾就国家权力的分配达成协议: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议长和总理分别由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人士担任,议员和部长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后来由于人口结构变化,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增多,穆斯林要求增加自己的权力,并为此展开斗争。巴勒斯坦武装力量转移到黎巴嫩后得到黎巴嫩全国运动的支持,但却遭到黎巴嫩阵线的反对。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派爆发一场持续15年的内战,严重破坏黎巴嫩的经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估计有15万人遇难、20万人受伤、90万人(占战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离失所。0年各方签署塔伊夫协议结束内战,两大派系重新分配政治权力,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叙利亚自年10月起在黎巴嫩驻军,并扶植国内的真主党游击队,而以色列亦控制过南黎巴嫩一段时期作报复开辟安全区,~年实行武装占领。
(十二)在内战期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利用黎巴嫩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国防军分别于年和年两度入侵并占领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遭到驱逐。年之前以色列一直控制着黎巴嫩南部,由于真主党不断发动袭击,而且舆论认为如果以军撤出黎巴嫩的话暴力事件将减少并消解,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决定撤军。联合国认为以色列部队撤出蓝色分界线符合联合国安理会第号决议,但边境地区舍巴农场的所属权仍有争议,真主党宣称它不会停止军事行动直到这一地区获得解放。年4月26日叙利亚遵照联合国决议自黎巴嫩撤军,结束29年的直接干预。约旦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7世纪初属阿拉伯帝国版图。年被土耳其人占领,属奥斯曼帝国的大马士革省。年圣雷莫会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划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同年7月法军占领大马士革。11月汉志王侯赛因的次子阿卜杜拉·伊本·侯赛因奉其父之命率军到叙利亚企图收复失地,驻扎在安曼,遂成为该地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一分为二,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东部建立外约旦酋长国。英国在这里设立一个半自主的苏丹国,立汉志国王侯赛因次子阿卜杜拉一世为外约旦酋长国酋长。英国承认阿卜杜拉为外约旦的统治者,阿卜杜拉则承认英国的委任统治权。年外约旦成为英国委任统治下的一个半独立的埃米尔国,英国完全控制外约旦的政治和经济。
(十三)外约旦的阿拉伯军团由英国人指挥,王室的费用由英国政府资助,外交事务由英国总督掌管。8年英国迫使外约旦接受为期20年的“英约协定”使英国对外约旦的统治合法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外约旦人民反对英国委任统治的斗争迅速发展。6年月22日外约旦同英国签订伦敦条约,废除英国的委任统治,英国承认外约旦的独立,但保留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特权。同年5月25日阿卜杜拉登基为王(6~在位),改国名为外约旦哈希姆王国。由于《伦敦条约》遭到人民的反对,年又签订英约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成立联合防务委员会,英国在外约旦有驻军和使用基地的权利。同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在战争过程中外约旦部队占领年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归巴勒斯坦人的约旦河西岸的大部分地区和耶路撒冷旧城所属的平方千米的土地。年4月外约旦宣布把该地区纳入该国版图,国名改称约旦哈希姆王国。年7月20日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在耶路撒冷被暗杀,王储塔拉勒·伊本·阿卜杜拉继位。年1月颁布新宪法,规定立法权属议会和国王。年8月约旦议会废黜亲美的塔拉勒,立其长子侯赛因·伊本·塔拉勒为国王(年5月2日加冕)。侯赛因继位后在国内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在人民运动的推动下侯赛因于6年1月宣布约旦拒绝参加任何军事集团,月初解除英国人格拉布的约旦陆军参谋长和阿拉伯军团司令的职务。
(十四)7年月约旦政府废除《英约同盟条约》,7月英军全部撤出约旦,从此约旦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年2月约旦与伊拉克王国组成“阿拉伯联邦”,同年7月伊拉克爆发革命后联邦解散。约旦支持巴勒斯坦人反对建立以色列,它参加阿拉伯国家联合对以色列的战争,在阿拉伯国家战败后约旦获得对约旦河西岸的控制。7年约旦又与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一起对以作战,以色列占领西岸以及整个耶路撒冷。在两次战争后都有大量巴勒斯坦难民逃到约旦,这使巴勒斯坦人在约旦的势力大为增加,这个势力的增加使约旦的王室非常不安。年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多次劫机后约旦开始对他们开火,这场战斗影响到整个阿拉伯社会,叙利亚在约旦的北部边境上集中坦克部队以对约旦施加压力。年9月22日在开罗的阿拉伯国家外交部长会议的调停下双方停火,但此后还一直有小的战斗发生。年9月~年7月约旦军队与驻在约旦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发生武装冲突,年7月约旦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其国境。年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约旦派出军队赴叙利亚参战。4年10月约旦同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5年2月9日约旦收回被以色列占领的40平方千米失地。叙利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国家,远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叙利亚就有原始人类。前第4千纪那里的居民开始定居,并使用铜器。
(十五)前第千纪叙利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出现一些以商业城市为中心的奴隶制城邦国家。前至前年阿拉伯半岛游牧的塞姆人向叙利亚及其附近地区进行次大迁徙,前年的最后几百年塞姆人中的阿莫雷人进入叙利亚,并建立许多小王国,形成叙利亚的第一次塞姆人化。前第2千纪第二支大规模移入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塞姆人为迦南人,他们在地中海东岸及内陆建立一些各自为政的城邦,创造迦南文化。前年叙利亚进入铁器时代,当时居住在地中海东岸中部一带的一支迦南人即腓尼基人,他们发展航海贸易,促进地中海沿岸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创造有22个辅音字母的腓尼基文字,对世界文化作出伟大贡献。前年中叶第三支迁入叙利亚的塞姆人为阿拉米人,他们建筑的哈马和大马士革等城市和使用的阿拉米文字,是叙利亚文化的宝贵遗产,进入和争夺叙利亚的民族还有喜克索人、胡里安人、埃及人、赫梯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和波斯人。前年胡里安人建立米坦尼王国,前14世纪米坦尼的国力达到顶峰,占有安纳托利亚东南部、叙利亚北部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前16—前1世纪的阿马尔那时代叙利亚成为埃及与赫梯等域外势力争夺的主战场,叙利亚域内实力相对强劲的米坦尼王国最终也被域外强国所摧毁。
(十六)在前年之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赫梯的灭亡以及埃及从迦南地区的退出使叙利亚的小王国失去来自外部的军事保护和经济援助,除北部卡赫美什等新赫梯城邦以及腓尼基地区城市国家得以幸存之外叙利亚诸王国先后灭亡,标志着叙利亚地区以王宫统治为基本特征青铜时代的终结。这一时期也是古叙利亚文明最具创造力的发展阶段,其对人类文明的三大创造性贡献(一神教信仰体系、字母文字的传播、对西地中海地区的探索)均是在这一阶段产生与发展的。前9世纪亚述再度复兴,进入新亚述时期,也称亚述帝国时期(前年—前年)。亚述帝国在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前88年—前年在位)开始向东部扩张,向西征服叙利亚地区,把自己的领土一直扩展到地中海海边。前59年波斯国王居鲁士大帝进入巴比伦城,解放被称为“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开启域外文明入侵叙利亚地区的新时代。前年—前0年叙利亚地区属于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统治疆域内,基本上平安无战事。前年,历山大大帝击溃波斯帝国的军队,占领叙利亚。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叙利亚地区被纳入希腊-马其顿人的统治之下,并开启该地区的“希腊化”进程。亚历山大早逝后从波斯到叙利亚东部由塞琉古一世继承,建立塞琉古王朝,其中的叙利亚地区在中国史书称为条支。
(十七)塞琉古王朝时代(前12~前64)希腊文化和塞姆人文化互相渗透,形成一种希腊化的叙利亚文化,从而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提供一个重要的源泉。在亚历山大-塞琉古时期叙利亚地区货币的统一,驿站的建立与道路的修建,进一步强化其商路中心的地位。塞琉古王朝日渐式微,其控制范围局限在以安条克为核心的叙利亚西北部地区,对腓尼基、德卡波利斯等城邦的控制名存实亡,该地区还同时存在着埃美萨、科马盖奈、犹太哈斯蒙尼、伊图利安纳巴泰等独立王国。前64年罗马并吞叙利亚,在罗马统治时期叙利亚曾出现帕尔米拉人建立的阿拉伯国家。年图拉真皇帝兼并纳巴泰王国为标志,彻底终结之前依靠“藩属王”的间接统治模式,用行省体系替代小王国、城邦联盟或部落为单元的政治结构。2世纪至世纪帕尔米拉人在东西方贸易中起了活跃的中介作用,年帕尔米拉为东罗马帝国所灭。年萨珊王朝建立,罗马帝国趁其朝代更迭之际完全占领叙利亚地区,萨珊国王沙普尔一世(29年—年在位)登基后对罗马发动多次攻势,重新夺回叙利亚重镇安条克。霍斯陆二世(年—年在位)继位之后于年对拜占庭发动战争,把叙利亚地区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萨珊波斯帝国的版图达至极盛。
(十八)拜占庭与萨珊波斯双方交战数百次,叙利亚地区始终是战争的漩涡中心。萨珊波斯长期战争元气大伤,年萨珊波斯被阿拉伯大军所灭,66年哈里发欧麦尔一世征服叙利亚。阿拉伯人对叙利亚统治权的确立是叙利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夺取政权,称穆阿维叶一世,定都大马士革,建立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其统治时期叙利亚的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各种文化源流开始汇合。阿拔斯王朝时期(~1)尽管帝国中心已转移到巴格达,但在叙利亚创造辉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仍然占有重要地位。9世纪下半叶阿拔斯朝衰微,此后土伦王朝、伊赫什德王朝、哈姆丹王朝、法蒂玛王朝、塞尔柱帝国、十字军、赞吉王朝、阿尤布王朝(~)、马木留克王朝(~)和伊儿汗王朝先后侵占或统治叙利亚。11世纪至1世纪叙利亚人民积极参加萨拉丁遏止十字军侵略和拜伯尔斯打退蒙古人进攻的战争,为使阿拉伯人民免遭外族长期蹂躏,捍卫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作出贡献。马穆鲁克王朝时期瘟疫肆虐埃及和叙利亚地区长达一个半世纪,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爆发过18次严重黑死病,从年到年平均9年半爆发1次。黑死病流行不仅造成人口锐减、经济衰退、马穆鲁克兵源不足和军队战斗力下降等问题,而且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一系列社会结构性变化。
(十九)年叙利亚被纳入曾一度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版图,直到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政府对叙利亚人民政治上专横压迫,经济上无情掠夺,文化上实行愚民政策。18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外国资本大量侵入叙利亚。18世纪末叶法国资本在叙利亚各大城市占绝对优势,外国资本的侵入促使叙利亚在19世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至年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藩属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占领叙利亚长达10年之久,19世纪下半叶叙利亚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的阿拉伯民族文化复兴运动在叙利亚和黎巴嫩蓬勃发展,代表人物有布斯塔尼、阿卜杜勒·拉赫曼·卡瓦基比等。文化复兴运动激发阿拉伯人民的民族意识,为阿拉伯的民族解放运动铺平道路。一些秘密的民族主义组织相继建立,如“青年阿拉伯协会”和“盟约社”,大马士革成为阿拉伯民族运动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叙利亚人民蒙受更加深重的灾难,奥斯曼帝国军事当局强迫叙利亚人民充当炮灰,残酷镇压爱国分子。年6月麦加的谢里夫侯赛因举行反土起义,侯赛因的第三子费萨尔率军由阿拉伯半岛北上与英军协同作战,大批叙利亚人参加战斗。年10月费萨尔攻占叙利亚,在大马士革成立阿拉伯政府,结束奥斯曼帝国在叙利亚长达00多年的封建军事统治。此后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地带由法国控制,从亚喀巴到阿勒颇的叙利亚内地由费萨尔的军队控制。
(二十)年7月第一次叙利亚国民大会在大马士革召开,大会要求承认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叙利亚为独立的主权国家,拒绝赛克斯-皮科协定和贝尔福宣言,拒绝拟议中的委任统治,巴黎和会对此置若罔闻。年月第二次叙利亚国民大会宣布叙利亚独立,立费萨尔为国王。4月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召开圣雷莫会议,决定叙利亚和黎巴嫩由法国委任统治。7月14日法军司令.古罗向费萨尔发出最后通牒,限期无条件接受法国的委任统治,接着法军便向大马士革推进,叙利亚军民在麦塞隆与法军激战。25日法军进入大马士革废黜费萨尔,叙利亚和黎巴嫩落入法国之手。年叙利亚北部地带通过《洛桑条约》划给土耳其,为了分割反法力量的法国殖民当局把叙利亚、黎巴嫩分为几个各自为政的独立区,法国高级专员主宰一切,地方政权完全掌握在高级专员代表和亲法分子手里。殖民当局挑起宗教、民族纠纷并取缔政党,严厉镇压爱国者,同时强迫叙利亚人学法语,有些地区禁止学阿拉伯语。法国资本控制叙利亚的国民经济命脉,榨取大量利益,导致叙利亚生产衰退、民生凋敝。叙利亚人民与法国殖民者展开英勇斗争,各地武装起义不断,特别是5~7年阿特拉什和阿卜杜·拉赫曼·沙赫班德尔领导的全国大起义给予法国统治者沉重打击。
(二十一)为了缓和叙利亚人民的反法斗争,法国统治者多次玩弄承认叙利亚独立、实施宪法、建立自治政府等欺骗伎俩,如年签定的“法叙条约”。年拉塔基亚和贾巴勒德鲁兹并入叙利亚,年9月2日亚历克桑德雷塔独立成哈塔伊共和国,次年并入土耳其。哈塔伊共和国于至年之间存在,原属法属叙利亚,独立之后建国不到一年便被并入土耳其。年土耳其派军队进入哈塔伊省并将之前的多数族裔阿拉维派阿拉伯人和亚美尼亚人强力驱逐出境,年9月2日在法国和土耳其军队的联合占领下哈塔伊省宣布独立,成立哈塔伊共和国。年刚刚独立一年多的哈塔伊共和国举行一场全民公投,在这场全民公投中有驻军在该地的土耳其占尽天时地利。土耳其最高层命令全国各地进行人口统计,列出详细的人口清单,只要是出生于哈塔伊的土耳其人就会被送回哈塔伊省参与投票。在这种全民动员的氛围中数以万计从土耳其各地涌来的“哈塔伊人”参与这场全民公投,在这次全民投票中哈塔伊民众选择加入土耳其,成为其第6个省。叙利亚起义是5~7年叙利亚民族主义者领导的反对法国殖民统治和军事占领的大起义,年法国托管叙利亚后在叙利亚推行殖民制度,人民失去自由,许多爱国者被迫流亡国外,法国资本控制着叙利亚的铁路、港口等部门并垄断货币发行权。
(二十二)叙利亚成为法国商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导致农业歉收,民族工业遭到严重打击。法国统治者横征暴敛,强迫农民负担繁重的赋役,并经常勒索罚金。法国天主教会创办的许多学校,采用法国教学方式强迫学生学法语,甚至禁止教阿拉伯语。面对法国的殖民统治时叙利亚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仅2年就发动0多次起义,打死数千名法军。5年7月法国高级专员萨拉伊无视德鲁兹人民对法国驻德鲁兹长官加比埃暴行的控告,拒绝他们提出的德鲁兹长官由德鲁兹人担任的要求,并逮捕名德鲁兹领袖,这一事件激起该地区人民的愤怒。7月18日德鲁兹山区人民在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阿特拉什苏丹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攻击苏韦达机场,烧毁法国飞机,占领萨勒海德等地。8月2日起义军夜袭法国驰援部队,歼敌多人,缴获大批武器。德鲁兹人民反法斗争的胜利成为全国大起义的先声,阿特拉什与大马士革的人民党领袖阿卜杜·拉赫曼·沙赫班德尔联合起来组成叙利亚民族政府和民族革命军。8月2日革命军总司令阿特拉什发表文告,号召人民拿起武器,赶走法国统治者,为叙利亚的自由和独立而战,并要求伊斯兰教的德鲁兹派、逊尼派、阿拉维派和基督教徒紧密团结起来共同对敌。起义迅速扩大到整个叙利亚和黎巴嫩南部地区,起义军很快发展到4万人,他们袭击大马士革-拉亚克-贝鲁特铁路和大马士革-德拉铁路导致全国交通近于瘫痪,法军在长时期内只能困守一些大城市。
(二十三)10月18日起义军主力在居民配合下潜入大马士革城内,解除法国宪兵武装,围攻阿泽姆宫并将其焚毁。法军轰炸大马士革近48小时,许多住宅变成废墟,居民惨遭杀害。法军暴行受到各国人民的谴责,法国政府被迫撤换萨拉伊,派儒弗内尔接替其职务。儒弗内尔是个阴险狡猾的殖民主义者,他一面请求增派法军,一面假谈判,以赢得时间。还收买一些参加起义的封建首领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挑起基督教徒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又亲自去英国要求英国封锁伊拉克、外约旦和叙利亚的边境,切断阿拉伯人民对起义军的支援。6年4月22日法军向德鲁兹山区发动总攻,25日占领苏韦达,阿特拉什出亡外约旦。沙赫班德尔带领部分德鲁兹部队转移到大马士革的库塔园林区,另一部分德鲁兹部队退入大马士革东南的火山岩地区坚持战斗,直到7年月才被法军击溃。同年7月法军出动8多人进攻库塔园林区,起义最后被镇压,这次起义给法国殖民主义者以沉重打击,进一步促进叙利亚民族的觉醒。年法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紧张局势废除宪法,恢复对叙利亚的军事统治。年6月法国维希政府投降,叙利亚和黎巴嫩受德国控制。年6~7月英军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的军队进入叙利亚和黎巴嫩赶走德国法西斯势力,9月法军总司令贾德鲁宣布叙利亚独立。
(二十四)年7月叙利亚恢复宪法,举行议会选举,成立自己的政府。4年1月1日黎巴嫩正式脱离叙利亚独立,6年4月17日英、法军队被迫全部撤出叙利亚,叙利亚把这一天定为独立日和国庆日。叙利亚独立后面临复杂的国内局势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威胁,执政的地主资产阶级政治联盟民族集团软弱无力。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国内政局更加动荡,仅~年叙利亚就发生得到美、英支持的4次军事政变,4年2月靠政变夺取政权的施舍克利被军队推翻。接着全国举行议会选举,民族民主力量在选举中居于优势,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取得重大胜利,并参加以库阿特利为总统的联合政府。年2月叙利亚与埃及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年9月28年叙利亚宣布脱离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成立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年月8日复兴社会党发动政变成功,执政至今。7年6月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侵占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年11月1日哈菲兹·阿萨德发动“纠正运动”,改组复兴社会党的地区领导和政府并自任总理,次年当选为总统。阿萨德执政以来国民经济(尤其是作为叙利亚经济主干的农业)有了较大发展,20世纪后期叙利亚由于国防开支扩大、农业歉收等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缓慢。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是年2月1日由埃及与叙利亚合组的泛阿拉伯国家,原来的计划还包括伊拉克在内,但因为局势不稳定而未加入。
(二十五)年月8日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后来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以合众的形式加入,整个联盟因此更名为“阿拉伯合众国”。由于埃及的个别霸权主义政策,1年9月28日叙利亚宣布退出,12月北也门也退出,阿联虽然解体但埃及仍然保留这个国号直到2年为止。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伊拉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南也门5国的国旗与国徽非常相似,都是从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国旗及国徽演变出来。阿拉伯合众国是由联合阿拉伯共和国(包含埃及与叙利亚)与也门王国(即后来的北也门)在年至1年所组成的邦联,联合阿拉伯共和国是埃及和叙利亚在年结合形成的一个主权国家,同年北也门与埃及签署一项防务协议于年建立一个松散的邦联称为阿拉伯合众国。然而与联合阿拉伯共和国是的各成员国不同的是北也门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在整个邦联的期间始终保持其联合国会员国和独立的大使馆,在叙利亚于1年9月28日退出联合阿拉伯共和国后阿拉伯合众国于同年12月26日也宣布解散。年埃及共和国成立后纳赛尔提倡“泛阿拉伯主义”,这个政策的目的在于阿拉伯国家的非殖民化,排除美国、英国和法国在中东和北非的影响以及解放巴勒斯坦。保守派的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约旦的王室则反对这个政策,叙利亚当时是埃及唯一的支持者。
(二十六)年春大马士革要求签署一份联合条约,同年2月1日该条约被签署。叙利亚要求签署这份条约的原因是土耳其对叙利亚的战争威胁,此前在7年12月在两国边境上就已经爆发激烈的战斗。叙利亚觉得自己受到中部公约组织的威胁,而埃及则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后在国际上被孤立,纳赛尔认为两国联合是联合所有阿拉伯国家的第一步。作为对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反应年2月伊拉克和约旦达成协议也要合并,但是由于同年伊拉克王朝被推翻这个计划未能实现,美国派空军入驻约旦来防止约旦发生类似的政变。政变后的伊拉克却拒绝加入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在黎巴嫩亲西方的基督教徒和泛阿拉伯的穆斯林之间爆发冲突,美国介入后使得这场冲突没有扩大。联盟中的两个国家有许多分歧。埃及把所有在叙利亚从事的企业和银行国有化,并确定开罗为整个共和国的首都,几乎所有的政府成员都是埃及人。叙利亚觉得自己被欺骗和出卖,1年9月27日叙利亚军队军变,次日宣布联盟解散。叙利亚将其名称改回为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至2年为止埃及依然自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也门有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是阿拉伯世界古代文明摇篮之一。前14世纪到年先后建立麦因、萨巴和赫米叶尔三个王朝,年起成为阿克苏姆帝国附庸,年—年的也门争夺战后成为萨珊波斯附庸,曾一度被吞并。
(二十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初葡萄牙人侵入。年英国占领属也门的丕林岛,年又占领亚丁,并在当年九月建立殖民地。-年英先后吞并哈达拉毛等0多尔酋长领地,组成“亚丁保护地”,将也门南方的大部分领土分割出来,并在亚丁周边地区建立以松散联盟为基础的缓冲区。年奥斯曼帝国崩溃,也门在年脱离奥斯曼帝国宣布独立,成立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或称也门王国,是也门在年至2年间的国号,也门原本是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地方之一,于年从奥斯曼分裂出来。年也门王国在同沙特阿拉伯王室的战争中失败,英国乘机迫使其签署不平等条约,承认英国对南也门的占领,也门被正式分割为南北两方。也门王国由伊斯兰教什叶派教长叶海亚·穆罕默德·哈米德丁建立,他统治北也门长达近半个世纪(自独立前的4至年)。2年9月以阿卜杜拉·萨拉勒为首的一些军官发动政变推翻君主制,建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北也门内战随即发生。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在沙特阿拉伯支持下成立流亡政权,继续抵抗埃及支持的共和国派8年之久。年12月1日北也门内战结束,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的残余势力与阿拉伯也门共和国达成和解,也门王国王室成员及其效忠者获得共和国派全数赦免,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正式消亡。
(二十八)2年北也门发生革命建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成为阿拉伯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宣告独立的国家。年南部人民在“民主阵线”领导下举行大规模的反英武装斗争,7年英国撤出,南也门人民共和国成立,年改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开始奉行亲苏联的社会主义。南北也门发生多起政变,北也门共有两位元首被杀害,三位元首被赶下台。同时期的南也门也有两位元首被杀,两位元首被废黜,仅仅6年南也门部分军官在苏联支持下的12日政变就导致南也门死亡1.2万人。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两国加快统一的步伐。年双方签署南北居民自由过境和共同开发边界地区石油、矿业资源的协议,揭开加快统一的序幕。0年5月22日北、南也门宣布统一,成立也门共和国。4年5月也门北、南方领导人在统一等问题上矛盾激化,爆发内战。7月内战结束,南方军队失败,也门重归统一。阿拉伯也门和民主也门议会讨论塔兹统一协定草案,并决定5月22日为统一后的也门共和国的诞生日。9月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总统委员会制改为总统制,10月1日萨利赫当选总统。阿曼是阿拉伯半岛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前年已广泛进行海上和陆路上的贸易活动,并成为阿拉伯半岛的造船中心。前2世纪阿拉伯半岛的内志和也门一带的部落迁居到阿曼和阿联酋一带,带来游牧业并进一步发展海上贸易。
(二十九)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年起先后遭葡萄牙、波斯和英国的入侵与占领。年建立亚里巴王朝,其势力曾扩张到东非部分海岸和桑给巴尔岛。年建立赛义德王朝,定国名为“马斯喀特苏丹国”。年起阿曼成为英国的保护国,年阿曼被分为“马斯喀特苏丹国”和“阿曼伊斯兰教长国”,7年统一为“马斯喀特和阿曼苏丹国”。年7月2日卡布斯·本·赛义德发动宫廷政变废父登基,宣布改国名为“阿曼苏丹国”并沿用至今。年英国军队撤出阿曼国,6年在国内各势力的要求下,卡布斯·本·赛义德颁布相当于宪法的《国家基本法》,宣布阿曼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在远古时代阿联酋所属诸酋长国是阿拉伯半岛的一部分,这一地区居民有较高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能,海上贸易发达。6世纪按照波斯史籍的记载,萨珊王朝越过波斯湾征服该地区。7世纪阿拉伯帝国占领这一地区,并使其皈依伊斯兰教。8世纪阿曼爆发反哈里发政权的起义,建立独立政权,现今阿联酋地区成为其一部分。16世纪葡萄牙、荷兰、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阿联酋,18世纪阿曼屡次内乱,阿联酋地区各地方首领自命埃米尔,成为独立的政权。当时不论是阿拉伯人的商船还是欧洲的商船均屡遭该地区各小国的劫掠,因此该地被称为“海盗海岸”。
(三十)19世纪初英国入侵波斯湾地区,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舰队摧毁哈伊马角、沙迦、迪拜等地的海岸要塞,以保障印度至埃及的航线通畅。年各小国被迫与英国签订《波斯湾总和平条约》,同意停止海盗行为,阿联酋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年各小国最终签署条约,宣布永久休战,此后该地区被称为“特鲁西尔阿曼”(意为“和平的阿曼”),以与建都马斯喀特的阿曼相区别。2年特鲁西尔阿曼各国同英国签订条约,接受英国的独家保护,不与英国以外的任何国家发生独立的外交往来,归属英国驻波斯湾总代表节制。20世纪上半叶阿联酋由沙丘、稀少绿洲和简陋村庄组成,在此生活的多为游牧民族、渔民和水手。年英国向该地区派出专门官员驻沙迦,年迁居迪拜。年英国召集当地7个酋长国的埃米尔召开会议,该会议遂成为英国政治代表的咨询机构。20世纪60年代随着石油的发现和开采,半游牧社会开始向现代化的转变。1年英国在阿布扎比派驻另一名政治代表,次年油田正式开发,石油成为当地经济支柱。6年已故的开国总统扎耶德·本·苏尔坦·阿勒纳哈扬成为阿布扎比酋长国酋长,年英国宣布终止保护条约。同年12月2日扎耶德召集其他6个酋长国酋长,提出成立联邦政府,宣告成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由阿布扎比、迪拜、沙迦、富查伊拉、乌姆盖万和阿治曼6个酋长国组成联邦国家(2年2月哈伊马角加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三十一)在卡塔尔半岛上当地居民已经维持数千年的生产活动,但在前期的大部分时间也仅仅是一些游牧部落的短期居住。其中哈里发和萨乌德部落曾席卷过整个阿拉伯半岛(后来他们分别成为巴林和沙特阿拉伯的国王),并沿海岸线定居,进行捕鱼和珍珠养殖。这些部落为了争夺有利的牡蛎饲养场经常相互争斗,使整个领地分分合合,一直没有建立统一的主权。卡塔尔在7世纪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年葡萄牙入侵,年被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遭土耳其统治多年。年萨尼·本·穆罕默德建立卡塔尔酋长国,7年哈里发成功将海军登陆沃克拉并取缔造反者。年英国入侵,并于年强迫卡塔尔酋长接受奴役性条约,卡塔尔变为英国的保护国。20世纪50年代英国放弃波斯湾阿拉伯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8年英国官方宣布他们将在年时间内放弃(政治上而非经济上)对波斯湾的控制,随后卡塔尔加入巴林和其他七个休战国家联盟。但卡塔尔内部的反对意见很大,迫使卡塔尔脱离这个最终发展为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的联盟。年卡塔尔举行开国典礼,正式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前年苏美尔人定居巴林并建有城市,前年腓尼基人定居于此,成为当时重要的贸易中心。前6世纪起先后被伊朗的波斯帝国和萨珊王朝占据,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巴士拉省的一部分。年巴林的卡尔马特派发动起义,脱离阿拉伯帝国建立独立政权卡尔马特共和国,年被阿拔斯王朝吞并。
(三十二)-1年被葡萄牙人占领(年的巴林之战后被实际攻占,葡萄牙人于年的巴林围攻战打退奥斯曼帝国的进攻),1-年被伊朗人占领,隶属于萨非王朝法尔斯省。年赶走波斯人,宣布独立。年英国人入侵,强迫其签订波斯湾总和平条约。年和2年英国又先后迫其签订政治、军事条约,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年英国攫取巴林石油开采权,7年11月英政府声明巴林是“英国保护下的独立酋长国”,年月英国宣布英同波斯湾诸酋长国签订的所有条约在同年年底终止。年8月14日巴林获得完全独立,改巴林酋长国名为巴林国。7世纪科威特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科威特城又是其重要港口。年起哈立德家族统治科威特,年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内志的阿奈扎部落中的萨巴赫家族迁移到科威特,年取得统治权并建立科威特酋长国。年英国总督从巴士拉迁至科威特,年科威特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9年英国强迫科威特签署英科秘密协定,英国成为科威特的宗主国,年科威特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4年科威特成立以酋长阿卜杜拉·萨巴赫为首的最高委员会,0年从英国人手里先后接管司法权和货币管理权。同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科威特是5个创始成员国之一。1年6月19日科威特宣布独立,年5月加入联合国。0年8月2日被伊拉克出兵侵吞,并由此而引发海湾战争。1年2月26日复国,1年月6日海湾战争结束,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等政府官员返回科威特本土。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是领导巴勒斯坦人民争取自己民族权利的组织。4年5月在耶路撒冷成立,4年10月在第7次阿拉伯首脑会议上被确认为巴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同年11月被邀请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联合国会议。年8月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正式成员,同年9月被接纳为阿拉伯国家联盟正式成员,巴解曾以黎巴嫩、约旦为基地在被占领土开展武装斗争。8年5月在约旦安曼召开会议,组成新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参加巴解组织的民族主义组织和游击队有: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阿拉伯解放阵线等共7个组织。巴解组织的各游击队武装力量共约1万人,其中法塔赫的武装力量“暴风”突击队约6人。4年10月成立正规军,即巴勒斯坦解放军,年巴勒斯坦建国后成立巴勒斯坦人民军。巴解最高权力机构是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有委员50人。执委会是常设工作机构,有委员18名,4年因反对巴以和约有4名委员退出执委会。巴解组织已与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向80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派驻代表或观察员。根据4年第29届联大通过的决议,4年11月阿拉法特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第一位代表向联合国大会致词,年后巴解组织被承认为阿拉伯联盟的正式代表,得到第三世界许多国家承认。年8月被不结盟运动接纳为正式成员,后又成为伊斯兰会议成员。不结盟运动是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不结盟的主张。
(二)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自成立以来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斗争,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无成文章程。自年起首脑会议会期制度化,每三年举行一次。不结盟运动各种会议均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如有分歧时各成员国可采取书面形式向主席国正式提出保留意见,以示不受有关决议或文件的约束。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年9月,现有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它包括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年6月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入侵,迫使巴解撤出贝鲁特,分散到阿尔及利亚、约旦、伊拉克、突尼斯等8个国家,巴解组织总部迁到突尼斯,4年迁回巴勒斯坦自治地区。巴解组织在坚持军事斗争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政治和外交斗争上,反对采取恐怖主义手段,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目标是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
(三)巴解组织是由巴勒斯坦各派别组成的松散联盟,其成员在遵守《巴勒斯坦民族宪章》前提下可保留自己的组织和政治主张。它们在恢复巴勒斯坦民族权利,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大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是否承认以色列和使用什么手段实现大目标方面存在分歧。经过多年武装斗争及合法的政治斗争,在美国斡旋下中东和平谈判自1年开始,年9月1日达成协议。在美国总统的主持下巴以双方在白宫签署《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和杰里科实现自治的原则宣言》,9月16日巴解宣布结束对以色列的敌对状态,这标志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开始结束百年的敌对走向和解。巴解组织机关报为《革命的巴勒斯坦》,通讯社为巴勒斯坦通讯社,广播电台为巴勒斯坦之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每届任期年,负责制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纲领、政策和计划,选举产生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最高行政机构,在全国委员会闭会期间代行全国委员会的权力,处理日常工作,执行委员会下设军事、文化和教育、政治和国际关系、巴勒斯坦全国基金、社会事务、被占领国土事务、新闻和国家指导及群众组织等8个部。全国委员会还负责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由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各组织的代表组成。
(四)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设在突尼斯,其部分机构及一些成员组织的指挥部设在大马士革等地。机关报为《革命的巴勒斯坦》,在塞浦路斯出版。通讯社为巴勒斯坦通讯社,广播电台为巴勒斯坦之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实质是统一战线组织,其成员在遵守巴勒斯坦国民宪章的条件下可以保留各自的组织机构。成立以来其成员组织发生过多次分化改组,目前主要有8个游击队组织: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9年建立,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最大的成员组织;人民解放战争先锋队,简称“闪电”。8年10月由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阵线、人民解放战争先锋队和上加利利人民组织合并而成,受叙利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领导,其规模仅次于“法塔赫”;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简称“人阵”。7年12月由巴勒斯坦解放阵线、复仇青年组织、归国英雄组织合并而成,后几经分裂,与阿拉伯“拒绝阵线”国家关系较密切;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指挥部),简称“人阵(总部)”。8年从“人阵”分裂出来,与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关系较密切;解放巴勒斯坦民主人民阵线,简称“民阵”。9年2月从“人阵”分裂出来,与苏联及民主也门等国关系较密切,年6月“民阵”和“人阵”宣布组成联合的政治和军事领导机构;解放巴勒斯坦阿拉伯阵线,简称“阿解阵”。9年4月由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扶持建立;巴勒斯坦人民斗争阵线,简称"人斗阵"。7年7月成立,年加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阿拉伯"拒绝阵线”国家关系较密切;
(五)巴勒斯坦解放阵线,简称"巴解阵”。年从“人阵”(总部)中分裂出来,7年4月正式成立。此外巴勒斯坦的群众团体如巴勒斯坦工人联合会、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巴勒斯坦妇女联合会等也都有代表参加巴勒斯坦解放组织。4年8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决定建立巴勒斯坦解放军,作为该组织正规军队。巴勒斯坦解放军由卡迪斯亚旅、恩杰鲁特旅、哈坦旅组成,兵力约6多人,分驻在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附属于巴勒斯坦解放军的游击队称为人民解放力量,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武装力量包括地面作战部队及少量的海上突击队和特别行动部队。年9月至年7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同约旦发生武装冲突,巴勒斯坦游击队武装由约旦迁往黎巴嫩,以色列采取各种报复手段攻击该组织在黎巴嫩南部的军事基地。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巴勒斯坦游击队力量遭到重大损失,在黎巴嫩的主要基地被摧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过去一直主张通过武装斗争消灭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全境建立一个统一、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坚持对以色列“不承认、不谈判、不和解”的原则。在4年6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第12次全国委员会会议上大多数委员支持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提出的新的政治纲领,这个纲领要求用一切手段进行斗争,有条件地参加中东和谈。主张在以色列将撤离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一个小型巴勒斯坦国,作为实现其最终战略目标的第一步。
(六)由于该组织内部各组织分别受不同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加上其他因素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年黎巴嫩战争爆发后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多数派更加明确地主张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在政治和外交努力上,但是反对派仍坚持要消灭以色列,主张在巴勒斯坦全境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认为武装斗争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反对阿拉法特的政治和外交努力,拒绝“里根方案”、“非斯方案”等各种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方案。政治分歧导致组织上的分裂,年5月部分法塔赫军官脱离法塔赫,成立“巴勒斯坦革命运动”,形成法塔赫反对派,随后法塔赫反对派和“人阵(总部)”、“闪电”、“人斗阵”组成“民族联盟”,“人阵”、“民阵”、“解阵”和巴勒斯坦共产党组成“民主联盟”。年月“人阵”、“人阵(总部)”、“闪电”、“人斗阵”、“巴解阵”和法塔赫中的反对派宣布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拯救阵线”,该阵线的纲领强调,它反对阿拉法特执行的路线,但并不是取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4年9月第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4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认巴勒斯坦人民享有自决、独立主权、返回家园的权利,并邀请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联合国的会议和工作。年不结盟运动和阿拉伯国家联盟先后接纳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正式成员,该组织已同多个国家建立各种形式的关系,向80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派驻代表或观察员。
锡安主义运动
(一)锡安主义直接起因于西方殖民主义者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的“东方问题”,早在17、18世纪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为了在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下的巴勒斯坦建立国中之国,除了攫取对基督教社团的保护权外还积极倡导“犹太人回归锡安山”。事实上“犹太人回归锡安山”的最早积极倡导者大多是基督教徒或同化的上层犹太人等西方殖民主义者,包括英国的护国主克伦威尔、首相迪斯累里、外交大臣帕马斯顿和法国的拿破仑。到了19世纪末后起的德意志帝国为了向中东扩展势力也步英、法的后尘,支持和赞同锡安主义。德国的一些宫庭大臣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都曾与世界锡安主义组织的创始人赫茨尔有过联系,威廉二世曾多次接见锡安主义组织的缔造者、奥匈帝国犹太裔记者赫茨尔(年5月2日—4年7月日),表示对锡安主义的“关心”。第一次世纪大战前随着列强在中东的扩张步伐,锡安主义首先在英国、德国、俄罗斯帝国和法国获得迅猛的发展。锡安主义者始终把寻求列强的“公开保护”和“特许”作为实现锡安主义目标的根本途径,早在年8月第一届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通过的《巴塞尔纲领》就宣布:“锡安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由公众承认的和法律保障的犹太民族之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由于德意志帝国与土耳其政府的特殊关系,世界锡安主义组织的“德国特性”非常明显,它的许多杰出成员都是德国犹太人,他们居住德国或在德国受教育。
(二)第一次锡安主义代表大会规定:大会正式用语为德语,会议公报也用德语发表(直到年8月第21次锡安主义代表大会才正式取消这一规定)。锡安主义执行委员会活动的中心最早在维也纳,5年迁到科隆,年又迁到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锡安主义组织的拥护者已经遍布犹太人居住的许多地方,但是它的领导权却掌握在德国犹太人的手里,世界锡安主义组织的缔造者和第一任主席赫茨尔是德国的盟国奥地利人,第二任、第三任主席都是德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尽管德国碍于与土耳其政府的“友好”关系没有公开表示过对锡安主义的支持,但是锡安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从来没有遇到过障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锡安主义组织宣布保持中立,但说时容易做时难,以魏兹曼为首的少数派把实现锡安主义目标的希望寄托在英国身上,而多数锡安主义领导人则把希望寄托于德国的胜利。为使交战国双方的锡安主义组织保持联系,在中立国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设立办事处。早在年全美犹太人已达25万,虽然在年至年间大约有00多万犹太移民进入美国,但因美国在中东的影响有限,锡安主义运动在美国的发展却相对比较缓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美国锡安主义组织才成立,在这之前锡安主义运动的影响似乎还没有波及到美国人的生活。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美国向中东扩张势力提供机会,与此同时锡安主义在美国也获得惊人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政府通过驻君士坦丁堡大使犹太人亨利·摩根索积极与巴勒斯坦犹太社团联系,表达美国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美国政府还支持《贝尔福宣言》的制订和发表,关于美国政治家对《贝尔福宣言》的制订和发表的产生影响。英国的中东问题专家理查德·艾伦在他的《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前途》一书中写道:“英、美两国政治家之间以及两国的锡安主义者领导人之间经常讨论的问题便是如何把这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lsyg/12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