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话:
身在异国他乡的李小权医生,为了挽回病危的婴儿的生命,用口对口呼吸实施抢救,在苏丹援助医疗期间,就这样救过来40个孩子。
李小权和他的队友们以切实的行动向当地人民阐释了“仁爱”二字,展示了中国医生的良好形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李小权医生就是我们心目中名副其实的良医。本文是“寻找身边的良医”活动征集案例。感谢西安医院供稿。
图1、李小权医生
年11月17日上午,抵达苏丹第四周的西安交大一附院的李小权医生和平常一样,早早医院上班。8时40分,医院旧门诊大楼楼道内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护士高喊着“委拉呆、委拉呆(‘委拉呆’意为妇产科,当地医护人员通常用科室名字来称呼中国医生)……”妇产科医生胡剑教授和儿科医生李小权教授意识到情况紧急,他们几乎同时冲到楼道,只见一群人抬着一位孕妇急匆匆直奔进来……图2、李小权医生接诊苏丹患者胡剑教授在产房立刻对产妇进行了检查,发现产妇的宫口已近开全,婴儿一只脚已经从宫口可见,立即示意苏丹产科助产护士堵住宫口,同时听胎心,发现胎心仅仅只有90次/分钟(正常情况下胎心在-次/分钟)。胎儿宫内严重缺氧,情况十分危急……剖宫产手术已经来不及,分秒耽误,都可能胎死宫内。臀位机转不良也可能导致宫颈撕裂大出血,臀围无法顺利分娩很可能危及产妇性命。胡剑立即采取臀位牵引方法,尽快让胎儿脱离宫内的危险环境,胡剑教授只能因地制宜,用一块丝巾包裹胎儿身体进行臀位牵引,胡大夫使尽全力,旋转、牵拉,大声鼓励产妇配合,产妇也努力配合,用力分娩……依据经验判断,臀围难产、胎心只有90次/分钟,臀牵即使成功,新生婴儿很有可能在宫内严重缺氧后出现生后窒息,需要在孩子尚未分娩前做好一切抢救准备,以防不测。在国内我们有辐射台、吸痰器、氧气、喉镜等辅助抢救设备,医院,医疗设备严重不足,我们只能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去抢救每一位危重患者。说时迟那时快,李小权从别的房间抱来了氧气筒,连接上小儿面罩,在简易的婴儿床上铺上家属的丝巾,随时准备迎接新生命的降临。几分钟后,胡剑教授成功通过臀牵引帮助产妇分娩出婴儿,不出所料,新生儿全身松软如面条,浑身布满胎粪,脐带绕颈2周,没有呼吸。胡教授高喊:“快!小权教授,孩子没有呼吸!”面对这位全身皮肤沾满胎粪,生命体征极其微弱的孩子……李小权意识到,时间就是生命,耽误一秒钟,患儿就有可能失去生命。李小权立即用输液器剪成40厘米长的塑料管,为孩子清理呼吸道,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冒着胎儿气道分泌物和口内胎粪吸入嘴里感染的风险,毫不犹豫对患儿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一口……两口……三口……”平日里斯文儒雅的李教授,就这样跪在地上,为宝宝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图3、李小权医生诊治苏丹患儿大约1分钟后,患儿心率开始上升,皮肤开始红润,自主呼吸逐渐恢复……随着孩子“——哇——!”的一声哭啼,婴儿复苏成功了!周围的苏丹医生和护士被眼前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彻底征服了,他们不约而同地为中国医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李小权教授跪地为患儿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感人故事,被当地誉为“苏丹第一吻”,他不顾个人安危、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据了解,李小权医生在苏丹这一年,总共为多位孩子看过病,抢救重症患儿有多名,其中像这种刚生下来就窒息的新生儿就有近40位,在医院没辅助抢救设施的情况下,几乎都是通过口对口人工呼吸对孩子实施抢救的。——“寻找身边的良医”活动介绍——韩启德院士为“良医计划”项目揭牌启动时指出,要“发现那些既有精湛技术,又有深厚人文情怀的‘良医’,推动在医疗卫生行业内外形成医生愿做良医,社会尊重良医的舆论氛围。”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中国社会调查与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现发起”寻找身边的良医“活动,征集医生关心患者及社会感恩医生的事例。征集资料将在“良医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lsyg/11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