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玄奘留学之地那烂陀遗址出土佛像高清图


哪些偏方能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719/4658933.html
玄奘留学之地——那烂陀遗址出土佛像高清图

玄奘大师曾求学的那烂陀遗址出土佛像

来源旃檀精舍明贤法师

释迦牟尼坐像,铜鎏金那烂陀8号遗址出土,8世纪高30cm,印度那烂陀博物馆藏公元年,玄奘大师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那烂陀寺。那烂陀(Nalanda)寺汉地称之为“施无厌寺”,据称佛祖在前世修菩萨道时,曾降生为此地的国王,他体恤穷困孤老者,经常施舍而不厌其烦,人们为纪念他的恩德,将此地起名为“施无厌”。又有传说在寺庙南方的庵没罗树林中有水池,其中有龙名为“那烂陀”,附近建寺,因而得名。观音菩萨坐像,铜鎏金那烂陀8号遗址出土,8世纪高30.5cm,印度那烂陀博物馆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昔日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依止首座戒贤法师修习《瑜伽师地论》,鸠摩罗王遣使求见,戒贤法师代为婉拒,鸠摩罗王怒曰:“近者设赏迦王犹能坏法毁菩提树,师谓弟子无此力耶?”“若也不来...”“踏那烂陀寺,使碎如尘。”此段文字虽然更多是描述鸠摩罗王的霸道跋扈,对玄奘大师的仰慕以及求而不得见后的恼羞成怒,但也从侧面突出了“那烂陀”名刹的崇高地位。对于那烂陀寺的壮观雄伟,玄奘大师貌似毫不吝惜笔墨:“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束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墉,交日月于轩檐.....”“羯尼华树晖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竦其处……”“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

那烂陀遗址方位示意图

“观自在菩萨精舍北有大精舍,高三百余尺,婆罗阿迭多王之所建也。庄严度量及中佛像,同菩提树下大精舍。其东北窣堵波,在昔如来于此七日演说妙法。西北则有过去四佛坐处。其南鍮石精舍,戒日王之所建立,功虽未毕,然其图量一十丈而后成之。次东二百余步垣外,有铜立佛像,高八十余尺,重阁六层,乃得弥覆,昔满胄王之所作也。”

由此可见那烂陀寺的规模宏伟之巨,仅以玄奘所记述的亲眼所见就有不少于6座各代帝王所建的大型庙宇,另外供僧人居住礼拜的精舍更是不胜枚举。年之后正式的挖掘报告证实了玄奘的描述,随着考古挖掘的继续,目前公之于世的古建筑遗迹已经超过了15万平方米。另外仍有新的考古线索还在向北部及南部延伸。

那烂陀3号遗址挖掘前

拍摄于-16年

那烂陀3号遗址挖掘后拍摄于-27年那烂陀3号遗址一件菩萨像挖掘出土拍摄于-16年释迦牟尼站像,合金铜,嵌银那烂陀出土,10世纪高28cm,印度国家博物馆藏大日如来坐像,铜鎏金,嵌银那烂陀遗址出土,11世纪高24.7cm,印度那烂陀博物馆藏

那烂陀3号主体大寺全景

那烂陀遗址中位于西南角编号第3的建筑遗存占地面积最大也最为雄伟壮观,毫无疑问应该是这个寺庙建筑群遗址中最重要的核心建筑。自其被考古发现以来对于其功用也有不同的认识,至今未有定论。挖掘中的那烂陀3号主体大寺拍摄于-26年观音菩萨站像,灰色砂岩那烂陀3号遗址出土,8世纪高约cm,印度那烂陀博物馆藏那烂陀遗址上出土了众多的佛教造像,其中尤以3号遗址附属的东北及东南两座五层砖塔上的陶土雕像和多处地点出土的金属造像为重。这批造像的制作跨越了5-11世纪大致多年,究其风格,大致可以划分为萌芽、成熟和衰落三个时期。

释迦牟尼站像,合金铜

比哈尔苏丹甘吉出土,6世纪

高cm,英国伯明翰博物馆藏

1.萌芽期(5-7世纪)

3号遗址附属佛塔上的陶土塑像

此一时期应该的雕塑多为石雕或陶土建制,但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这里曾存在过巨大的金属雕像。玄奘公元年到达那烂陀,在那里停留了接近十年的时间。玄奘的记录中曾提到:“垣外有铜立佛像,高八十余尺,重阁六层,乃得弥覆,昔满胄王之所作也。”“高八十余尺”“重高六层”都可看出此佛像之巨,玄奘又记录到戒日王修建的“鍮石精舍”“图量一十丈而后成之”可以相像此庙宇之辉煌,一定令人满目生辉。可惜文中提到的金属雕像及鍮石庙宇已随历史的远去而杳无影踪。观音菩萨站像,铜鎏金那烂陀遗址出土,7世纪高42.5cm,印度国家博物馆藏

萌芽期的造像艺术特征

造像面部五官清晰,眼泡略鼓,鼻梁直挺,双唇紧闭,下嘴唇略厚,嘴角露出神秘笑容,为典型的南亚人长相。躯体清瘦挺拔,肩宽腰细,较之原始笈多萨尔纳特风格更显苗条,身体起伏变化较为明显,佛陀身着贴体大氅,菩萨身着贴体天衣,着重刻画微隆的小腹、装饰的裙带以及弯卷的发梢。菩萨像相较后世简朴素洁没有太多繁缛的装饰。

度母站像,铜鎏金

那烂陀遗址出土,7世纪

高40cm,印度国家博物馆藏

2.成熟期(8-9世纪)

这一时期是那烂陀铜质造像的繁华期,那烂陀博物馆、印度国家博物馆及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都有不少经典收藏。准提菩萨坐像,合金铜那烂陀遗址出土,9世纪高约20cm,印度那烂陀博物馆藏

成熟期的造像艺术特征

中期造像经过公元8~9世纪两百余年的发展之后,已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造像面相庄严,身体健壮,不仅造型复杂,而且体态优美,在装饰上也逐渐变得较为繁缛华丽。台座样式多为单层莲花瓣下承叠涩须弥座,身光较大,多为长圆舟型,环绕周身,在身体与背光之间常见莲花状连接杆兼具支撑与装饰作用。造像多见鎏金工艺。

3.衰落期(10-12世纪)

事物由盛转衰是历史的必然,辉煌如那烂陀也逃脱不了历史的宿命。最新的资料证明那烂陀寺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4世纪时期,但是这时只剩下零星的传教和说法,已同5、6百年前的鼎盛时期无法比拟。释迦牟尼坐像,合金铜,嵌银那烂陀出土,10世纪高约25cm,印度那烂陀博物馆藏

衰落期的造像艺术特征:

这一时期造像艺术渐趋成熟,整体造像比例匀称;面部、肌体刻画更加柔软自然;面型相较早期的风格更显圆润,眼睛开阖适中,常有银饰镶嵌;嘴唇丰腴;慈悲像面含神秘微笑,愤怒像怒目圆睁,着重刻画凶忿的神态和动感。台座样式逐渐抛弃了叠涩座式,多数为简洁的双层仰覆莲样式,莲瓣宽大,为菩提叶片型式,铜质多为合金黄铜,也有少量纯红铜制作。不再崇尚鎏金工艺。弥勒菩萨坐像,合金铜,嵌银那烂陀出土,10世纪高约12cm,印度那烂陀博物馆藏准提菩萨坐像,合金铜,嵌银那烂陀遗址出土,9世纪高33.5cm,印度国家博物馆藏年,一位远道来自那烂陀的指空法师(Dhyana-bhadra)在大都获得元顺帝及太子的召见。“后赴高丽,于宝凤山创华藏寺,营建十二年始成”,他为《楞严经》补绘据传来自那烂陀寺的插图,还将其自印度请来之“祖师像、贝叶经”等安置寺内,“远近道俗风从,蔚成一大丛林,高丽禅观,因其再兴....”。这是史书中最后一次有关“那烂陀”信息的记载......释迦牟尼坐像,铜鎏金那烂陀遗址出土,10世纪高约15cm,印度那烂陀博物馆藏

▼更多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97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