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丹 > 地理位置 > 潜入深南红海精灵的召唤
当前位置: 苏丹 > 地理位置 > 潜入深南红海精灵的召唤
年的“十一”长假,最终成了全国各地的潜水爱好者探索埃及红海的集结号,据不完全统计,“十一”期间被中国潜水员包租的红海潜水船多达15艘以上。
虽然这中大多数参与者都是近几年才下海的新手,但也不乏象我这样已经去过红海若干次的老鸟。
红海,是每个潜水疯子必去的地方,十多年前我们曾经代表中国潜水人(当然是指大陆的)大规模扫荡了北红海的默罕默德海洋公园、堤蓝海峡、Thistlegorm号沉船、大哈巴的蓝洞,甚至骑着骆驼去潜水。
上图:年红海船宿潜水合影
上图:年包船去红海潜水的部分小鲜肉,那时你们还年轻。
我们也曾年轻过、疯狂过,只是在伊斯兰国家拍照是绝不能把胸罩摘下来滴,切记!切记!切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都说“十年磨一剑”,现在该是去探索南红海的时候了。为了让各位看客更好地理解,先码些关于红海、埃及的冷知识,当然这些内容网上都有,但肯定不如我在此整理的这样言简意赅。
红海,是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狭长海域。面积约,平方公里(,平方哩)。红海由埃及苏伊士向东南延伸到曼德海峡,长约公里。曼德海峡连接亚丁湾,又通往阿拉伯海。红海最宽处为公里(哩)。西岸的埃及、苏丹、衣索比亚和东岸的沙特阿拉伯、也门隔海相对。在北端,红海分成两部分,西北部为水浅的苏伊士湾,东北部为亚喀巴湾,水深达1,公尺(5,呎)。
上图:红海的典型地貌——一半是蓝水,一半是沙漠。
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海水的含盐量在3.6~3.8%之间。虽然红海在大多数时候并不呈红色,但是偶尔会季节性地出现大片红色藻类,使整个海水变成红褐色,因而得名。
上图:通常情况下,红海的海水是清澈的蓝色。
地质学家认为,红海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海洋。在距今约4万年前,地球上根本没有红海,后在非洲和阿拉伯两个大陆隆起部分轴部的岩石基底,发生了地壳张裂。当时有一部分海水乘机进入,使裂缝处成为一个封闭的浅海。在大陆裂谷形成的同时,海底也发生扩张,熔岩上涌到地表,不断产生新的海洋地壳,古老的大陆岩石基底则被逐渐推向两侧。由于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得这里的海水又慢慢地干涸了,巨厚的蒸发岩被沉积下来,形成了现在红海的主海槽。
上图:红海一景
到了距今约万年时,红海的沉积环境突然发生改变,海水再次进入红海。红海海底沿主海槽轴部裂开,形成轴海槽,并沿着轴海槽发生缓慢的海底扩张。根据红海底最年轻的海洋地壳带推算,这一时期红海海底的平均扩张速度为每年1厘米左右。由于红海不断扩张,它东西两侧的非洲和阿拉伯大陆也在缓慢分离。年,在红海阿发尔地区发生的一次火山爆发,使红海南端在短时间内加宽了厘米。按平均每年1厘米的速度扩张的话,再过几亿年,红海就可能发展成为象大西洋一样浩瀚的大洋。
红海地处北回归高压带控制的范围,腹背受北非和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受东西两侧热带沙漠夹峙,气候终年干热,降水稀少,尘埃弥漫,水面温度较高。受副高和信风带控制,终年高温。红海的气候是由两个季风季节组成,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季风是由陆地和海洋的温差造成。降水量少,蒸发量却很高,盐度为4.1%,年蒸发量为2毫米,超过降水量,两岸无常年河流注入。夏季表层水温超过30℃。夏天平均表面温度为北边26℃,南边30℃,总平均温度为22℃,红海和周边地区的降雨量很低,每年只有0.03m,一般以雷暴、沙尘暴的形式下雨,低降雨和欠缺淡水注入造成每年cm的净蒸发和高盐度。
上图:红海气温、水温一览表(来源:网络)
提起红海和埃及,就不能不说一下圣经故事中的《出埃及记》,讲的是在埃及当了几百年的奴隶犹太人,因为不堪被压榨而逃脱,法老的大军一路追杀至红海边,犹太人无路可逃。这时候,犹太领头人摩西在上帝的神助之下挥杖在红海海水中辟出一条路,犹太人在水墙之间通过后,海水复合,将追杀他们的法老军队淹没在海底。
尽管这样一个超现实的故事无法找到科学的依据,但很多人相信这是真实发生过的,就像今天的我们仍然津津有味滴欣赏好莱坞电影《》是一个道理。从宗教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意在描绘上帝对其选民的拯救,带领他们脱离为奴之地,和他们建立盟约的关系。总之,你有相信的自由,也有不信的权利。
上图:摩西举杖劈开海水(图片来自网络)
鉴于我已经去过两次埃及,所以这次就没有参加大部队的陆地游行程,而是直接与他们在登船地点汇合的。我于9月29日启程,需要在埃及首都开罗转机飞往中部港口MasaAlam,由于抵达开罗的当天没有接续航班,于是便有一天的时间可以逛逛,吉萨大金字塔、尼罗河自然是必须去看看的地方。
上图:开罗机场附近的LePassage酒店,挺不错的选择。
开罗的酒店选在机场附近,主要是便于第二天一大早赶飞机不用跑太远。到达开罗的时间是早上七点左右,所以便有一整天时间可以在开罗消磨。至于去哪里,我心中早已有数,象哈比比市场、埃及博物馆等这些以前都去过地方就免了,只是吉萨大金字塔除外。以下是按照线路的去处。
上图:图的下方便是“死人城”。
第一站去的是著名的“卡拉发”公墓群,俗称“死人城”(CityoftheDead),它实际上是开罗的一处有名的墓地,其墓宅都是按照民居风格来建造的,有院子、围墙、大门、房屋和墓室。“死人城”地下埋着死人,而地上的“民居”中却住着不少活人,在人口激增、住房紧张、地皮昂贵的条件下,它逐渐成为开罗穷人的集中地,据说这个面积只有6平方公里的墓地里有大约万人居住,所以此地也就变成了开罗最有名的贫民区,也是犯罪活动多发的地区。
上图:进入死人城
说是死人城,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的,看上去跟咱天朝这边的城中村儿差不多。这里甚至通公交车,也有出租车、清真寺、咖啡馆、水烟馆、商店、地摊,在临近城外大街的路口,有一些卖鲜花绿枝的小摊。还有拉起的一根根细绳,上面挂着类似中国人办丧事用的纸钱,但不是圆的,而是20厘米大小的长方形白色剪纸。街道上垃圾满地,猫狗游荡。但这里的街巷更狭窄杂乱,既无街名指示牌,也无交通警和治安警,迷津般的街巷空空荡荡。不过,由于这里人少、车少、店铺少,明显地多了一份宁静。与开罗其他区有两个重要的区别是人迹稀少、店铺寥寥;二是临街门牌并不是住宅的户主名和门牌号,而是墓主的名字和墓宅的排号。
上图:貌似是大户人家的墓宅
早在14世纪,开罗的富有人家开始在这里建造墓地。为了保护墓地不被破坏,他们会雇人守墓,并在墓地里搭建简易住所,让守墓人居住。有的墓宅甚至有上百年的历史,从地上的墓屋顺着台阶下到墓室,共有八九个墓葬,每个墓葬都立着石碑和死者的名号。“死人城”多是达官贵人的归宿,诸如埃及近现代时期的“巴夏”(埃及人对官人的统称),以及埃及改为共和国前后的官人和富人。这些人的墓室都用石料修砌,有刻字的墓碑,很气派。墓主的家属要依据墓宅占地面积每年向政府缴税,有些墓地产权如果原来就是墓主家的,便不用缴纳地皮税。
对死人城里住活人这一现象,埃及人类学专家迈莱克·亚坎解释说,埃及人自古认为:墓地是生者社区的鲜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属于死者,墓地是生命的开始,因此埃及人自古有个习俗,活人、死人“不分家”。不错,这一点从埃及人将逝者做成木乃伊这件事情上便可见一斑。
上图:苏丹哈桑清真寺
开罗给人印象最深的建筑是清真寺,你在开罗任何一个地点向四周环视一圈,目光所到之处总会有几座清真寺,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造型之精美,让人叹为观止!以前来开罗并没好好看看清真寺,所以这次特地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苏丹哈桑清真寺。
上图:一位妇人走向苏丹哈桑清真寺的入口
苏丹·哈桑清真寺号称“中东最美的清真寺”,位于开罗东南方穆罕默德·阿里大街尽头,占地平方米,始建于年,完成于年,整个工程竣工则历时33年。是由马木路克王朝苏丹·哈桑建造起的一组宏伟的建筑群体,充满伊斯兰建筑艺术色彩。它是马穆鲁克王朝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庄严肃穆。寺内有两座宣礼塔,南面的塔有85米高,乃开罗之最,相当于30层的高楼。登上尖塔十分困难,但是从上面可以俯瞰包括金字塔在内的开罗全景。依照十字形设计,包括大清真寺、神学院、苏丹·哈桑衣冠冢及宣礼塔等主要建筑。十字形设计所体现的严格平衡和对称,象征着永恒,赋予了该寺以庄严之美。寺内灯笼和彩色窗户都是用最精美的五颜六色的玻璃制成,绘有花草图案和阿拉伯铭文,墙壁则以最精美的花瓷砖装饰,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在开罗,随处可见的建筑物是宣礼塔。阿拉伯语中宣礼塔叫“米纳尔”,指宣礼员站着呼唤人们祈祷的地方。
上图:苏丹哈桑清真寺内的中庭
开罗清真寺的建筑形式基本上与其他伊斯兰国家清真寺的建造保持同步,同样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渐进式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以阿拉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为基础,不断借鉴和吸收如两河流域、比利牛斯半岛、特别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精华,用了大约近十个世纪的时间,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实现了由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进程。清真寺在不断地翻建、扩建、新建过程中,砖、木、石材逐渐取代了毛石土坯,建造工艺上不断推陈出新。建筑水平的提高,使得清真寺的建造规模日益扩大,外形变得更加复杂。
上图:精致的穹顶建筑,完全可以媲美欧洲的教堂。
到了公元十世纪左右,清真寺的中央开始出现一个正方形大厅,顶上建造了穹隆式圆顶。直至公元15世纪,该寺建造了第一个宣礼塔(也称光塔),标志着清真寺的基本形态已经形成。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无论建筑形式上如何变化,唯有构成清真寺建筑风格的三个基本元素:方厅、拱顶、宣礼塔是一成不变的。
上图:吉萨大金字塔
吉萨大金字塔是尼罗河文化的象征,也是到开罗必看的景点。上次来这里赶上了沙尘暴(据说一年天中有一天是沙尘暴),所以这次必须再去看看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真容。
上图:都说大金字塔建在沙漠中,其实不远处就有绿洲。见过许多大金字塔的图片,但还没有从这个角度拍的吧?
在埃及境内已发现的座金字塔中,吉萨高地的祖孙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是最古老的。还好,这次没再中大奖——没有沙尘暴,只有晴朗的蓝天,炎热的气温,是沙漠中典型的一天。忍着一阵阵热浪,我徒步丈量了中间那座金字塔一周,试图体验一下当年修建时的艰辛。的确,走一圈儿都能累得让人直喘,别说把万块平均重量2.5吨/块的巨石堆起来的艰难了。
上图:终于拍到了狮身人面像全景
关于狮身人面像,网上能查到的信息很多,这里不在赘述。只有一点值得提一下。长期以来,狮身人面像被叫做斯芬克斯(英文Sphinx),但经典的古希腊斯芬克斯有着狮身、女人头和鸟的翅膀。而吉萨的这个实际上是男面狮身兽(Androsphinx)。缺少翅膀,使其与公认的形象产生了经一步的差异。
上图:希腊文化中的斯芬克斯,与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相去甚远。
正拍摄中,忽听一阵轰鸣声,抬头望去,几架喷气式战机从头顶掠过,当战机编队飞过狮身人面像前面的瞬间,我按下了快门,估计这种场景是一般人看不到的。望着远去的战机群,突然之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中东这片多事的土地......。(俄罗斯客机在埃及西奈半岛坠毁是在我们从埃及回来之后发生的。)
上图:埃及空军的战绩编队呼啸飞过。
上图:值得炫耀的是,我冒着被烤成木乃伊的危险,徒步围着大金字塔转了一整圈儿,热屎宝宝了。
离开吉萨,我决定到开罗市内的尼罗河畔转转。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埃及的大部分城市几乎都是沿尼罗河而建,开罗城则位于河尼罗河注入地中海入海口的冲积平原。
上三图:尼罗河畔好风光
城市地标开罗塔坐落在尼罗河河中的扎马利克岛上,仿照上埃及的象征物——莲花所建。塔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高米,相当于60层高楼,号称开罗的千塔之冠,由已故的埃及总统纳赛尔奠基,于年4月1日建成开放,在入口处上方镶有一只高8米,宽5米的铜鹰,这是埃及共和国的标志(反正我没看清)。
上图:埃及塔——有着“千塔之冠”的美誉
上图:路边一个小摊儿上出售的食品,类似面包圈儿,我虽然馋得直流口水,可还是没敢吃,食品安全很重要。
上图:开罗市内街景,车水马龙的,相当于帝都的长安街吗?
上图:赶车的马夫和他的座驾,开罗还有不少马车/骡车/驴车在行驶,想起我小时候的北京了。
上图:开罗还有不少这样的观光马车。
金字塔、尼罗河、大清真寺……,在这些光鲜的旅游地标背后,是一个悲催的历史名城。走在开罗的一些街道上,你会看到一些路段满地的垃圾,豪宅不远处的破烂不堪的房屋很难让人相信有人在里面居住。一阵小风飘过之后,你会嗅出里面夹杂着的淡淡的马尿骚味儿,原来是街上观光马车从身旁擦过,顺着看过去,还会发现地上的马粪蛋儿……。
上图:第二天一早,我们从开罗飞往中部港口小镇MarsaAlam。
到达MarsaAlam的PortGhalib港,这个地方就在沙漠边上,可确却是一尘不染,阳光强烈,出去就有被晒晕的可能,小镇的建筑很新,美得不行不行的,总体来讲相当不错。我们的各路人马在此集结,即将登船前往南红海。
上多图:新开发的港口小镇PortGhalib,许多去南红海的潜水船都是以这里为据点的。
红海潜水行程一般都是一周时间,主要分为两条线路:
第一条线被称做深南线(Deepsouth),都是从PortGhalib出发,最远到圣约翰礁(St.JohnsReef),线路基本如下图所示。
第二条线叫BDE线:兄弟岛(theBrothers)-DoedalusReef-Elphinstone,此线路多从北面的Hurghada港出发。
此次我选择了这两个背靠背的行程。第一段的潜水船是BlueSea号:
上三图:这是未来一周我们要乘坐的潜水船“蓝色海洋”号(BlueSea)。
由于这次参加的中国潜水员人太多,所以除了我们的BlueSea号,同时还有另一艘潜船“蓝色珍珠”号同行。
上图:我们的两艘潜水船肩并肩停泊在港湾内。
总的来说,红海西岸大部分埃及陆地的自然环境都是沙漠,居住的人口很少,沿岸几乎也没有什么农业和畜牧业,因此由于人类活动带给海洋的影响就非常有限,水下生态状况自然也就非常好。
在去往圣约翰礁(St.JohnsReef)路上的许多潜点,都能看到生长得繁茂的软珊瑚,水下生态环境超好。
不论是硬珊瑚还是软珊瑚,都呈现出十分健康的状态,种类繁多的热带珊瑚礁鱼类生活在这里。如果你也来了红海却抱怨啥也没看到的话,不妨请跟着我重温一下。
红海的海洋生物有很多与东南亚一带的差不多的物种,但也有不少红海独有的物种。先看看下面这些红色系列:以石斑和鲷类为主。
上3图:Bigeye,大眼鲷,又称大目鱼、大目莲(Priacanthidae)。
上2图:RedSeacoralgrouper
上图:White-edgedsoldierfish
上2图:Giantsquirrelfish
红海有很多种黄颜色的鱼,把它们集中起来弄个黄色系列,以蝶鱼类居多:
上
上多图:Maskedbutterflyfish
上图:Yellowsaddlegoatfish,圆口副绯鲤(Parupeneuscyclostomus)
上图:Stripedbutterflyfish
上图:Polypbutterflyfish
上2图:Citrongobyfish,橙色叶虾虎鱼(Gobiodoncitrinus),又名蟋蟀或柠檬蟋蟀,为鲈形目、虾虎鱼科、叶虾虎鱼属。
这是一种生活于硬珊瑚丛中虾虎鱼,它们在珊瑚中钻来钻去的动作看上去很像麒麟鱼。分布于印太海域红海南部至莫桑比克沿海,日本海南部至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广泛区域。
上图:RedSeabannerfish,红海马夫鱼(Heniochusacuminatus)
这么一搞,蓝色的鱼们不愿意了。好吧,也得整个蓝色系列,而且必须把蓝/黄色相间的也归在这里凑数:
上图:Bluetailtrunkfish,蓝尾箱鲀(Ostracioncyanurus)
上图:Blueblanquillo
上图:未查到
上图:ArabianCleanerwrass
上图:Yellowtailtang,紫吊,也叫黄尾帆吊、黄尾吊(Zebrasomaxanthurum),刺尾鱼科高鳍刺尾鱼属的一种鱼类。
上图:Arabianangelfish,阿拉伯刺盖鱼(Pomacanthusasfur)因其产地而得名阿拉伯,又名阿拉伯神仙鱼,是红海著名的“地图鱼”。
上3图:Regalangelfish,甲尻鱼(Pygoplitesdiacanthus),别称皇帝神仙鱼,因其绚丽的色彩被称为毛巾鱼。
其他各类珊瑚礁鱼多种多样,有些与东南亚常见的物种很相似。
上图:Moustachetriggerfish,绿拟鳞鲀(Balistoidesviridescens),又称褐拟鳞鲀、胡麻皮剥鲀、黄褐炮弹鱼、剥皮鱼、褐拟板机鲀。
上图:正在刷牙的裸胸鳗(Giantmoray)
上2图:Lionfish,狮子鱼
上图:Bigeyeemperor单列齿鲷的幼鱼,又名大眼黑鲷(Monotaxisgrandoculis)
还有些是比较少见的东西。
上图:Orangespineunicornfish,黑背鼻鱼(Nasolituratus)又称天狗倒吊,颊纹双板盾尾鱼,颊吻鼻鱼
在红海的蓝色世界里,从来不缺艺术范儿十足的角色。
上图:ArabianPicassotriggerfish红海毕加索炮弹鱼(Rhinecanthusassasi)
不知道是它带给了毕加索灵感?还是毕加索的作品感染了它?说实话,这鱼也太有艺术细胞了。
上图:Lyretailhogfish,燕尾狐鲷(Bodianusanthioides)幼鱼,又称燕尾龙、似花普提鱼。
上图:还没查到是啥鱼
上2图:Sailfintang,高鳍刺尾鱼(学名:Zebrasomaveliferum),又称高鳍刺尾鲷,俗名粗皮鱼,是辐鳍鱼纲鲈形目刺尾鱼亚目刺尾鱼科的一种。
上图:Birdwrasse
上2图:Africancoriswrasse的幼鱼
上图:Checkerboardwrasse,圃海海猪鱼
上2图:Redbackbutterflyfish,红海红尾蝶(Chaetodonpaucifasciatus)
上2图:Six-linedsoapfish六带线纹鱼(Grammistessexlineatus)又称包公,六线黑鲈。
上图:Yellowtailwrasse,黄尾阿南鱼(Anampsesmeleagrides)又称北斗阿南鱼,珍珠龙,黄尾珍珠龙
上2图:Freckledhawkfish,雀斑副鱼翁(Paracirrhitesforsteri),又名斑点鹰鱼。
上图:Flagtailblanquillo,短吻弱棘鱼(Malacanthusbrevirostris)
因为篇幅有限,我不可能在此把这次在南红海所看到/拍到的生物全放上来。所以最后在此向各位展示一下南红海的大东西。
首先是海龟,虽然不象在东南亚那么多见,但在有些潜点,海龟还算是经常出现的。
上图:Turtle,海龟
还有巨大的拿破仑鱼(苏眉),喜欢吃煮熟的鸡蛋。我们的导潜带了一个高尔夫球下水居然成功地把这货给蒙骗了,它多次试图抢夺这个“鸡蛋”。
上图:Humpheadwrasse,Napoleonwrasse,曲纹唇鱼,又名拿破仑、苏眉、龙王鲷、海哥龙王(Cheilinusundulatus)
在一个叫“海豚屋”(DolphinHouseReef)的地方,生活着一大群海豚,这里恐怕是整个红海能够看到的最多的野生海豚。那天吃完早饭,便听到有人在甲板上高声呼喊,大家冲出餐厅一看,远处的海面上一群一群的海豚在嬉戏。事不宜迟、机不可待,我们纷纷拿着面镜、呼吸管、相机,跳上小艇直奔海豚。
上图:DolphinHouseReef水下地形图
DolphinHouseReef是个半圆形的巨大礁盘,开口朝南,形成一个天然保护屏障。礁盘内是白色沙地,一大群野生海豚常年生活在这一带。按照规定,大型船只必须停泊在礁盘入口之外,小艇可以载客进入礁盘大约一半的海域,为了不影响海豚的生活,最里面的海域连小艇都是不能进入的。
上n图:DolphinHouseReef愉快地玩耍的海豚,不少都是带着小仔儿的、一大家子一大家子的。
南红海的兄弟岛是以看锤头鲨而有名,由于今年这个季节水温较高,冷水变温层比较深,所以没能看见传说中大群大群的锤头鲨,只是看到一些零散的鲨鱼。
上2图:Hammerhead双髻锤头鲨(图片由孟春拍摄)。
与远洋白鳍鲨偶遇也算是此行的一个惊喜。与常见的白鳍礁鲨不同,远洋白鳍鲨不仅身材要大得多,它的侧鳍较长,一副霸气侧漏的样子。遗憾的是由于它出现得非常突然,我错过了最佳拍摄角度,只拍到了个背影。
上图:TheOceanicwhitetipshark,远洋白鳍鲨(Carcharhinuslongimanus)
据说远洋白鳍鲨是一种分布于热带和温暖海域上层的大型远洋鲨鱼,其敦实的身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狭长、尖端白而圆的外缘镶有白斑的侧鳍。这种鲨鱼行动缓慢但极具攻击性。据统计,其攻击人类的次数比其他所有鲨鱼都要多,船难中的幸存者是最有可能被它们伤害的。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远洋白鳍鲨曾经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洋,但最近数量一直在下跌——主要原因是遭到人类大量捕捞,因为它们的鳍可制成鱼翅,极具商业价值。
上图:远洋白鳍鲨身体特征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一份至2年对大西洋西北部和中及西部的美国远洋延绳钓日志数据表明,仅在这几年的时间里,远洋白鳍鲨的数量就下降了70%。远洋白鳍鲨在大部分时间都是留在海洋中较浅的地方,最多只深至米,且它们大多宁可留在离岸较远的海洋。
上图:Dugon,儒艮(Dudongidae)又称海牛。
这次南红海之行最令我激动的还应该算是看到了儒艮——传说中的美人鱼。儒艮是生活于印度-太平洋水域的海牛类,其尾鳍为似鲸类的叉型,对水的盐分要求较高而对水温要求略低。
能在红海的大蓝水中看到儒艮我也是醉了。虽然机会稍纵即逝,没能拍到正面,但也总算了却了一个长久以来的心愿。
关于“美人鱼”:传说中的美人鱼有两种:儒艮(Dugong)与海牛(Manatee),它们皆为草性动物,但栖息地不尽相同,它们是海牛目中唯一仍生存于印度洋与太平洋地区的物种。
儒艮(Dugong),与海牛不同,儒艮的尾鳍近似于海豚的Y型尾,突出嘴外的长牙则近似其远亲大象。
海牛(manatee),与儒艮在外观上很相近,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尾部的形状:海牛的尾部扁平略呈圆形,外观类似大型单片的船桨;而儒艮的尾部则是中央分岔的,和鲸相类似。
最后来几张现实版的美人鱼吧。
旅途杂记
Hurghada,早晨没什么事儿,阳光下暴走了好几公里去参观了大清真寺,果然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结晶,细节很漂亮,这时间还没有信徒来祈祷,整个大清真寺都是我一个人的,祈祷了世界和平、潜水平安、和家人健康。
真理在此。在车上跟埃及胖导潜聊天儿时他说:那些恐怖分子只是打着伊斯兰的旗号去实现其政治目的。真正的伊斯兰教义是让人平和,反对暴力,尤其是针对无辜平民、妇女儿童的暴力。
其实,宗教被作为工具为政治服务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中东这一烂摊子也都一直未停地在被大国搅和着。我们参观了一艘可能是红海最棒的潜水船,听女船东侃侃而谈,此船是她亲自设计、监造的,细节及其讲究。据她讲,埃及人民因为年开罗暴乱而吃了很大苦头,经济衰退、旅游市场萧条了多年,金字塔周边观光用的马匹因没有饲料而被饿死。穆兄会因此招人怨恨,好在军队及时干预,结束了动乱的继续,恢复了社会秩序,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
知道上图中这辆汽车是干什么的吗?
对,这是辆垃圾车,车身是小丑鱼的喷绘,萌萌哒。
一直对灯塔情有独钟,因为它们屹立在茫茫大海中,经历着日晒、雨淋、狂风、巨浪,默默地为来往船只指引航向。这次在南红海我登上了两座灯塔,这个是兄弟岛上的灯塔,破旧,但依然在工作着。
这是位于Daedalus礁的灯塔,始建于年,已经多岁了。我们问守塔的红衣大汉:在这里呆久了是否很无聊?他很淡定地指着停靠在礁旁的船只告诉我们说:‘’每天见到这些船只都安全,我就很开心。‘’
全家福里没有我!没有我!没有我!
_________完_________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8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