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间笔墨
走近马六甲
文/曾久生
金秋十月,那天细雨绵绵,旅游团驱车前往新马边境城市新山,从新马边境过关进入马来西亚,仅用了半个小时,导游小姐蓉蓉早已等候我们登车前往历史名城马六甲。
马来西亚乃由马来半岛与沙巴、砂朥越两个部分组合而成的一个既富饶又美丽的国家。西部惯称马来半岛,与泰国南部毗邻,东部则叫沙巴和砂朥越,与印尼加里曼丹北面交界,而沙巴和砂朥越之间的沿岸则是一个富甲全球的汶涞王国!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都城。这座位于马六甲海峡北岸的旖旎古城,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流传着古老的美丽故事,汇聚着独特的文化风采……
我是从新加坡乘车越过柔佛海峡、从柔佛巴鲁进入马来西亚的。由柔佛巴鲁北上,一路上饱览了热带丛林的风光和马来村落的美景。然后,我来到了马来西亚旅程中的第一站——马六甲。
据导游小姐容容介绍:马六甲建于公元一四零三年,曾是满刺加王国的都城。从十六世纪始,马六甲历受葡萄牙、荷兰、美国的殖民统治。和我们一道出游的山东小伙子听了之后嬉称马六甲是“小联合国”。这是有道理的。数百年来,除了欧洲人之外,华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暹罗人、爪哇人相继来到马六甲,经过长期交流,在语言、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汇聚成特有的文化风景线。市区幽静美丽,绿树茵茵,街道曲折洁净,屋宇多姿多彩,有中国式的砖木结构住房,有荷兰的红色建筑,有葡萄牙式的村落,有马来人的木结构高脚屋。很多住房的墙上镶嵌着由瓷片组成的、具有民俗特色的各种精美图案,有的住房木门上装有瑞狮门扣、窗上镶龙嵌凤,而有的却是红瓦红墙、白色花窗、植花阳台,等等,风格迥异,绚丽多彩。
马六甲的古迹很多,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者。也许,出于我这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在游览风景名胜时首选三保公庙。这是为了纪念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三保太监郑和所修建的中国式庙宇。
十六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明朝汉丽宝公主嫁给了马六甲苏丹曼梳·沙为后,苏丹将一块六十公顷的山地送给公主构筑宫殿,并把这块山地命名为中国山。郑和来到马六甲时就驻扎在中国山上。后人为了纪念郑和,遂改称为三保山。山堡葱绿碧翠,林木繁密,景色秀丽。三保公庙建于山麓之间,一七九五年建成后曾多次修建改建。庙的飞檐上塑有彩龙戏珠与黄色琉璃瓦,粉墙红柱莲花灯,据说这是象征三保公坐像。院内立有一尊约一公尺高的三保公青铜像,导游告诉大家,只要用手摸一摸铜像就会平安吉祥,所以凡是至此瞻仰和游览的都会以崇敬的心情抚摸这座青铜像。在三保亭内,我看到高高悬挂着三幅彩色大照片,上前仔细一看,原来分别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分别到三保公庙瞻仰的情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对三保公如此崇敬,更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和民族的光荣感。
在三保公庙的右侧,有一独立的院落,院中一口三保井,相传是郑和所凿。也另有传说,是苏丹为汉丽宝公主所挖掘的,故又称苏丹井。这口井历经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兵祸。当地居民为了保护它,特筑起了四米高的护井围墙,井水至今晶莹清澈。
庙的左侧,耸立着一座纪念碑,表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勇殉难的抗日烈士。从纪念碑上刻凿的烈士名单来看,其中华侨占了绝大多数。他们都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如今虽然长眠于异国他乡的绿色土地上,但永远是中华民族光荣而骄傲的子孙!
为了更多地了解马六甲,我参观了已有一百五十年历史的马六甲博物院。这是一座红色围墙的两层荷兰式建筑。其间展出了苏丹曼梳·沙的建国构想图、郑和与汉丽宝公主朝见苏丹那历史时刻的图文、古代兵器、民间生产用具等。同时,我们参观了建于马六甲河畔的教堂钟楼,红色的砖墙,扇形的窗框,笨重的木门,花瓦屋顶,是典型的荷兰古建筑。建于十七世纪的惹兰叻参的红屋,是东方最为古老的荷兰建筑物。这一带,形成了一个红色的建筑群,加上巨大的古树、花圃和欧式喷泉、钟楼,使游客们疑是置身于欧洲某地的古城之中。
葡萄牙人在马六甲修建的古城门圣地哥城门,是殖民主义者留下的历史印记。以白色岩石砌筑的拱形门楼上,雕刻着古老的图腾,巨大而沉重的铸铁大炮记录了殖民主义者的轨迹。由此踏着石阶登上圣约翰山,山腰有约四米高的葡萄牙传教士圣保罗的全身石像,许多游人在此摄影留念。来到山顶,可见到圣约翰山古堡和圣保罗教堂的遗址,虽然屋顶早已倒塌,到处断墙残垣,但仍然可见当年的规模和壮观。特别是几十块刻有葡文的巨型石碑,其精工细刻的文字和美观的各种图形,表明了它们的历史价值。
当我站在圣约翰山顶,面对马六甲海峡,那浩瀚的大海,那宽广的天穹,还有那海边供游览的、仿造的古代七帆航海大船,顿然使我幻觉无穷:郑和率领的明代官船从远处劈浪而来,汉丽宝公主乘坐的送亲巨舟在鼓乐声中乘风破浪……
(此文刊发年11月25日《赣南日报》第7版”赣江源”文艺副刊。同日,被《新浪新闻网》转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8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