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信息
无言之美
左右滑动浏览图片,更多内容获取课件查看
一、教学目标: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把握行文思路,借鉴文中理论方法,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把握行文思路,借鉴文中理论方法,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问题导引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详见PPT)
教师语言:道德经中说:“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越好的形象越缥缈无形,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叫《无言之美》。
(二)朱光潜简介(详见PPT)
(三)字词积累(详见PPT)
(四)理清文脉
1、朗读课文,理清文脉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给课文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课件展示:朗读课文,给课文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2段):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
第二部分(3-6段):作者提出两个问题:其一,意不能完全答之以言,而文学却要求尽善尽美,这不是做不到吗?其二,退一步说,如果能够做到,那么这种“完美表达”是否是文学的追求?
第三部分(7-12段):分析问题。作者通过图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刻四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阐发“含蓄”的奥妙。
第四部分(13段):得出结论: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2、鉴赏“留白”
课件展示:宋代马远《寒江独钓图》
教师语言: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是否成立?让我们用现实的例子做个检验。请大家欣赏一幅山水画,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中只有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他的身体略向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而船尾微微上翘。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衬托出一个“独”字,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上面是以绘画为例,其实艺术都有相通性。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分析课文中第9一10段中的例子。
课件展示:请从课文第9一10段中所提到的例子里任选一个,用朱光潜的美学观点分析它的“无言之美”。
示例:“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这句诗选自陶渊明的《时运》,意思是:风儿自南吹来,呵护着那新长出来的禾苗。《时运》一诗是陶渊明暮春出游时所写。诗人并没有直接表露情绪,却通过景物恰到好处地流露出此时的心境,让读者感受到广大、明朗、平和的美好。
学生活动:学生在文中划出作者的观点,从课文中选取例子体会其无言之美,与小组成员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随后全班展示分享。
教师预设: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读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这样一幅图画: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峭然耸峙的幽爿台,凭栏悲歌的孤独诗人。诗人并未说自己为何“怆然而涕下”,而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一段坎坷的人生经历,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焦灼与怨愤,是对人类的生存境况的思考时空永恒无限而人生如此短暂易逝、人类竟是如此的渺小与孤独。诗人也不必说自己为何“怆然而涕下”,读者早已用历史知识、用个人情感经历填补了此处留白,仿佛他们就是幽州台上的陈子昂。
再如杜甫的《后出塞》,是对军旅生活的描写。军旅生活可写的内容很多,而诗人却只选取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勾勒出最具典型性的军旅生活场面。不消多说,凛然庄严的军势,壮阔严肃的军容,森严军纪和悲壮的气氛都已跃然纸上。故宋人刘辰翁赞云:“其时、其境、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可得”。正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教师语言:同学们,以上例子都是诗歌中的经典,同时也是"留白。的经典。留白之美美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美在调动了读者的经历与想象,构建了一个既属于诗人又属于读者自己的独特天地。在鉴赏诗歌留白时,我们不妨从选景、炼字、历史典故等方面入手,运用联想与想象,体会诗歌无言的魅力。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课件展示:请尝试鉴赏下列诗句,体会其中的“留白”之美。
题目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题目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教师预设:题目1:这两句诗里出现了四个景物,即: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诗人通过这四个景物,描绘了辽阔而又壮观的塞外风光:在苍茫的戈壁滩上,一柱孤烟笔直升起,举目尽头皆是一色。此时,浑圆的落日正缓缓地西下,映照在黄河水上,形成一派苍莽壮阔之景。真可谓千古壮观,神韵无穷。
题目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杜甫诗歌《望岳》中的诗句。额联的“钟”字用得极妙。“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造物主把所有的神奇和秀丽都赋予了泰山,那么泰山之景到底会是如何?是青松翠柏蔚然深秀?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奇珍异兽遍布山林?让人无限向往!
3、审视无言之美
教师语言:同学们,有句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学习者应怀着质疑的态度课文。朱光潜提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阐发“含蓄”的奥妙。其中第8段作者拿照片与图画对比,得出“照片虽比图画逼真,但是就所引起的美感来说远不如图画”的结论。读到这里你是否会产生一个疑问
摄影作品所引发的美感真的远不如图画吗?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深入文本。
课件展示:摄影作品所引发的美感真的远不如图画吗?尝试用朱光漕先生评价图画之美的角度来欣赏这张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
学生活动:欣赏照片,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教师明确:照片中猛禽与小女孩分别位于画面的左上点和右下点;空旷的环境使两个主体显得更加突出:一个是虎视眈眈的猛禽,一个是奄奄一息的孩子。照片的内容并不多,但却给人以更加强烈的视觉和思想的冲击。看到照片,我们会联想到非洲的饥荒,会反思自己生活中的浪费,会激发内心的同情与怜悯......照片展现出的绝不只是一只秃鹰和一个孩子,背后激发观众思考的太多太多,这也正是这张照片震惊世界,多年后依然使观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的原因。这难道不是一种“无言之美”吗?
课件展示;相片因为视角和光线等限制,并不能做到“实物都两两相称”;同时,摄影师在拍摄时也会融入自己的理解,井根据作品的主题,利用深景、光线、色彩、角度等艺术语言,营造“无言”的效果。
教师语言: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朱光潜先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来发现这张照片的“无言之美”。
课件展示:谢海龙作品——《我要上学》
教师明确:《我要上学》是谢海龙年拍摄的照片。这张照片以黑白为主色,给人一种悲凉无助的感觉。照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女孩,她蓬头垢面,仿佛冻僵的小手正拿着一支铅笔写字,最震慑人心的是小女孩的一双大眼睛。从那童真的双眼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纯真、敏锐、善良和淳朴。这眼神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光,或者说,是对光明的渴望。小女孩仿佛在告诉我们:“我想上学,我要上学!”这张照片带给观者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人们仿佛看到了千千万万渴望读书的孩子,而这双大眼睛也深深打动了亿万人的善良之心。这就是无言之美,这就是无言的力量。
教师语言:其实只要我们具备美学的眼光,这样无论是创作还是在赏析美术作品时,便能体会到其中的含蓄之美。摄影作品所引发的美感真的远不如图画吗?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大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最后让我们来做一个小结。
课件展示:产生质疑→理清文童思路→运用文中观点分析→解决疑惑。
教师语言:本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文章,并尝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材料进行理性的分析,产生质疑并解决了疑惑,同时也提升了我们对美的认识。希望同学们今后在阅读文章时能够常怀一颗质疑之心,于有疑处做学问。
课件获取方法:请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7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