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一地、一人
色彩斑斓之印度
年11月于印度
“印度是不能被评判的,印度只能以印度的方式被体验。”V.S.奈保尔(-/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印度对我们来说:这么近,那么远……那种又爱又恨的feel,难以形容。上面这个奈保尔,也不是善茬儿......唉!走起,去看看嘛!接下来的几个系列,是我们在年底去了印度后整理在微博上的内容,还有一些读者互动。从距离上来说,印度与中国同属亚洲,中间只隔着喜马拉雅山。在上一份工作任上,老板曾多次催徐老师去印度考察,然而由于时间安排等原因,四年多的时间竟未成行。在跨国公司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们身边总少不了印度同事,多少会交流关于对方国家的信息。在尼泊尔和东南亚各国旅行时也常看到印度的影响。因此印度离我一直很近。说它很远又是因为那个国家、人民与我们相差得如此之大,甚至远过欧美!历史、文化、传统、宗教、思考与行为方式……甚至饮食上,中国和印度都像是站在两个极端。时间到了年下半年,终于有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印度便列上了日程表。我们在网上预订了11月PalaceonWheels(车轮上的宫殿)的VisionofIndia10天的行程,一来那时印度天气很好、不冷不热,二是那段时间印度有一个很大的全国性节日Diwali(灯节),可以体验一下印度的节庆。
同学们是不是在这样想象印度的火车呢?呵呵
“车轮上的宫殿”其实就是乘专门的列车游览,类似邮轮,只不过是在陆地上--还记得吗?就是那样子滴!不过我们灰常灰常安全。白天游览,晚上在火车上休息,既解决卫生、食品安全等顾虑印度的问题,又将食宿、行走的需求全部解决。印度很大,历史悠久,故事很多,文化丰富,很难在十天内对这个国家有多么深入的了解,只能是走马观花。年轻时梦想走遍世界,结果旅行所到越多,就越发现世界太大,游遍世界只能是个梦想。
像过往一样,旅行结束后第一件事就是整理途中所拍照片。整理图片时,仍惊讶于这个国家如此的色彩鲜艳。于是在给游记命名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ColorsofIndia—色彩斑斓之印度”。下图,灯节前市场上出售的各种色彩鲜艳的玩偶,放在“序”里很符合这篇游记的主题,也太符合印度的风格了!
印度及其周边国家
上左,印度及其周边国家,西北是巴基斯坦、阿富汗,再往西是历史上强大的波斯、土耳其,再往西北是中亚来自高加索山脉强悍的游牧民族部落,北面是中国—中间由喜马拉雅山和尼泊尔、西藏隔开。东面是不丹、缅甸、孟加拉,南面与斯里兰卡隔海,东向则是受印度影响很深的东南亚诸国。“车轮上的宫殿”之VisionofIndia是一个火车上的七天行程,加上三天乘飞机旅行。主要集中在Rajasthan(拉贾斯坦邦),印度西北的一个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邦、莫卧尔帝国的老巢,另外两天则在Madhyapradesh邦的Khajuraho(卡朱拉赫)和Uttarpradesh邦的Varanasi(瓦拉纳西)。上右及上图标出了我们这次旅行所覆盖的大致区域、路线及到达地点,供读者了解。希望各位喜欢。Enjoyreading.
11月6-7日
东航MU,北京时间23:00出发(晚点),德里时间03:30到达。11月7日德里观光。
班机上基本都是印度人。仅有的几个中国人差不多都被安排在一起。空乘对印度乘客的态度不友好。问之,答曰他们在公共场所的行为、表现比中国乘客还要差。
七小时飞行,到达德里。印度人真是特立独行,他们的时区比中国晚两个半小时,也就是说比全世界各时区都有一个半小时的时差!全球只有个别几个国家如此。下图,机场入关处,这些佛手雕塑令人耳目一新。
钱多多家的钱多多说:“好多人说印度很脏,虽然是令我神往的佛教发源地,但始终下不了决心前往,没想到新德里机场这么美!惊艳到了。”
在出口看到接机人举着我们名字的牌子,一个帅气的巴基斯坦裔小伙子(名字难记,这里就称他“小巴”吧,没有恶意),给我们戴上黄、橘两色鲜花做的花环,拉上我们的行李,步行10分钟到停车场他的丰田车前。对如此贵宾待遇我们颇感受宠若惊。“小巴”之后一直是我们在德里的专车司机。德里大雾,小巴送我们到酒店休息几小时。靠近机场的路还修得不错,开了五公里就开始坑坑洼洼。在白天游览的6小时里,我们并未发现德里如何脏,总体还算干净。但空气质量很差,远不如国内,一整天都是阴霾,我开始还以为是水雾,导游说是污染,源头主要是机动车。印度的排放标准明显低于中国。
机场入关处,这些佛手雕塑令人耳目一新
德里最多的出租车是便宜的三轮“突突车”,如右图。
邬立强评论:像上海七十年代的乌龟(读wujv)车。但它们有里程计价器。
上午参观16世纪莫卧儿王朝时期第二位蒙古王Humayun(胡马雍,-年在位)及王室家族墓,是胡马雍的王后为纪念逝去的先王修建的。
胡马雍陵
这位书生国王,被叛将驱逐、流亡15年。有趣的是,在流亡中丢失了一箱书,他竟哭天抢地比失去了国家还伤心。复国后不久,他意外地从自己藏书楼的楼梯上摔下、不治身亡。虽然书生气可笑,然而这位君主给印度带来的文化遗产及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和平共处却是极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
胡马雍陵是“蒙古式伊斯兰”建筑,全球七大奇迹之一的TajMahal(泰姬陵)是仿这座建筑而造的,但比它更加宏大。
所谓“蒙古”人,其实是土耳其人—蒙古人后裔。他们的建筑风格、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都与土耳其一样。
四周的绿色大花园,象征着故人在天堂。
Kathy_小甜心问:是不是要脱鞋才能进去?回复:这个陵墓不用脱鞋。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和佛教的庙宇,以及清真寺需要脱鞋(还有其它着装要求)。好笑的是,有的游客脱鞋进去参观,出来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鞋子。原来有小偷专偷游客的鞋。于是在旅游点,导游就找一些商店专门寄存游客的鞋子,甚至干脆就帮我们看鞋。
正午,图像未经过任何加工处理,可见德里的空气污染是多么严重!
邬立强说:天气一塌糊涂。回复:德里的空气污染非常严重,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么浓的雾霾,可能当年的伦敦雾也不会比这个厉害多少。尐臭臭之荼蘼的评论更夸张:“怎么看不到图?”
印度总统宫
德里的空气污染非常严重,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么浓的雾霾,可能当年的伦敦雾也不会比这个厉害多少。
印度最大的锡克教堂BirlaTemple
锡克教是印度人为保护印度教免受伊斯兰教的清洗而创立的一个年轻的宗教。锡克教的“圣经”由十几位大师历经百余年写成。
锡克教堂有类似中国古时“粥棚”一样的“食堂”,每天布施给人饭吃。
许多义工在此帮忙干些和面、烤饼的工作,也有很多人施舍钱财。布施从未断过(共产主义?)。
左图是在锡克教堂食堂做义工的一位女孩,她是我在印度10天里见过的最美的女孩,遗憾我没拍好,她本人的美令人惊叹。
午餐后餐厅送的糖果:感觉是用卫生间用剩下的肥皂改良的......
那个红红绿绿的尝起来像肥皂,浅灰色的像八角……徐老师差点儿吐出来。
乘突突车的孩子
下午参观德里的印度第一高塔QutubMinar。该建筑群于年由德里苏丹国的“奴隶王朝”苏丹Qutub-ud-DinAibek为纪念穆斯林征服北印度而建。该苏丹原为征服印度的阿富汗古尔王朝的土耳其人奴隶将军,篡位后成为苏丹,故被称为“奴隶王朝”。
据称穆斯林前后拆毁了27座印度教神庙,用其建筑材料建起了这座高72.5米的“胜利之塔”以及周边的清真寺和建筑群。印度教是多神教,并且将神制成偶像予以膜拜。而伊斯兰教是绝对禁止偶像崇拜的。但由于许多柱子取自印度教神庙,现在仍能发现柱子上并未全部销毁的印度神的偶像装饰、雕刻等。
整个建筑群是印度教和蒙古(土耳其)伊斯兰教的融合,即Hindo-Islamic(印度—伊斯兰)风格。关于这种风格,随着您在本游记中往后看到越来越多的这种风格的建筑和我的介绍,读者即可慢慢了解了。
下图,廊柱群中的QutubMinar高塔。
廊柱群中的QutubMinar高塔
QutubMinar高塔的建造花了几百年功夫,每一个国王往上造一层,其中还有几次因雷击发生倒塌,只好重修。
旁边还有另一个未完工的塔,原来有个国王想标新立异、另起炉灶,结果没干成,留下了个“烂尾楼”。
Qutub塔周边建筑群的列柱,印度—伊斯兰风格
不过数百年后,他们的后代子孙在时区问题上的标新立异还是成功了,害得我们这些外国人、甚至印度人,也为与全世界的半个小时之差头疼。
让我们暂时穿越回21世纪的现实中来。以我们在印度十天的观察,印度没有听说的那么贫困或两极分化。街上私家车很多,消费旺盛。感觉印度中产阶级比中国规模更大、过得更好,只不过普遍水平远低于中国。
德里的公立大学毕业生起薪约月美元,目前的失业率不高,通货膨胀已经降到5?左右。德里分成“老德里”和新德里,前者为老城,后者为英国殖民者到来后开发的新城区。很多中国人只知道新德里。
印度大学生在宝莱坞的形象
菩提粽子评论:您没去贫民窟?
回复:问过许多人,印度城市似乎没有贫民窟。贫富是混居的。就像在大街上,奔驰车与国产车、摩托车、人力车、牛都挤在一起。人民虽然普遍比中国穷很多,但是相对来说,中产阶级人数多并且处于上升期。
下午16:30,到达火车站,德里游结束。“车轮上的宫殿”火车进站,准备上车。
18:30,“车轮上的宫殿”火车进站,准备上车
前前后后,近百位客人在两个小时里陆续到达,四位印度表演者一直席地而坐、卖力地吹拉弹唱、为我们即兴演奏韵味十足、极具特色的印度音乐,上车前是印度式欢迎仪式:由美女给客人的额头上点红点、戴花环。
下图:包厢房间。有独立的卫生间。比丝绸之路的东方快车强不知道多少倍!火车上除了餐车、酒吧外甚至还有Spa房!一节车厢四间包厢,包厢可住单人、双人、三人。
包厢房间,有独立的卫生间
车上有个客人,约30个英国人、60个美国人、10个欧洲人、俩中国人,其中30个美国人是参加了NationalGeography(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考察团—竟然“奢侈”得配备了一个研究印度历史、文化、的美国教授!
旅行最有趣的事之一是与旅伴交流。同车厢的有一对纽约犹太人父女、两对英格兰夫妇。同组20多人,有马里兰州来的两对夫妇、科罗拉多州来的两位女士、住纽约的一对英国、韩国移民夫妇和英国人的老父母,两对威尔士夫妇。多数是共和党、保守党,犹太父女是民主党,父亲Charles是富裕的执业医生,女儿Catherine跑到印度南方一个鸟不拉屎的乡下地方一住就是八年,除了修行,还做些义工,几年前在当地遇到了一个经历、想法都十分相似的南非男人并结了婚。
菩提粽子说:一直没敢去印度,觉得太脏了。尼泊尔、柬埔寨之类的简陋不怕,就怕印度这种脏乱污染,担心生病。
回复:印度的水不洁净,自来水不可饮用,饮用的必须是酒店等可信机构提供的瓶装饮用水,这是常识。火车上一美国人,带了一大堆牙刷。每次刷完牙就丢掉,担心重复使用会“沾”到不洁之水而拉肚子。
“宫殿”的餐厅
……
未完敬请期待
长按指纹
一键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7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