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丹 > 地理位置 > 伊斯法罕往昔繁华天下半
当前位置: 苏丹 > 地理位置 > 伊斯法罕往昔繁华天下半
伊斯法罕,一段简史
伊斯法罕建城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阿契美尼德王朝(也就是波斯第一帝国)时期,距今已经有年以上。那时的帝国首都在更南的波斯波利斯和帕萨尔加德,之后随着版图扩张并占领了巴比伦,继而迁都往西边靠近伊拉克的苏萨。其实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有一系列包括苏萨在内的重要古城和古迹(卢浮宫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就出土于苏萨)。只是由于时局动荡,因此难以成为一般旅行者的目的地,不失为一种遗憾。
而彼时,伊斯法罕则作为波斯南北往来的必经之路,得以开始形成为一个重要城市。之后的千余年间,这里曾遭受亚历山大的马其顿王国(公元前年)、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公元年)、蒙古后裔的帖木儿帝国(公元年)的三次大规模入侵而遭毁,不过又都被修复。千年古都的风貌得以维持。
直到萨法维王朝时期,阿巴斯一世继位,开始了他著名的改革运动,让萨法维王朝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在他继位之前的几十年,萨法维王朝在东西两面遭遇奥斯曼帝国与乌兹别克汗国的夹击,连续作战失败,丧失国土,连最初的首都大不里士都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由于此时的奥斯曼帝国苏丹兼任逊尼派穆斯林的哈里发,而萨法维王朝作为波斯第四帝国则尊什叶派为国教,因此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既可以看做是波斯与土耳其两大帝国之争,更是逊尼派与什叶派两大教派之争。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萨法维王朝早期连续败给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历来被伊朗人视为奇耻大辱。
不过这种屈辱随着阿巴斯改革的成功而结束。他先是向东从乌兹别克人手中夺回包括圣城马什哈德(第八代伊玛目圣陵所在)在内的呼罗珊的大片土地;接着向西三次进攻奥斯曼帝国,并重夺之前被对方占领的今伊拉克和外高加索三国的大部分领土;随后在英国人的帮助下向南驱逐了葡萄牙人收回了巴林和霍尔木兹。萨法维王朝无论从版图、军事和经济文化上都达到了全盛的时期。
阿巴斯大帝画像,图片来自百度
在这段东征西战的时期里,阿巴斯大帝出于军事(因为伊斯法罕远离几条战线,比较稳定)、文化(伊斯法罕从千年前就是波斯重镇,还曾经是塞尔柱帝国的首都)等方面考虑,将首都由加兹温(在之前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为了避免被敌人长驱直入,当时的皇帝塔赫玛斯普一世将首都从大不里士迁到相对后方的加兹温)迁到伊斯法罕。在之后的几十年中,随着皇帝不断获得胜利,开疆拓土,王朝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这些财富一部分继续投入征战,而另一部分则用于修建新首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首都,阿巴斯一世在这里修建了数量众多而规模宏大的清真寺、豪华精美的宫殿、气派非凡的广场,还有沿着扎因德河修建的十几座桥梁和水渠,利用这些水渠引来的河水,城中又建起了很多漂亮的花园和林荫大道。随着财富的聚集,商人和百姓们蜂拥而来,鳞次栉比的店铺围绕着伊玛目广场,最终形成了巨大的巴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伊斯法罕变得富丽堂皇而又威严显赫,这座雄伟而美丽的城市展现出空前的繁荣和富饶,体现了它的君主的宏图伟业,也代表着帝国的强盛不衰。那句自信的古语“伊斯法罕,天下之半”(Esfahannesf-eJahan)就此为人们所传颂。
伊玛目广场:世界之窗
宏伟的伊玛目广场是开启伊斯法罕之旅的不二选择。可以说当年阿巴斯大帝修建城市就是围绕着这里而展开。伊斯法罕其他很多重要的景点比如伊玛目清真寺、谢克洛弗拉清真寺(SheikhLotfollahMosque,这座清真寺由于名字长而古怪有十种以上的翻译…)、阿里卡普宫和大巴扎都围绕着广场,实际上它们共同构成了广场景观的一部分。这里是伊斯法罕的象征,也是联合国收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伊玛目广场的地图,可以看到周围围绕着很多景点。作为北京人,我最不能理解的事情是这种城市中心的广场居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歪的…实在是无法理解…
这里最初名为沙阿广场(沙阿就是波斯语中皇帝之意,所以又可以称为国王广场),同时这里还有另一个美丽的名字,叫Naqsh-eJahan,Naqsh在波斯语中意为窗户,而Jahan则是世界,所以这里又叫“世界之窗”。直到伊斯兰革命之后更名为伊玛目广场。这里也是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的世界第二大广场。
伊玛目广场南边的部分,广场尽头的是伊玛目清真寺
东面的谢克洛弗拉清真寺
广场中央是一个喷水池,炎炎夏日中照例有很多小朋友在池中玩水。其余的部分则是规划整齐的绿地。除了南边和东面的两座大清真寺和西边的阿里卡普宫之外,广场被周围的店铺包围,这些店铺有着统一的拱形骑楼,相互连接,里面陈列着各种手工艺品和特产。你可以从任何一家店铺穿过,就会来到广场周围道路错综复杂的大巴扎,巴扎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各色各样的工匠会让你目不暇接。如果不想顶着炎炎烈日穿过巨大而毫无遮挡的广场,那么可以选择通过周围的巴扎前往广场的各个角落。
从南面的伊玛目清真寺门前看去,左边的阿里卡普宫和右边的谢克洛弗拉清真寺。正面的两个石柱是古老的马球球门。阿巴斯大帝曾在阿里卡普宫上观看在广场进行的马球比赛。
这里曾是整个帝国的心脏,阿里卡普宫相当于天安门城楼,而伊玛目广场则相当于天安门广场。皇帝在宫殿顶上的平台接待外宾,观看广场上举行的阅兵、马球比赛或者其他的大型活动。而如今,虽然单论景观,我可以说,伊斯法罕“即列欧洲大古城中,亦无愧色也”,却由于制裁等影响,使得外国游人并不多见,广场中为游客准备的一辆辆马车鲜有客人光顾。让人不禁又起兴衰之感。不知道这里是不是还有机会,重现当年八方来客,接踵摩肩的辉煌呢?
伊玛目清真寺:帝国最辉煌的明珠
在广场南端的尽头,伊玛目清真寺巨大的圆顶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清楚地看到。它骄傲地屹立于此,向世人述说着帝国的往昔辉煌。
大清真寺曾经名为贾米尔阿巴斯清真寺即皇家清真寺,在伊斯兰革命后更名。它始建于年,在皇帝亲自督工之下历经27年完工。在此期间,皇帝陛下再次西征奥斯曼帝国,并不断取胜。接二连三的胜利换来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因此建筑师们不断采购成批珍贵的大理石,又烧制出精美的釉砖,最终完成了这一波斯建筑史上的杰作。它被认为是伊朗上千年清真寺建造历史上完成的成千上万的清真寺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是波斯在建筑、木雕刻与釉砖工程上的一个壮丽雄伟的典范。也因其庄严和华美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物之一。
仅仅是一个大门就已经令人赞叹
清真寺面向广场的壁龛式的结构叫做“伊旺”(Iwan),是伊朗及中亚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广泛出现在清真寺、圣陵及其他严肃的纪念性建筑中,以体现庄严的气氛。这个作为清真寺正门的伊旺高达30米,两座宣礼塔更是高达42米,令人仰视,气势不凡。上面装饰着以蓝色色调为主的精美釉砖,再彼此拼接成复杂的花纹图案和古兰经经文(这个是我的猜测,毕竟不认识...)。
伊玛目清真寺的宽阔庭院
进入正门是一个八角形的前厅,然后走出到外面的庭院就可以发现,清真寺的整体方向与正门呈现出一个奇怪的角度,并不是正对着正门。(大家在广场部分的照片中就可以看到)。这是因为阿巴斯在设计广场时,要求所有建筑的大门都要正对广场,而清真寺根据宗教的规定,其中轴线必须指向圣城麦加,所以建筑师们在皇权与神权双重压力下只好选择了这种折中的两全之法。
空旷的庭院和回廊中,只有三三两两的游人。想想欧洲各大教堂,或者伊斯坦布尔同样作为清真寺景点的蓝色清真寺的游人如织,让人有些心疼的同时又感到小小的幸运。一种发现不为大众所熟知的秘境的幸运。
清真寺那个高达52米、用釉砖拼接得富丽堂皇的穹顶下,是巨大的礼拜大殿。很多朋友去过很多教堂,却未曾到过清真寺。我们可以看到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清真寺内仅仅饰以花纹图案,绝无圣像,也无任何壁画。这并非伊斯兰的工匠手艺不精,无法创作,而是古兰经教义严厉禁止偶像或画像崇拜,甚至禁止描绘神像。穆斯林崇拜唯一的真主,即使是他的像(比如雕塑或画像)、他的使者(比如穆圣)也不行。因此,在清真寺内,仅有以伊斯兰书法“库法体”书写的真主安拉之名无限反复。
整个大殿构造巧妙,在正对圆顶下的黑砖跺脚,可以听到从四处传来的七个清晰的回声,这些回声随后可以传到大厅、回廊的各个角落,在礼拜时让每个角落的穆斯林都可以听到毛拉阐释教义。
谢克洛弗拉清真寺:穹顶的光影魔法
位于广场东面的谢克洛弗拉清真寺从规模上比伊玛目清真寺小上许多,它是阿巴斯一世为表达对一位宗教学者,来自黎巴嫩的谢克洛弗拉而修建的。当时的萨法维王朝尊奉什叶派教义,使得各处的什叶派学者和宗教领袖离开家乡来到伊斯法罕,谢克洛弗拉就是其中之一。
谢克洛弗拉清真寺漂亮的圆顶,图片来自网络,我并没有能拉到这么近距离的设备..哈哈
相比恢弘的伊玛目清真寺,谢克洛弗拉清真寺显得娇小,却不失美丽动人,犹如陪伴于皇帝陛下身边的皇后。与大多数清真寺蓝色为主的圆顶不同,它独特的黄色基调圆顶更显出一种柔美。它没有高大的大门,也没有广阔的庭院和高耸的宣礼塔,整个清真寺全部都是室内结构,这是因为这里是专供皇室亲眷礼拜之用。
走廊同样装饰着精美的釉砖,直接通向里面的礼拜堂。礼拜堂从高度和面积来讲都远不如伊玛目清真寺,但是却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那就是与圆顶外部相和谐呼应的淡黄色为主色调的色彩,而且在顶部开有更多的花窗。在一天的不同时分,阳光通过花窗映在穹顶上,展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这种迷人的光影变幻使这里胜过了其他很多更雄伟壮丽的景点,成为了孤独星球LP伊朗卷的封面。
如果走近仔细观赏,会发现这里的釉砖镶嵌的精细工艺、珐琅漆砖砌成的书法铭文、绿松石色的装饰花边所构成的内部装饰无不堪称巧夺天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阿里卡普宫:伊斯法罕的“天安门”
在谢克洛弗拉清真寺正对面与之遥遥相望的,就是阿里卡普宫。阿巴斯一世在迁都之后,开始着手在广场的西面建造自己的宫殿。宫殿的整体风格与整个广场上其他的建筑相一致。与几乎同时期的凡尔赛宫,或是宿敌奥斯曼帝国的托普卡帕宫相比,阿里卡普宫的外表堪称朴素无华。但是当与整个伊玛目广场一同来看,就显示出它的魅力了。
如今,这里作为寝宫的部分并未开放,但依然是必去的地方。因为在三楼的平台是俯瞰伊玛目广场的最佳地点。那里也是专门作为皇帝接待外国宾客或观赏广场上举办活动的地方。站在当年皇帝的位置,将整个恢弘的广场尽收眼底,将会是伊斯法罕的“高亮时刻”。
平台上已经算人数比较多了,但依然非常空旷。如果将这里整体搬移到伊斯坦布尔这样的城市,恐怕每一块砖上都会站满了游客吧…
从平台后的门进去,沿着旋转楼梯登上顶层,是王宫的音乐厅,也是这里的另一个亮点所在。
乐师们会坐在上面的窗格中演奏,而乐声则会经过四周工匠们精心设计雕凿出的孔洞共振,进而产生出更加出色的表现力。这一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让这个音乐厅成为了现在阿里卡普宫的靓丽风景。
大巴扎:昔年繁华今何在
巴扎意为市场,在丝绸之路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巴扎。巴扎规模的大小也反映了城市的繁荣程度,越繁华的城市越容易聚集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就会形成规模更大的巴扎。
伊朗最著名的巴扎是大不里士的,六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和世界最大规模室内巴扎让它得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而伊斯法罕的巴扎虽然历史短了一些,但是由于借了萨法维王朝鼎盛时期的东风,使得它更加繁华,再加上位于德黑兰-伊斯法罕-设拉子这条伊朗最核心的旅游路线上,所以也成为了游客的必到之处。
位于伊玛目广场南端的大巴扎正门,里面是四通八达的迷宫般的走廊
昔年“伊斯法罕半天下”的名声刚刚叫响之时,这里汇聚了东西方各路商人和货物,据说没有这里看不到的奇珍,没有这里买不到的宝货。时过境迁,虽然伊玛目广场依然威严,但是围绕着它的巴扎早已不复那时的昌盛。随着遭受制裁,游人锐减,高大的走廊拱顶下,有些店铺已经支持不住而关门。而剩下的那些也是门可罗雀,老板比游客还多,当我们从一家家店铺门前走过,有些老板甚至会追出好远,只为了邀请我们到他的店看一看。那些商品有些诚然工艺精湛,而价格又便宜的让人有点心疼,不过终究能携带的东西有限,只能一次次看着那些老板们失望的眼神离开。
距离广场最近的工艺品区还有些游人,不过也以伊朗人为主
巨大的巴扎包罗万象,最热闹的是贩卖日用品和日常服饰的部分,本地人都会来采购,穹顶也没有修缮。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小小的骗局,一个看起来倒是派头十足的老头过来跟我们搭话,先是表示他非常喜欢中国人,因为伊朗和中国是朋友(这个倒是真的,包括香港问题在内的各种问题现在伊朗完全站在中国这队),要“共同对抗美国(老头原话:IranandChina,fightwithUS,together!)。然后说自己是伊斯法罕大学的退休教授,看我们是中国朋友,要带着我们参观巴扎,然后再带着我们去参观广场,给我们讲解。我们一开始虽然并未怀疑,不过也推脱了一会儿,无奈人家盛情实在难却,就同意了。结果证明他其实只是带着我们去巴扎里一些特定的店铺,先去“参观"一下手工制造的过程,然后说这些店里的东西比别的都好,让我们看着买。不过我们不买他倒是也没有什么别的表示,就带着去下一家。转了几家店后,我们认定这一定是个带人去店里拿回扣的假教授,就找机会甩掉了他。不过想想看,其实看到了一些一般逛巴扎时候看不到的东西,也不算太亏。
正在绘制彩砖的工人,绘制完后再烧制上色
除了波斯地毯闻名天下外,这种印花的布也很有名。同样是手工绘制上色
很多的店铺里的工艺品都是老板自己手工制作,但是却销路不佳
四十柱宫:并没有四十根柱子
从伊玛目广场阿里卡普宫一侧向西穿过巴扎,就会来到从伊斯法罕艺术大学的庭院,庭院里摆放着伊朗最著名的诗人和艺术家的半身像。穿过庭院向西,就是四十柱宫。这座宫殿建在一个大花园中,花园是阿巴斯一世修建的,可能是作为阿里卡普宫的后花园。阿巴斯一世在世时,曾害怕并猜疑他的三个儿子谋权篡位,最终杀掉了长子与次子,刺盲了幼子。在去世前立他的孙子萨非即位。萨非为人残暴而不甚关心政事,王朝渐渐衰落。等到他的儿子阿巴斯二世即位后,倒是勤于政务,王朝又出现中兴。在此期间,阿巴斯二世在这个花园中修建了宫殿,作为接见与宴请外宾之用。
庭院中的大水池倒映着宫殿前的二十根木柱
庭院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水池,两边对称种植着参天大树。正面的宫殿前廊,竖立着二十根柏木的柱子作为支撑,这些柱子造型不似古希腊那般庄严厚重,而给人以一种纤细轻盈之感。二十根柱子映在前面的池水中,影影绰绰又有同样数目的倒影,真真假假四十根柱子呈现在人们面前,四十柱宫也由此得名。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倒是非常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了。
四十柱宫的壁画
宫殿内部最有名的部分是四壁的壁画。这些壁画画工精美,描绘了包括国王接见外国使者、王朝的军队与敌人(最多的是土耳其人)交战等场面。它们与同时期的欧洲绘画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也是一个看点。
这里的两个讲解员看到我们,很热情地跑过来问需不需要帮助和讲解,然后给我们讲了这些壁画所描绘的场景。不过话题很快就转变为了国际局势、政治和宗教信仰这些方面。在这个国家,你要时时做好成为一个政治评论员的准备才行。
聚礼清真寺:伊朗清真寺的活化石
在伊玛目广场北边一公里左右,有另外一座大清真寺。杨老师在连续的清真寺轰炸后本来不太想去了,毕竟正如我所说,这些华丽的清真寺任何一个单拿出来都是很棒的游览目标,但一天之内连着参观好几座难免会出现审美疲劳。但是我觉得连壮丽如伊玛目清真寺都没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列有一席之地,而这个聚礼清真寺却榜上有名,那一定有它的道理。所以我们还是决定去看看。
聚礼清真寺又称礼拜五清真寺或贾玛清真寺,位于伊斯法罕老广场旁,这里曾是萨法维定都此地前城市的中心,周围同样环绕着巴扎。这种清真寺-广场-巴扎作为城市中心的模式几乎通行于每一座伊斯兰城市。只不过随着阿巴斯一世大兴土木,核心的位置向南转移到了伊玛目广场,这里就显得冷清起来。
在参观的时候,我们又遇到了好心的伊朗人。一位做完礼拜提着鸡蛋准备回家的大叔主动为我们讲解起这座清真寺----并且这一次可不是骗局了。借助这位中学老师的讲解,我们才了解这座清真寺的独特魅力。它可以说是伊朗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最早兴建于年,也成为了其后整个中亚地区清真寺设计的典范。此后的几百年间,随着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占领伊朗,这里不断进行扩建,每一次扩建都带有那一时期的特色。最后的结果就是,在这个清真寺中可以同时看到塞尔柱、蒙古和萨法维时代的建筑特点。这种独一无二的优势正是它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庭院中分别有三个方向的伊旺,每一个都呈现出不同时期的装饰和建筑风格,分别是左手边的塞尔柱风格,右手边的蒙古风格和正对面的萨法维风格。彼此迥异而又相得益彰。
看多了精美的马赛克装饰之后,这种古朴的土砖装饰仿佛带人穿越到更古老的时代
之后这位好心的老师还带着我们分别走到了几个地方,指出这些建筑风格彼此的特色与异同之处。他还特地带我们找到了一个不起眼角落的古兰经浮雕,这些精美的浮雕令人叹为观止。
随后他解释道,这里在当晚会举行比较大的宗教活动,到时像我们这种非伊斯兰的游客就不再允许参观了。并再三确认我们没有别的疑问之后,骑上了门口的自行车回家了。
由于晚上的活动,清真寺的庭院已经开始布置,人们铺上红色的地毯,布好传道讲经用的音箱,磕头用的祈祷石也已备好,不禁让人好奇到时这里万人朝拜的场面。
正在准备的庭院,到时地毯上就会聚集起虔诚的信徒
三十三孔桥:伊斯法罕的一张名片
位于伊玛目广场南边约一公里的扎因德河可以说是伊斯法罕的母亲河。伊斯法罕在波斯语中意为“屯兵之地”,而之所以能在这里屯兵正是因为扎因德河的水源。阿巴斯一世修建城市时,也是将河水引入城市众多的花园绿地,才形成了美丽的城市面貌。
为了联通两岸,在萨法维王朝时就修建了十余座大桥,这些古桥大多迄今尚在,构成了颇为靓丽的一道风景。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三十三孔桥。
这座美丽的大桥具有双层结构,上层供行人过桥,下层则是河水流过,同时起到水坝的作用。它既因下层的三十三个优美的拱而得名,也因此而出名。
上层的桥面如今修成平整的柏油路,两边的拱可以探到外面
下层的三十三个拱将河水分成三十三个水道流过,形成的复杂多变的几何图形是拍照的好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伊朗的干旱日趋严重,如今的扎因德河在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已经干涸,所以如果来到伊斯法罕,很有可能看到一个无水流过的三十三孔桥。不过我们运气上佳,正赶上上游开闸放水。一年中少有的河水也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到河边消暑。
波光粼粼的扎因德河,我跟杨老师开玩笑说三次去马赛马拉没赶上天河之渡,根据人品守恒定律我们怎么也得在什么地方交点儿好运吧
河水的清凉让市民们非常兴奋,他们举家出动来到河边。很多人挽起裤腿淌在水中享受这清凉一刻,还有的推着自行车都不走上层的路了而从水里淌过河
河岸上的草地与台阶照例坐满了人,人们照例吸着水烟,喝着红茶,弹着吉他,享受夏日傍晚的时光
如果精力尚可,不妨沿着扎因德河的两岸走一走。正如塞纳河之于巴黎,台伯河之于罗马,尼罗河之于开罗,这种一城配一河的组合,我总喜欢在河边走走,那一定是这座城市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最值得探访的地方之一。
夜幕下的伊玛目广场:晚风吹得游人醉
吃过晚饭之后,我准备回到伊玛目广场看看。在穿过八重天宫的花园时,一个高大英俊的伊朗年轻人从后面大步赶上我,问了一句“去广场吗?”我说是的,他便邀请我同行。
一路上我们聊了几句,他先问了我一些关于中国的感兴趣的问题,除了一些常规问题之外特别问了中国人是不是都喜欢吃虫子…而且这已经是第三个伊朗人这么问我了,我也不知道他们都会看一些什么报道…然后他谈到自己,和其他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也对现在的政府表示失望,并且坚定地表示一定会出国。当我问他要去哪儿的时候,他回答说美国,但是由于现在的外交局势,他不能直接去美国,所以准备先去加拿大,然后再找机会去美国。
这样的向往在伊朗年轻人中并不少见。所以你看,即使两国如此针锋相对,即使美国的制裁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幅下降,但他们依然对那里有着近乎执着的向往。他们会将“政府”“人民”和“国家”三个概念完全区分来看,包括对中国,还有对他们自己的国家也一样。
夜色下的伊玛目广场
这样一路聊到广场附近,由于在聊天时我提到了对水烟的喜爱,他邀请我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来一杯茶,抽几口水烟。其实我倒很想接受这个邀请,但夜晚的广场实在很美,而我猜只要我坐在那一时半会儿就走不了了,只好婉拒。他祝我玩的愉快,然后消失在夜色中。
夜色下的伊玛目广场展现出了和白天不同的特色,阿里卡普宫和两座清真寺,以及周围的店铺拱门都亮起了灯光。广场上坐满了当地人,他们在草地上、水池边铺起了摊儿,将这座曾经象征皇家威严、如今是世界遗产的广场变成了最平民化的、街心公园般的场所。晚风吹来,吹散夏日的炎热,伊斯法罕的夜比德黑兰要温柔不少。
围着广场走上半圈,又有好几拨人邀请我过去喝茶,拍了一些四周的夜景之后,我坐在水池旁的台阶上休息。这时旁边的两个年轻人凑了过来,靠着不太流利的英语和手机里的谷歌翻译又和我聊了起来。这些伊朗人给我的感觉就是像极了八十年代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人,看到外国人感到新鲜的同时,急于知道别人心里怎么看他们,又急于向别人展示自己。而且我曾经提到过,在和我聊过的年轻人里,没有一个人对政府满意。但是他们平常可能不敢轻易地表达这些,所以已经压抑得太久,好不容易看到一个相对可以安全吐露心声的外国人,便迫不及待地将这些平时无法说出口的话一股脑儿说出来。而这次的两个人的不满尤甚,在交谈中,他们好几次提到了“革命”。
伊玛目清真寺和广场上的人们
与德黑兰那边一样,一直到夜里接近一点,广场上的人没有丝毫减少的迹象。每个人都显得很开心快乐,但是谁也不知道在这平静祥和的表象之下有着多少暗流和愤懑。我离开那两个年轻人,沿着刚才来时的路往酒店走。这时依然还有一些人,拎着篮子带着吃食往广场走,他们的夜生活何时结束对我来说可能是一个永远的迷了。
隔壁的咩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7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