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丹 > 地理位置 > 13世纪,他从北京走到了欧洲那些闯世
当前位置: 苏丹 > 地理位置 > 13世纪,他从北京走到了欧洲那些闯世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段志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教授音频来自博雅小学堂APP
今天我们来讲,历史上几位最有名的旅行家的故事。不知道你意识到没有,我们知道的那些旅行家,其实指的不光是他们走了很多地方,更重要的是他们留下了文字纪录,特别是长篇的游记。
这依赖于文字的成熟,出版的发达,还有识字人口的增多,因为识字的人多了,大家才能通过读书去了解外部世界。
真正改变人们思想的,主要还是得要靠书本,而游记的流行,也说明人们的的确确想要张开眼睛看世界。
01
马可·波罗行纪
在这些流行的游记里面最流行的那一本,恐怕要属《马可·波罗行纪》。
13世纪时,欧洲还在经历漫长的中世纪,忽然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震荡。最大的事件,就是蒙古的崛起,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建立起东到朝鲜半岛、西到多瑙河的庞大帝国,整个欧亚大陆都笼罩在它的阴影之下。
在梵蒂冈的教皇非常紧张,派使者给蒙古大汗写信,在战争与和平的边缘疯狂试探,各家的使者在欧亚大陆上往来穿梭。
在年,有两位威尼斯商人,是兄弟俩,他俩本来是出来做生意的,兵荒马乱中流落到了布哈拉。布哈拉这个古城现在还在,在乌兹别克斯坦。
在布哈拉,他们遇见了蒙古的使者。
使者跟他们说,蒙古大汗从来没见过欧洲人——原文是拉丁人——假如两位能跟我们回到汗八里——汗八里就是元大都,就是北京——肯定受欢迎。
这哥儿俩反正没地方去,就跟着使者来到了中国,见到了忽必烈。
忽必烈就问他们欧洲是什么情况,问的很详细。后来忽必烈说,要不这样,你们替我送一封信给你们的教皇。信上说呢,请教皇你送一百名才艺之士,来了之后我们搞个大辩论,假如你们赢了,证明基督教的真理果然是天下第一,那好,我带领全体臣民,皈依天主。
另外呢,你们回来的时候,别忘了把耶路撒冷圣墓上长明灯的灯油给我带一点。
你看,其实元朝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很随意的,也很实用。他们还特别喜欢搞辩论,你有理你说说嘛。这种开放宽容的态度呢,就使得当时有很多宗教人士到处旅行,变成了交往的使者。
这样哥儿俩又回到了欧洲。谁知道这时候罗马教廷一团糟,灯油是拿到了,一百名才艺之士却只带了两名,这两名又是个胆小鬼,走到一半不敢去了,还好哥儿俩带了自己的一个孩子,三个人再回到中国来。这个孩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出使中国元朝的旅行
后面的事情你大概都知道了。马可·波罗一家在中国呆了十七年,后来奉命送蒙古公主到伊尔汗国去成亲,这才离开中国,顺道他们就回了国。
回来之后,威尼斯和热那亚打仗,马可·波罗参加了,结果战事不利,被热那亚人抓起来投到监狱里。在监狱里他向难友们讲述了自己的东方见闻,这就是有名的《马可·波罗行记》。
马可·波罗
据说他讲这些故事的时候,那肯定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因为他总爱用很大的数量词,动不动就百万这个、百万那个,所以大家都管他叫“百万君马可”。其实有点不大相信他的意思。
他的难友里面,其中有一个是比萨人,比萨也跟热那亚打仗,他也被抓了。他听马可·波罗讲故事讲得起劲,就把这些故事写了下来,书名本来就叫《百万》。所以《马可·波罗行纪》不是马可·波罗写的,不过马可·波罗确实也认可。
百万君马可的这本《百万》,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他讲的中国的事情,很多在欧洲人看起来匪夷所思。
比如他说,中国人用树皮大量制造一种东西叫做纸,可以写字。要知道那时候造纸术刚刚由阿拉伯人传入西班牙,还没进入基督教的势力范围,马可·波罗的狱友大概都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更神奇的是,马可·波罗说,蒙古大汗拿纸当钱,政府的支出都用这种纸付钱,如果拒不接受,那就是死罪,所以大汗什么都不用付出,只要造纸印钱,就可以拥有天下所有的财富。这简直就是一种点金术。也不怪大家不相信他,要我是马可·波罗的难友,我也不信,纸怎么能当钱呢?
然而不久,意大利的商人就开始使用汇票,到了17世纪中期,现代纸币终于在伦敦诞生了。
纸和纸币是中国人的发明,但是有关纸币和纸币制度的知识,却最终改变了全世界,这是全球史的一部分。以前大家争议过马可·波罗到底是不是真的来过中国,现在应该已经比较清楚了,他的确是真的来过。
其实他本人是不是真的来过,对于后来的历史来说并不重要,因为《马可·波罗行纪》刺激了西方人探索东方的欲望,他描写的美妙的富裕的中国始终吸引着后来的欧洲航海家,它在历史当中已经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02
拉班·扫马的朝圣之路
来而不往非礼也。放下马可·波罗的故事,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位旅行家。
马可·波罗从西向东到达北京的时候,几乎同时,有一位旅行者和他旅行的方向刚好相反,从北京出发,去往西边,这个旅行者的名字叫拉班·扫马。
拉班·扫马听上去是个外国人,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只不过不是汉人而已。他属于汪古部落,生活在今天山西的北部地区。不过他出生在北京,他家信奉景教,就是基督教的一支,所以成年后很自然地成为了景教的修士。
拉班·扫马非常虔诚。他出家的时候,散尽家财,自己住进一间密室,苦修七年。后来他隐居在北京周边的山里头,有个也是山西来的年轻人叫马可,来拜他为师。两个人就在山里头隐修。
年,拉班·扫马两个人决定出发去耶路撒冷朝圣。这时候马可·波罗一家刚刚来到北京,而且马可·波罗他们中间也去了耶路撒冷,但是很可惜,他们肯定没有见过面。
拉班·扫马走到半路,听说耶路撒冷已经被埃及的伊斯兰教政权占领,他们进不去了,就只好中途去了伊拉克的摩苏尔,再到巴格达,当时中文里面写作“报达”。
后来,他受伊尔汗国大汗的指派,出使君士坦丁堡,希望能实现蒙古与基督教的联合,对抗穆斯林世界。他在君士坦丁堡见了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又到罗马,接着还去了巴黎,一路上见到法国国王、英格兰国王和新任的教皇。
拉班·扫马的西行之路
这中间,马可和扫马两个人都被任命为教内的高级职务,教廷想派他们回中国传教。结果他们回答说,我们不回去。我们好不容易出来,就是要接近基督教世界,现在说啥也不回。
年,出来了18年以后,拉班·扫马在巴格达逝世,刚好第二年,马可波罗一家回到欧洲。
拉班·扫马也留下了游记,是用波斯文写的。跟马可·波罗一样,游记不是他本人写的,也是他周围熟悉他的人替他记录的。可惜,原稿找不到了,不过,有个叙利亚文的译本,翻译了其中一部分内容,后来也翻成了中文,现在还能找到这本书,中文名叫《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
马可·波罗是商人,拉班·扫马是教士,他们两个一来一往,代表着探索未知世界的两大动力,一个是商业,一个是宗教,一个追求世俗的幸福,一个追求精神的满足。
03
伊本·白图泰的中国之旅
像这样成对儿的旅行家,我们还能举出两位。
一位据说是在蒸汽时代来临之前,也许是探索世界走的最远的一位,另一位是一位中国的探险家,几乎也是同时出发,两个人先后不约而同地穿越了半个地球。
14世纪,比马可·波罗稍晚一些,出生在北非摩洛哥的穆斯林伊本·白图泰也踏上了自己的旅程,当时他才20岁上下。
他本来只是出来朝圣,就是到麦加去,不料却一发不可收拾,从年到年,不到30年,他遨游世界三回。
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内伊本·白图泰雕塑
北非、西亚,这些地方人们已经不再陌生,但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扑朔迷离的地方。
白图泰有一回到马里去,就是撒哈拉以南,他发现那里的黑人对于苏丹极其恭敬,见面的时候始终跪着叩头,假如要回答苏丹的问话,或者苏丹说了赞扬他的话,他们就撩开衣服,开始往自己头上身上撒土,谢主隆恩。
后来听说,这里的人即时出使外国,使臣也随身携带一筐黄土,只要对方的君主说一句好话,他也抓一把土撒头上。白图泰十分纳闷儿:这些人怎么没瞎呢,天天往头上撒土?
不过白图泰最有名的还是到印度和中国的旅行。
伊本·白图泰-年的旅行路线,可以明显地看到他到过当时的泉州、杭州和北京
他经过伊朗、阿富汗到了印度的德里,还在德里苏丹的手下任职。苏丹要派人去中国,他就跟着使团,经过马尔代夫、斯里兰卡、马六甲海峡,到了中国的刺桐城,也就是泉州,因为泉州城里种的到处都是刺桐树,所以来这里做生意的外国人都管它叫刺桐城。
不过,刺桐这两个字的发音,在阿拉伯文里面是橄榄的意思,所以在阿拉伯人听起来,刺桐城就是橄榄城。白图泰的游记里面就说,大家注意啊,这里并没有橄榄。
刺桐城让他震惊的不止没有橄榄。他说,刺桐城是全世界最大的港口,似乎世界上所有的商品都集中到了这里。
他说对于商人来说,中国是最美好最安全的地方,一个携带大批财物的人,就算单身一个人,走上九个月也不用担心安全,因为每一站都有旅店,还有官兵把守,登记制度也非常严格。看来至少在那时,中国是一个外商友好型的国家。
中文版《伊本·白图泰游记》
伊本·白图泰到中国的时候已经是元代末年。他的书《伊本·白图泰游记》,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他在杭州,蒙古长官招待他看一种魔术,他的书上是这么说的:
魔术师拿出一个木球,球上有个洞眼,系着一根绳子。他把木球向空中一抛,球便扶摇直上,直到消失。见他手里的绳子剩的不多了,魔术师就让他的小徒弟顺着绳子爬上去,越爬越高,也看不见了。他喊了三声,小徒弟都没答应。魔术师很生气,抄起一把刀子也顺着绳子爬上去,一会儿也看不见了。
又过一会儿,只见上面丢下来一只手,就是那徒弟的,不久又是一只手,两只脚,徒弟的身体,最后是一颗脑袋。魔术师满身血污地爬下来,在看魔术的长官面前磕头,长官大大有赏。然后魔术师把那孩子的肢体捡到一起,拼好,用脚一踢,孩子腾的一声,完好无损了。
白图泰大惊失色,心跳不止,真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这个魔术是不是他编的呢?《聊斋志异》里面有一篇《偷桃》,写的魔术跟这个几乎一模一样,其实从唐朝开始中国就有这种魔术,叫做神仙索。这种魔术很可能是从印度传来,又经过中国人的改进。
一个蒙古人,请一个北非摩洛哥人,在中国的江南看一场源自印度的魔术,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魔力和惊奇。
04
“啊,这世界真小”
伊本·白图泰走遍了当时全部的穆斯林世界,而且还来过东方,他可能是蒸汽机发明之前旅行过地方最多、行程最长的人,有人计算,他走过的路程长达75,英里,经过了现在44个国家的国土。
但是白图泰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到达泉州的前后脚,有位中国的海商名叫汪大渊,刚刚周游世界,回到泉州,开始写他自己的书叫《岛夷志略》。
汪大渊比白图泰只大个六七岁,白图泰还在穆斯林世界兜圈子的时候,汪大渊正从泉州出发,两次航行到西洋和南洋,到过埃及,也很有可能到过摩洛哥的丹吉尔,丹吉尔位于直布罗陀海峡的非洲一边,正是白图泰的出生地。这两个人,几乎同时穿越了半个地球,到达对方的家乡,却从来没有见过面。
马可·波罗和拉班·扫马的游记记载的主要是在陆地上的旅程,汪大渊跟白图泰则主要是海上航行。这四个人的旅行经历加起来,基本上覆盖了整个旧世界。
像他们这样的旅行者,其实非常多。比他们早的,有大名鼎鼎的玄奘,还有不那么大名鼎鼎,但是比玄奘更厉害的法显。
法显在东晋的时候去印度取经,出发的时候已经63岁,以六十多岁的高龄翻越帕米尔高原,后来又航海回国,回到中国已经是76岁的老英雄。
他写了一本《佛国记》,现代学者研究印度佛教,还得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这本《佛国记》。
跟法显经历接近的是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他往中亚的兴都库什山去拜见成吉思汗,出发的时候是73岁,成吉思汗叫他“丘神仙”。他的弟子李志常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这个书很有名,清朝时候还有很多人把孙悟空的那个西游记跟它搞混。
不过,到外面去的中国人,总没有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多。白图泰在中国,见到好多从阿拉伯地区来的穆斯林,甚至还碰见过熟人。
有一回他见到一个年轻人来搭讪他,他一下子没认出来,聊了几句才想起来,原来他们在印度见过面,只不过那时候这个年轻人还小。
相信这时候白图泰的内心一定是:啊,这世界真小。
对,我们这一讲的题目叫做“认识世界有多大”,其实认识了世界有多大,也就会意识到这世界其实很小。
让这个世界变小的,除了马可·波罗这样的名人,还有更多的旅人存在,有的是做生意的商人,有的是朝圣的信徒,有的是为国效力的战士,还有的是充满了好奇心的学者。他们在世界的各个地区之间往来不绝,好像慢慢地把世界织成一张网。
但我们还是最感谢那些写了书的人,还有画了地图的人,他们给那些没机会旅行的人也带来了来自异域的新鲜故事,世界在他们的口中变小了,人类的历史也越来越“全球”了。
感谢收听,我们下次再会。
博雅小学堂×看理想
葛兆光×梁文道
联合策划
全球史第二季:战争与移民
人类跳上马背世界开始巨变
中国最强历史学阵容
跨越万年的全球历史图谱
十几位新世代学者全景式解读
全6季集+番外3+分钟
原价¥限时¥
现在扫码立即订阅▼
点击原文,立即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6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