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丹 > 地理位置 > 从安的种子倾听故事理论的回响
当前位置: 苏丹 > 地理位置 > 从安的种子倾听故事理论的回响
前言:昨天,刘玄奇老师邀请我在“读书春晚”上分享《安的种子》。社企星球的创始人玄奇老师开放的心态,对社会企业的深邃洞见,和超强的行动力无不感染我。于是,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借音频分享的机会,我正好就以《安的种子》为例,汲取故事理论漫漫长河里的一些小浪花,丰润我们对故事的理解。
1绘本的视觉式直观维基百科说,绘本(Picture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整本书以图画为主,可以连贯成为单一完整故事的称为绘本。
目前中国可以看到的绘本,绝大部分是进口引进的。《安的种子》(以下简称《安》)就是公认的优秀中国原创绘本,诉说着中国文化特质的故事。正如崔玉涛说,“《安》是颇有禅意和东方哲学含义的一本书。”
《安的种子》,极富东方禅意的图画与故事因此,《安》的故事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绘本,二是中国文化特质。
那么,《安》是如何用绘本的形式来呈现中国文化特质呢?绘本是图画,我们必须用眼睛来观看,同时在脑海里引起一连串反应,最终激发出“文化”这样深层次的理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做到的?
年,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诞生了一个小男孩,他从小爱画画,不务正业,在钢琴厂车间里不好好干活,整天问师傅各种钢琴原理的问题。父亲无奈之下把他送进柏林大学研读心理学。艺术和心理学的双重爱好,让他在年写出了惊世之作《视觉思维》(VisualThinking),这个小男孩就是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
鲁道夫·阿恩海姆和《视觉思维》
阿恩海姆认为我们对现实的唯一访问是通过我们的感官。视觉感知使我们对体验有了真正的了解。感知与思维紧密相关,而艺术表达是推理的另一种方式。阿恩海姆特别喜欢研究希特勒的小胡子,通过研究小胡子的视觉意味,他找到了一把通向探索纳粹文化形成的钥匙。
《安》的谜底,也许在50年前这位喜欢研究小胡子的男人身上找到线索。
事情应该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生活形态的大综合,不仅仅是物质可见的,也有思想和审美情趣等不可见的。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每个人在教育和生活中的浸润,大脑里早就形成了“东方禅意”的隐含知识。这种隐含知识是藏起来的,甚至我们都没法说出来,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大概就是,平时不说不代表不明白,只要看到了,就会马上反应:“对对对,就是它了!”
黄丽是《安》的图画作者,据回忆,她为了把“东方禅意”的故事用图画准确找到读者大脑里与之相关的文化记忆,在四川和陕西的各大寺庙游荡,希望可以找到与“故事”一见钟情的“视觉”。黄丽“在西安城南20公里外的少陵塬上的兴教寺中,找到了想要的“安静”感受。兴教寺是一座唐代的寺院,唐代玄奘法师长眠于此。”
西安兴教寺,《安》画家王早早灵感之地
为了让颜色唤醒读者的东方记忆,黄丽在寺院的后面,找到一座废弃的窑洞。窑洞墙面上的“黄土”传递出的感受,就是她要寻找的语言。千万种色彩里,质朴和内敛的敦煌土成为她作画的底色。
《安》底色用颜料:敦煌土画面结构上,到处都充满了圆润之美,很少有直来直去的尖角,线条很少,色块很多。画面整体上的布局,运用散点式构图法,而不是西方式仿真式的透视法。
色彩、线条、构图、布局等图画视觉,让故事内核精神以“直观”(intuition)方式被读者“无遮蔽”的默会。每个东方文化浸润下的读者,打开《安》的那瞬间,就默会了这是一本关于东方禅味的书,没错了,就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安》色调和圆润线条直观故事内核
从现象学角度来看,这就是胡塞尔的本质直观(Wesenschau)在绘本上的回响:无须任何其他的文字和言语,绘本的画面向观看者直接明证真理。
2绘本的图画式说故事绘本和其他普通有插画的故事书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只要把整本书的文字全部拿掉,读者光靠整本书的图还可以知道整本书的故事内容在说什么。而插画故事书,很明显,插画只是少量的点缀。
绘本成为目前最热门的儿童读物,有的家长很喜欢,有的家长不免犯嘀咕:这么少字,怎么看?这么少字还那么贵,真不划算!这么少字,甚至没有字,我怎么给孩子读?!
之前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与会的一位学者很执着“故事”的定义,认为故事一定是包括了开头和结尾的完整过程,由此判断很多绘本都不是故事。这个说法在现场引发了争议。现场拿《一园子青菜成了精》举例,有的人说它只是一个童谣,不算是故事;有的人它变成了图画书,就可以成为故事。争议一直延续到会议结束,都没有说服对方。确实,以没头没尾的童谣为文字来创作的绘本很多,甚至说《安》从文字来看,细节非常少,顶多算是一个故事大纲(storyline)。
《安》图画诉说的故事情节故事的定义,古往今来,太多太多,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统一的答案。来自陕西师大张莉的一篇论文里,曾援引了Mandler和Johnson的定义,他们认为故事可以分为背景、开头、反应、结尾几大要素。其中反应和结尾可以看作故事的展开,开头和展开可以看作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说故事是由背景和情节两大元素组成。我们姑且就按这个定义来说,《一园青菜》也好,《安》也罢,到底是不是一个故事?如果是故事,那么没有字只有图的绘本,又怎么成为一个故事的?
从儿童文学理论来说,图画故事虽然不是用文字作载体,但从内容上来说仍然讲述了连贯完整、生动形象的故事,是具备了背景和情节两大元素的。只不过用来表现故事内容的是另一种特殊信息载体——图画罢了。
从绘本创作的过程来看,就算是以童谣来作为文字稿,但是画家在构思整个图画的时候,不自觉或者自觉的运用分镜头剧本的方法,已经重新创作了一次“故事”,它一定是有背景、开头、反应、结尾诸元素的。读绘本的人,又会根据文字,以及图画,用想象补充完整故事。因此,如果仅仅把文字部分来做作为故事审定的对象,难免显得局促和偏颇了。
《一园青菜成了精》童谣与图画式叙事
以上分析,最为核心的部分在于,图画又是如何讲故事的?
年夏天,拿到博士学位第六年的马克斯·韦特海默(MaxWertheimer)在从维也纳前往莱茵兰度假的火车上,突然对窗外的风景产生的视错觉发生了兴趣。我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坐高铁的时候,窗外的电线杆并没有动,我们却觉得电线杆一个个在往后退。韦特海默非常兴奋,中途在法兰克福下车,留在法兰克福大学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在一定条件下,当两个静止的对象相继在不同的地方出现时,看起来就象在活动的现象,命名为“似动现象”,对此产生了的理论解释,后来成为了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
似动现象:单个元素不动,整体似乎在动
大名鼎鼎的格式塔心理学,就是告诉我们,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整体不同于其部件的总和”。例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有了格式塔心理学,我们再来看绘本是如何讲故事的。普通一本绘本一般有16张图画以上,这些图片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像一个电影里的16个瞬间被凝固了,这16个切片被按照顺序放在一起,并不是16个画面简单相加,而是合成了远远多于16个瞬间的意义,这个意义综合理解,就变成了绘本想要讲述给我们的故事。
绘本是图画式说故事,是用瞬间还原全部,是用留白来感悟整体,是由创作者和读者一起来完成的故事。
3绘本故事的变与不变说完图画,我们来看看《安》的故事。故事非常简单,简单到一句话就可以说完:有一年冬天,老师父给本、静与安三个小和尚每人一颗种子,本焦急地想马上种出来,静去买了一个金花盆,安则慢慢等待春天,结果本和静的种子都没有生出花来,安等春天来了以后,把种子放在池塘里,到了夏天开出了千年莲花。我无意再具体品读故事蕴含丰富的智慧,这样的论述网上非常多。我只想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为何故事的开头老师父要安排任务?
为何故事里会有三个小和尚而不是两个?
为何故事里最后是小和尚获得好的结局?
我们先来看一个阿拉伯的《三个王子》故事,这个故事的梗概如下:
从前,阿拉伯有个苏丹,他有三个儿子,三个王子长大成人后,苏丹也已经年老了,便决定从考验中选一个王子来继承自己的王位。
一天,老苏丹把三个儿子叫到了跟前,命令他们分别去旅行,并把重大发现带回来。那时,他再作决定。”
大王子旅行,遇到可以满足人愿望的妖怪,他要了满满的黄金。他觉得自己的收获太大了,肯定能继承王位。
二王子旅行,遇到可以满足人愿望的妖怪,他要了满满的黄金。他觉得自己的收获太大了,肯定能继承王位。
小王子旅行,遇到可以满足人愿望的妖怪,他没有要黄金,而是要了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就告别了妖怪,回国去了。
老苏丹作出结论,命令大王子和二王子到国库当了管理员,好叫他们天天数黄金。把王位给了小王子。小王子坐上王位后,认真地把书上的方法研究了一遍,成为了一位英明的苏丹。
或者,我们再看看流传很广的《三只小猪》的故事原型:三只小猪是兄弟,为抵抗大野狼而有不同的遭遇,大哥盖草屋,二哥盖木屋,三弟盖了砖屋,最后只有不嫌麻烦的三弟的屋子没有被大野狼弄垮,还把大野狼给煮来吃了。
我们从世界各地流传的故事里,看到有意思的现象,无论是老师父,还是苏丹;无论是三个小和尚,还是三个王子,还是三只小猪;无论是开出千年莲花,还是继承王位,还是打败大野狼,总是有一些相似的部分,又有不一样的部分。
甚至于我前面对于《安》提出的三个问题,完全也可以套用在《三个王子》上面,为何老苏丹要安排任务?为何是三个王子不是两个?为何是最小的王子获得胜利?
这些问题的解答,我们需要回到故事理论界的颜值担当,居住在俄罗斯伏尔加河畔德国人族群的后裔,普罗普(VladimirPropp)那儿,看看他的天才创想。
年的普罗普和《故事形态学》从植物学的形态学研究,他获得灵感,对俄罗斯的个神奇故事进行了纷繁复杂的编码和分析,写出了惊世杰作《故事形态学》(morphologyofthefolktale),得出了影响至今的重要结论:虽然故事千姿百态,变换的是角色的名称以及他们的物品,不变的是他们的行动或功能。角色的功能充当了故事的稳定不变因素,它们不依赖于由谁来完成以及怎样完成。它们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组成成分。
诸位读者,这可是年的事情了,就在我们还在广州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动荡时代,在皇姑屯事件爆发,日本加紧侵华图谋的年份,在万里之外的列宁格勒,普罗普石破天惊的结构主义故事研究方法,不仅仅解答了90年后我们的疑问,而且直接启发了列维-施特劳斯等结构主义大师的研究。
普罗普举出角色的31项功能,本文就不展开介绍。现在,我们来看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
首先,“发布任务”是开头部分的功能项。故事的开头一般是发布了任务,或者是因为主角的某个缺失,才推动了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无论是老师父还是老苏丹,只不过是做出发布任务动作的角色。
其次,“遇到挫折”是发展部分的功能项。经历了暂时的挫折,主角才可以获得最后的胜利,这是故事结构上的逻辑。很显然,我们没办法让主角获得最后的胜利,再去经历暂时的挫折。大王子和二王子,还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甚至后母的两个女儿(《灰姑娘》),他们代表了两个挫折才带来主角最后的成功。
最后,“获得奖赏”是结尾部分的功能项。在故事中恶行与美德的对立中,最后美德胜出,赢得了财富、名声和尊重。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故事中的三个角色其实是“主角”身上恶与善对抗的隐喻。
以上故事与故事之间的不同,更多是角色的名字和特征不一样,诉说的风格不一样,具体的情节不一样。比如“老师父”对“老苏丹”,三个和尚的名字分别是“本、静、安”等。这些是故事作者可以自由创作的。
由此看来,故事作者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他们的创作中有不自由不能变的部分,这个部分我们叫做故事的结构(structure);有自由的可以变的部分,我们一般叫做故事的风格(style)、材质(substance)。
4故事力的三重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充满了故事的世界。有多种多样的故事形式并存着,在少数民族部落依然有故事的篝火仪式,而在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里流行着数字故事(DigitalStory),新一代00后则沉浸在互动和故事融合的虚拟游戏,故事已经无处不在。
著名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开创性地指出:未来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唯有拥有右脑时代的6大全新思维能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即“三感三力”,才能于决胜于未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人人都是个人生活的策划者。一定要倾听别人的故事,让人生存下去的不是食物,而是故事。
故事力如此重要,该如何培养?
从这个角度来看,绘本进入千家万户和教育现场,最大的价值恰恰在于推动故事的普及和讲故事力的普遍提升。绘本的大流行,也许就是人对于未来竞争能力的微妙预感。
但是,从无意识的使用绘本走向系统化的故事力培养,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因为孩子,我五年前接触绘本,很有幸从绘本出发,一路没有停止脚步,艰辛跋涉,超越绘本的物质载体,走到故事理论和实践应用的高峰前。据我观察,至少有三座高峰值得我们从教育的角度去攀登。
第一座高峰是教师故事力。在课程设计层面,故事如何与学科结合,如何与核心素养结合,如何与教学目标结合。在教学现场,如何具备故事的演说能力,如何灵活运用故事,如何塑造故事的场域和氛围。这都是教师故事力的直接体现,故事力是教师教育的重要方面。
国际上广泛举办的各种教师故事力培训第二座高峰是家长故事力。绘本进入千家万户,读绘本依然是一个刚需。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如何选择绘本故事,如何在生活中创编适合孩子的故事,如何用故事疗愈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如何针对家庭教育的需求做好故事的讲述,或者故事爱好者去社区里讲故事,这些都依赖于家中故事力的提升,故事力是家长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座高峰是职业故事力。无论是向上汇报,还是向下管理,还是对外沟通,故事力可以增添个人亲和力、说服力与沟通能力,增加个人魅力,各行各业皆需要故事能力,唯有具温度情感的故事,方能打动人心。TED演讲是故事力,商业演讲是故事力,投资报告是故事力。故事力是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的重要角度。
台湾地区针对职业人士提供的故事力培训三座高峰都是建筑在故事相关理论的地壳之上,这些理论有许多令人着迷的词汇,故事(story),叙事(narrative),结构(structure)、隐喻(metaphor),模仿(imitation)、修辞(rhetoric)、神话(myth)、图式(schema)、表演(performance),交往(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6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