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巴达伟身上有很多「标签」:在大多数人眼里,他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朋友们喜欢称他「研究鲁迅的非洲小哥哥」;在一同前往延安的同学们看来,他是需要大家时时「盯着」的「重点保护对象」,因为巴达伟时常因为沉浸在历史旧址的余韵中而掉队,而他自己说:「反正,我就是这样一个『一直呆在文学里的人』。」
想到中国见识一下中国人是不是真的都会飞
最初,巴达伟选择学习中文时,所有人都觉得「奇怪」。在大多数苏丹人眼中,中国只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巴达伟的家人也很不理解,在他们看来中文只是一种语言工具,为什么要放弃经济管理和法律这样「好就业」的专业呢?他的回答简单而又诚恳:「学习中文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对中国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巴达伟初到北京时
在来到中国以前,巴达伟对中国的兴趣和向往来自于两个中国人。一位是成龙——以成龙为代表的功夫明星和香港电影填补了他高中每个周末的空白。自那时起,巴达伟便对中国文化心向往之产生了极大兴趣,「甚至想到中国见识一下中国人是不是真的都会飞」。
而另一位就是毛泽东。「想要了解现在的中国,就不能不提到毛泽东」,毛泽东在巴达伟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言而喻有种非同寻常的地位,对巴达伟的青年时期产生了极大影响。「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也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在苏丹,即使是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年轻人们都对毛泽东很好奇。」
「毛泽东领导了中国革命。中国的战争胜利后,日本人和美国人离开之后,怎么发展自己,怎么自己解放自己,这是很值得『第三世界』研究的一段历史。」巴达伟说,「我要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中国是如何发展的。」
于是,中国的文化是怎样的,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吸引着巴达伟,并鼓励着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中文的学习中,并以此回应外界的质疑与压力。就这样,巴达伟选择了就读苏丹当地中文系最有名的喀土穆大学,开始了对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延安之行,寻根中国发展的秘密
年,巴达伟来到清华大学继续深造,入学之后便迅速了解并加入了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以下简称「讲师团」),并于年10月13日参与了讲师团「立言计划」之延安行。
在延安,巴达伟跟随讲师团一同参观了革命旧址。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地区革命斗争史。在习近平总书记下乡工作过的梁家河,学习了青年习近平在这片土地上学习奋斗的经历。「毛泽东当年离开北京上海,来到这样一个遥远而艰苦的环境,为了建立现在的中国而奋斗,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决定。这不仅需要战略智慧,也需要很强的领导力。」回忆起延安之行,巴达伟感慨道。
▲在延安学习书院了解党建历史
「在参观延安革命旧址的时候,我看到了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采访。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外交理念是很现代的——无论是敌是友,我都愿意与你交流。」
巴达伟在参观延安革命旧址的同时,也看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
「现在的中国发展很快,变化很大。上个世纪70年代,我的老师们来到中国北京,他们觉得当时的北京很落后。但是现在,就连我美国的朋友都说,中国的出行和购物都很方便,而且中国很安全。」巴达伟说,「延安的发展变化也同样惊人。我们站在延安的高山上,看到了这个城市欣欣向荣的过程,希望等到延安新区建成之时,我还能再过来看看这个城市。我也要继续探索政治和文学的关系,从文学的角度探索中国快速发展的秘密。」
▲宣讲后与延安基层干部交流
在参观的同时,巴达伟还对清华大学学生们的宣讲印象深刻。「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向基层干部分享知识,这是清华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体现,讲师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平台。宣讲结束后,我跟当地干部交流,他们都表示很受感动,从学生们的宣讲中学习到很多。因此,我认为宣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有机会的话,我也愿意参与其中,分享苏丹的文化与习俗。」
继续讲述中非故事
如果说,文学是巴达伟观察纷繁世界的一扇窗户,实践则拓宽了这扇窗的宽度,为他的文学世界增添了无尽的纵深感。巴达伟以实践结合所学,以所学感悟实践,对中非关系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中非需要更多人文交流,中非对彼此的理解还不够。」巴达伟在谈到中非关系时说。「在非洲,苏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阶段。非洲仅仅是从西方媒体的报道中知道,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很快。但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人们对中国知之甚少,在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巴达伟将中非合作比喻成两个人之间的交往。「如果两个人之间相互不了解,怎们能够放心地与对方合作?由此可见,任何两个民族,人文交流是合作的重要基础。」
在巴达伟看来,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是了解中国的切入口,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所以需要更多人潜心研究,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
「一说到非洲,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战争与饥饿,但其实不仅仅是这样,非洲的另一面有待世界了解。非洲的声音似乎在被世界忽略,希望可以与更多人交流现代非洲的文化历史与哲学。」
▲发表关于中非关系的看法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巴达伟看来是一个中非实现双赢的机遇,也是中非人文交流的契机。
非洲的资源很丰富,中国在非洲的基础建设和投资一方面为非洲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了新的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也让中非人民在合作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在西方媒体的渲染下,非洲人们觉得中国制造就等同于质量差,但是『一带一路』的合作让我们切实地看到了中国产品的质量,改变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同样地,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中非也需加强交流。中非的学术交流一直都在学习英文的二手文献,缺少直接性的了解与研究。那么在这样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机遇下,我们必须要加强中非交流,这才是中非关系长足稳定的基础。」
回顾这些年求学的经历,巴达伟从一个在武侠片里了解中国的高中生,到中文系的学生,再到清华园、到延安,变成了中非交流的青年力量,他走过的路,正是两个地区,两个文明的青年们正在走的、正在做的。学习对方的语言,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彼此的制度,打开交流的大门。「一带一路」的合作就是要搭建起人们心中的这条纽带,打破陈见,建立尊重与互信。
没有土地,哪儿有文学?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越来越多像巴达伟一样的非洲青年建立起中非交流的桥梁。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也是非洲的世纪,两个文明两个地区应该有更多的合作。」巴达伟说。而这个「呆在文学里」的非洲青年,还将继续在园子里,在中国讲述自己的「中非故事」。
供稿|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
编辑|召耳十月十日
责编|川傲
审稿|之秋
研读间作者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偏方制白癜风白癫疯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4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