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在苏丹援医的日子5我的援医ldquo


在苏丹援医的日子

我的援医“满月”记

文/陈斌

一个回首,一次挥手,一声再见。

转眼间,照片上援苏医生陈斌和女儿已经分别一月了......

我是陈斌,西医院的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是陕西省第33批援苏丹医疗队成员。

我们一行42人于年10月21日抵达非洲东北部、有世界“火炉”之称的------苏丹。

在这里,太平、健康很可贵

之前,对非洲贫穷、饥饿、战乱等印象来自电视。

但是真正落地后,看到尼罗河大桥边手拿战术警棍、背着AK自动步枪的守桥士兵,机场跑道停放的满挂实弹的武装直升机,驻地宿舍玻璃上以前反政府军突袭时留下的弹孔,才真切的感受到这个国家真不太平。

而作为外科医生,每天要与病人血液、体液接触,面对苏丹3%的艾滋病感染人群,才是更大的无形风险。

此外,还有可怕的疟疾、黄热病、霍乱等恶性传染病。所以我们都需要“浓妆艳抹”方能出门。下图就是我们出门必备的“五神器”。

恩图曼医疗点

中国医疗队医院,分别是:达马津、恩图曼、阿布欧舍医疗点。1年时间里,我们将分批次在不同的医疗点工作。

我与同事孙鹏锐、张雷、宋益挺四人第一批医院。医院医院,也是中国医疗队总部的驻地。

四人在住院楼前合影

因为一直有中国专家援医,医院被当地人称为:医院。

医院规医院水平,占地约一平方公里,床位约三百张,全院有苏丹当地医护人员二百余人,管理人员约二十人。

医疗条件

这里医疗设备陈旧落后,就医和工作环境简陋,化验检查项目很少。如最普通的血常规检查,就没有白细胞分类而只有白细胞总数,治疗药物也是极其匮乏。

门诊楼

有时病人错过了门诊就诊时间,就找到驻地来看病。而当凭着简单的检查,通过病史症状,用有限的药物解决了他们的病痛时,是我们最欣慰的。

在实在缺乏治疗药物时,我们会在队员的帮助下辅以中医针灸、按摩等治疗并指导预防观念。这种情况下,更是彰显祖国医学的伟大呀!自己也是趁机学了几招。

门诊

首例手术

作为神经外科治疗,对检查设施、手术环境以及术后配套护理要求都非常高。医院这种落后的医疗条件下,开展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听往届医疗队的神经外科同行说“在这里手术千万不敢进入“硬膜下手术”(脑表面距离脑实质最近的就是硬膜,一般进入硬膜下手术操作对手术硬件及设施要求都比较高)。

热情的苏丹麻醉师

但我第一次门诊出诊,就是处理一位出现轻微脑疝、硬膜下血肿患者。在和苏丹的麻醉师及神经外科医生的配合下,经过2个小时,圆满完成援外的首例手术,医院出发欢送会上的承诺---“努力进入颅内的硬膜下手术”。

这是我首次在简陋的手术室中,用不尽人意的手术器械完成的手术,也是从业以来第一次在颅内放引流尿管。

为防止感染,正常消毒三遍的皮肤,我们需要加倍消毒六遍;手卫生正常需刷一遍,我们要刷三遍;正常一台急诊硬膜下血肿开颅手术需要近三小时,我们只能用熟练操作缩短至两个小时。

术后,家属感激的握着我的手,病人竖起大拇指诚恳的给我们说“修克兰”(阿拉伯语,意思是:感谢,十分感谢),我们觉得一切的努力都值得。

下图为术后第二天查房,患者、家属以及三位神经外科医生的合影(穿阿拉伯服饰的女士为苏丹魁梧的女神经外科医生)。

我的业余生活

援苏的业余生活是枯燥的。因为不太平,外出都是集体行动。平时下班,漫长的时间要在驻地度过。

我便给自己定了一个个要完成的小目标,如健健身、减减重、塑塑身;还带来了自己酷爱的茶道工具,饭后小酌几杯清茶,看看书,喂喂驻地的猫......排解无聊的休息时间。

月是故乡明

身在异国最难熬的是想念家人,特别是夜深人静之时、月圆之时。

这是农历十五时同一时间在西安(左图)和苏丹(右图)拍到的月光----同是一轮明月,月还是故乡明。

和之前的援外医疗队相比,现在的通讯发达了许多。但是当地让人抓狂的网络,使得连接一次视频也会非常奢侈。

但是,能够看见家人,看到自己的“小棉袄”并且能通通话安慰鼓励,一切的不安都平静了。

往期系列精彩内容,欢迎点击:

1.《临行前的不舍》

2.《这一刻我代表中国》

3.《初见苏丹》

4.《初见苏丹.首都篇》

长按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260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