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寄语:
上回咱们讲到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初步撕逼和可口可乐的二战传奇,今天来继续聊聊就此衍生的红蓝大战与品牌全球化。故事的最后我们将为大家分析可口可乐的百年营销位当今社会的新消费品牌带来先导性意义。希望能让你的品牌有所借鉴。
第四章红蓝之战与畅销全球
公关第一,广告第二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因为可口可乐与美国本身紧密的关系,可乐随之成为两大霸主博弈的一部分:红色的可口可乐与蓝色国旗的美国走到一起,蓝色的百事可乐与红色国旗的苏联走到了一起。
其实苏联最早接触的也是可口可乐,这依然归功于艾森豪威尔。二战后,美苏划分德国的谈判上,在艾森豪威尔的推介下,苏联的朱可夫尝到了可口可乐,并深深喜欢上了这种饮料。但朱可夫认为,可口可乐带有美国符号,在他的要求下,经过杜鲁门总统的许可,可口可乐生产了一批无颜色的可乐,盖子是白色的,标签是一枚苏联红星。
事实上,不仅是艾森豪威尔、杜鲁门,可口可乐一直与美国总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肯尼迪、卡特、克林顿都曾表示自己是可口可乐迷,并常在镜头前喝可口可乐。
当然,这种紧密的关系是可口可乐刻意经营的结果,这种经营不仅体现在前文提到的艾森豪威尔,还包括曾与可口可乐交恶却最终帮助可口可乐行销全世界的吉米卡特。
卡特竞选州长之初,可口可乐支持的是他的竞争对手,卡特还曾公开宣称要严惩可口可乐公司。然而随着卡特赢得竞选的希望变大,可口可乐开始转向支持卡特。
在后期的竞选中,可口可乐的媒体顾问帮助卡特打造了全新的竞选形象,逆转了原本走低的公众支持率。于是当卡特成为总统后,立即将百事可乐驱逐出白宫,取而代之的自然是可口可乐,同时邀请可口可乐公司的很多人员担任政府要职。也正是在卡特总统的帮助下,可口可乐拿到了葡萄牙、埃及、也门、苏丹甚至是古巴等市场的许可证。
定位作者阿尔·里斯曾写过一本名为《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书,提出了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首先进行公共关系塑造品牌,再进行广告曝光,提醒消费者。
可口可乐行销全球的过程,其实也是符合这一理论的。公关先行,凭借着美国强大的实力、通过高层打开新市场,再借助大范围广告曝光,占领消费者心智。
因为这套策略,可口可乐暂时失去了苏联阵营国家的主要市场。期间,百事可乐趁虚而入,获得了罗马尼亚、苏联等地的特许经营权。直到苏联解体、苏联阵营衰败、美国开始将影响力渗透到这些地区的时候,从当地官员到平民才认识到这种饮料。他们开始觉得可口可乐是新生活的象征,它将给老百姓带来工作机会和多彩的生活。
仅仅是苏联阵营国家市场的短暂性失守,还不能算是红蓝之战的结局,毕竟,二战后的全球化实际上就是美国化。只有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可口可乐才能成为真正的全球产品。换句话说,美国市场才是红蓝之战的主战场。
百事可乐的逆袭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的生产逐渐恢复,年轻一代开始组建家庭、生儿育女。据统计,从年到年,美国新生人口超过万,他们也被称为“婴儿潮一代”。儿童、年轻人历来是碳酸饮料主要消费群体,于是这群人成为当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争斗的焦点。
在这一时期,领先者可口可乐主要采取的是防御性策略,即,努力定义品类,充分利用电视媒体崛起带来的机遇,力争触达所有用户群体。落后者百事可乐则采用了极为激进的方式,通过定义婴儿潮一代,在可口可乐的笼罩之下,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百事的这种策略也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百事可乐的改变要从年可口可乐的斯蒂尔跳槽到百事可乐成为总裁开始。
此前,由于百事可乐一直采用量多价低的性价比策略,加之甜味更浓,往往会被贴上穷人的标签,在美国的某些地区,白人们甚至将百事可乐称为“黑鬼可乐”。因此,一些美国人为了避免“穷人”的标签,会选择把百事可乐倒入杯子里,冒充可口可乐来饮用。
新上任的斯蒂尔为百事做出了很多贡献。
在产品端,降低了含糖量,使其口感接近于可口可乐。在营销端,百事可乐又试图通过反复在电视直播上播放“百事可乐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12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