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寒假悦读温州大学学报开年第一卷来啦


白癞风 http://pf.39.net/bdfyy/jdsb/210601/9014865.html

你还在考虑寒假该看些什么吗?

其实,阿大的学报就十分有料

来和小温新一起瞧瞧吧!

//////////

目次

汉语史研究专题

·特稿:汉语字词关系研究之检讨

李运富

·论汉语用字演变过程中新用字符的来源——以殷墟甲骨文所见传承词为例

何余华

·油脂义“油”早期用例考

墙斯

·《俗字编》方言字例释

陈源源

·汉文佛经特殊用字举例

真大成,何苏丹

《诗经》研究专题

·仪式与文本之间——论《诗经》的经典化及相关问题

李辉,林甸甸,马银琴

·论《小雅?采薇》“遣戍役”的仪式功能

朱昳晨

·《大雅?卷阿》主旨、结构及其时代探析

胡霖

中国哲学研究

·朱熹与永嘉学派关于“欲”的思想之分歧

冀晋才,吴妮妮

语言学研究

·迁移理论视域下在华留学生汉语习得的实证研究

夏蓉

·调侃话语语用分析——以电影《非诚勿扰》为例

马利

外国文学研究

·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创伤叙事策略探微

赵谦

文献学研究

·《全宋诗》辑补二十六首

张茜茜,丁治民

论文摘要速读

年第33卷第一期

01

·特稿:汉语字词关系研究之检讨

李运富

摘要:古人有“字”的概念,没有“词”的概念,如果要表达“词”的观念,往往也用“字”。“字”具有多种含义,可以指“形音义”的合体(相当于现代的“字+词”),可以指形体符号(字形),可以指形体构意(字构),也可以指字符职能(词)。已有字词关系的研究,偏重同词异字和同字异词现象,总体来看理论尚不完善,如:“字”“词”称谓无法涵盖字符和语符的所有单位;不少表述字词关系的概念含混不清;对字词关系的描写并不全面;呈现的字词关系类别不成系统;缺乏对字词关系的历时性考察;缺乏对用字选择实际效果的分析;很少对字词关系的变化进行因果解释。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有赖于将字词关系研究纳入汉字职用学体系。

关键词:字词关系;汉字职用学;学术史;局限

·论汉语用字演变过程中新用字符的来源

——以殷墟甲骨文所见传承词为例

何余华

摘要:汉语的字词关系是动态演变的,不少词语的用字习惯经历了历时更替的过程。从殷墟甲骨文所见传承词的用字演变过程来看,汉语新用字符主要来源于旧字构形的传承、他词本字的借用、全新本字的重造等途径。词语用字演变研究是汉语字词关系研究的重要维度,也是汉字发展史研究的题中之义,值得学界进行更多、更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字词关系;新用字符;甲骨文;传承词;汉字史

·油脂义“油”早期用例考

墙斯

摘要:汉语油脂义词汇经历了从“脂、膏”到“油”的历时替换,但“油”的油脂义产生于何时,早期用例中哪些“油”可以确认与油脂义相关,其与“脂、膏”等词有怎样的关系等问题,前人很少有深入的考察。辞书所列“油”的油脂义用例也往往滞后。“油”的油脂义用例可从东汉晚期上溯至西汉,早期的“油”具有油脂义和油帛义两个义位,但尚未进入“脂、膏”所在的语义场。

关键词:油脂义;油;字词关系

·《俗字编》方言字例释

陈源源

摘要:《俗字编》是记录清代温州地区方言俗语的著作,书中使用了不少方言字,如表“便宜”义的“强”、表“窟窿”义的“丼”、表“火燎”义的“?”、表“削下木”义的“柹”、表“音语不清”义的“齆鼻”中的“齆”等。考察和研究《俗字编》中的方言字,对了解二百五十年前的温州方言、揭示温州方言的源流、认识汉语方言与共同语之间纵横交错的字词联系均有裨益。

关键词:《俗字编》;温州方言;吴语

·汉文佛经特殊用字举例

真大成,何苏丹

摘要:汉文佛经所表现出来的用字现象纷繁复杂,其中颇有一些特殊用字少见或未见于中土文献。这些特殊的用字现象或具有时代性——产生、行用于某一特定时段,或具有体裁性——产生、行用于汉文佛经。全面整理、探讨这些特殊用字,对研究汉字演变、汉字职用、字词关系以及佛经整理、辞书编纂均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汉文佛经;特殊用字;字词关系

02

·仪式与文本之间

——论《诗经》的经典化及相关问题

李辉,林甸甸,马银琴

摘要:《诗》是周代典礼仪式上用于歌唱的歌辞文本。周代仪式乐歌的文本内容与仪式中的话语要素存在密切的互文关系。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颂、雅、风不同诗体的创制、乐用机制及其与仪式的关系也有变迁。《诗》的流传存在于两个系统,即乐官群体所用的、其内容和功能以服务于具体乐用为主的“乐本”系统和周贵族“诗教”所用、偏重于礼乐德义教育的文本系统,而后者正是《诗》的经典性主要动力来源。

关键词:《诗经》;仪式;文本;经典化

·论《小雅?采薇》“遣戍役”的仪式功能

朱昳晨

摘要:由于逐渐脱离了《诗序》“遣戍役”的仪式基础,忽视了《诗经》与周代礼乐制度之间密切的关联,《诗经》学史上围绕《采薇》展开的一系列阐释实际上都失去了合理的文化基础。因此,通过重新检视《采薇》“遣戍役”的仪式功能及其赖以存在的礼制基础,确认了“遣戍役”的必要性以及“遣戍役”与《采薇》一诗的内在关联。正是由于《采薇》对“猃狁之故”的反复强调契合了“遣戍役”的仪式要求,这首原本抒发“室家之思”的作品,才通过“诗入仪式”的方式被改制成为“遣戍役”的仪式乐歌。《采薇》一诗四、五两章区别于其余乐章的显著特点,很可能就是乐歌被改制时留下的痕迹,而《采薇》之“遣”与《出车》《杜》之“劳还”的相对,似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个推论提供一些证明。

关键词:《采薇》;仪式;遣戍役;授兵之礼

·《大雅?卷阿》主旨、结构及其时代探析

胡霖

摘要:学术史上一直存在《大雅?卷阿》是由两首诗误合为一首的论断。若从周代歌诗文本生成的角度展开解读,可以发现《卷阿》是一首主题统一、成于众口的赓歌,“错简”的说法难以成立。“诗中诗”的套层结构决定了诗中存在多个抒情口吻,也造成了各章章句形式及艺术手法上的差异。全诗称颂的“君子”是周天子,根据《卷阿》的语言特征,可以确定它的写制年代不早于西周晚期。《易林》中的“召伯”当指宣王时代的召穆公,据此推测《卷阿》很可能是召穆公带领群臣赞颂周宣王的唱和之作。

关键词:《卷阿》;赓歌;错简;写制年代

03

·朱熹与永嘉学派关于“欲”的思想之分歧

冀晋才,吴妮妮

摘要:朱熹和永嘉学派思想的分歧在对“欲”概念的认识和处理上表现得最为鲜明。朱熹思想中的“欲”概念是出自于理论推理,其内涵分两部分,即生于“性”者其本体为“理”,是为“理欲”;生于“心”者,本体为“气”,是为“人欲”或“私欲”。永嘉诸子思想中的“欲”则更多的是对自然存在的人欲的总结。对“欲”的处理上:朱熹主张修心,即守诚虚静、不被外界的利欲所诱而妄动;永嘉诸子则主张兴实政、实德以保民、养民,满足人们普遍的利欲诉求,并以利欲去引导人们向善,用制度去限制人们为恶。两派关于“欲”的思想之分歧,根源在于两派思想家们各自不同的生活地域和不同的学术经历。

关键词:朱熹;永嘉学派;欲

04

·迁移理论视域下在华留学生汉语习得的实证研究

夏蓉

摘要:以迁移理论为框架,主要考察在华留学生(被试)汉语习得与心理语言距离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被试的汉语水平与其心理语言距离不相关,被试的心理语言距离与其个性特征与文化移情能力正相关,被试的汉语水平则主要与语言接触、文化差异感知呈现互动关系。被试的心理语言距离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属格助词“的”结构的迁移,抑制迁移偏误,而异质性较高的名词化“的”结构的习得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被试的语言接触、交际网络等因素的影响。针对在华留学生的汉语教育应充分重视系统汉语教学中语言类型学及文化异同的比较与分析,增多高质量的自然语言接触机会,以期促进在华留学生的汉语习得以及汉语的国际传播。

关键词:在华留学生;汉语习得;迁移;心理语言距离

·调侃话语语用分析

——以电影《非诚勿扰》为例

马利

摘要:调侃是用言辞去逗弄、打趣和调笑,以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其明显特点是委婉、有趣。调侃既是一种语言修辞,又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既是一种语言交际策略,又是一种与会话含义相关的间接言语行为。调侃大都出现在非正式的语体中,多以口语的形式表达民众的喜怒哀乐。以电影《非诚勿扰》中的人物对话为研究语料,以礼貌、关联和会话含义为语用分析视角,从三个方面对调侃话语进行语用分析,力求更深刻阐释调侃话语含义。

关键词:调侃话语;语用分析;电影《非诚勿扰》

05

·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创伤叙事策略探微

赵谦

摘要: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创伤叙事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身体、梦境和引用等叙事策略的综合运用,米兰?昆德拉将人物遭遇的各类创伤完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对于文本的建构而言,创伤叙事在展示人物性格、凸显小说主题和引发哲理思考三个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米兰?昆德拉的全部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创伤叙事的呈现策略以及在文本建构中的作用,可为理解作品的内涵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小说;创伤叙事;呈现策略;文本建构

06

·《全宋诗》辑补二十六首

张茜茜,丁治民

摘要:刘信甫《活人事证方》《活人事证方后集》存有《全宋诗》失收宋诗26首,这些诗不仅对研究刘信甫其人及其医道、宋代医学、中医史有所帮助,而且有益于宋代文学研究材料的扩充以及《全宋诗》的辑佚、增补。

关键词:刘信甫;《活人事证方》;《活人事证方后集》;《全宋诗》;辑补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可下载本期全文

感兴趣的话就快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1205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