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丹 > 地理位置 > 数风流人物庆祝建党百年系列专题致敬ld
当前位置: 苏丹 > 地理位置 > 数风流人物庆祝建党百年系列专题致敬ld
01
“七一”勋章获得者:人民音乐家吕其明
吕其明,男,汉族,年5月生,年9月入党,安徽无为人,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坚持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劳动人民。70年来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焦裕禄》、《雷雨》等多部(集)影视剧作曲,创作《红旗颂》、《使命》等10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多首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曲广为传唱。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和“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一生创作且歌且行
清晨起床、工作、早餐,工作、午饭、短暂午休,工作、晚餐、看新闻,工作、休息……生活如钟表般规律,半个多世纪以来,吕其明一直在坚持着同一件事情——音乐创作。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吕其明,先后为多部(集)影视剧作曲,创作10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多首歌曲。从《红旗颂》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从《谁不说俺家乡好》(合作)到《微山湖》……吕其明创作的旋律,留在了无数人的记忆之中。“继承父亲的遗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祖国”
扑通、扑通、扑通……油灯下急促的心跳声。
年的一天,15岁的吕其明庄严宣誓,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年5月出生的吕其明,10岁便随父亲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加入新四军,先后在新四军二师抗敌剧团、七师文工团担任团员。
吕其明入党的那一年,他的父亲吕惠生因叛徒出卖而壮烈牺牲。临刑前,吕惠生在狱中写下绝命诗:“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这对吕其明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是踏着父亲的足迹一直前行的。继承父亲的遗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祖国,就是我的人生信条。”
从一名孩童成长为有理想有信念的革命青年,吕其明在战火中且歌且行。
年春夏之交,音乐家贺绿汀从上海来到新四军二师淮南抗日根据地,在抗敌剧团指导工作。一天晚上,贺绿汀在树下拉琴,一曲终了,他发现了坐在不远处听得入迷的吕其明。
得知吕其明只有12岁,贺绿汀笑道:“让你父亲想办法为你买一把小提琴吧,你现在正是学琴的好时候。”3个月后,贺绿汀去了延安,但音乐的种子已在吕其明心里深深播下。
年,吕其明被调入华东军区文工团,分到了团里仅有的几把小提琴中的一把,心里乐开了花。后来不管部队走到哪里,他都时刻把小提琴当宝贝一样携带着、呵护着。
年11月,吕其明脱下军装,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在管弦乐队担任小提琴演奏员。每当演奏别人的曲子时,他都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作曲。年,吕其明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纪录片组从事专业作曲,从此开始了电影音乐创作。
年,调到上海电影乐团任职的吕其明,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了5年作曲,系统地完成了作曲系本科的全部专业课程。
“扎根于民族土壤,作品才有强大艺术生命力”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吕其明为电影《铁道游击队》所作的插曲,至今广为传唱。
年,《铁道游击队》开拍,26岁的吕其明看过剧本后,从作曲角度提了不少想法,均被导演采纳。但这首插曲怎么写,摄制组内讨论热烈,有的说要写一首抒情歌曲,有的建议写一首进行曲。
吕其明提出:“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看到过很多游击队员,他们都来自普通百姓。依我看,在他们口中,只有唱出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歌曲,弹土琵琶,才合情合理。”
吕其明坚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说,自己创作的秘诀,就是向人民学习,向优秀民间音乐学习。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里用到了许多山东民歌的元素,这归功于解放战争时期吕其明在山东度过的几年时光。“当时写这首歌的时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闸门,水就喷泻而出了。”吕其明说,“没有任何的修改,真是一气呵成。”
采风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真实体验,在吕其明脑子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音乐库”。他说:“扎根于民族土壤,作品才有强大艺术生命力,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年,上海街头车水马龙;临街小房间里,吕其明伏案疾书。他接受了为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创作序曲的任务。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这一年,他35岁。
领到这个光荣任务后,吕其明感到责任重大。长期在战争中的生活经历,以及在红旗下的成长经历,一幕幕画面跃入脑海:燃烧着的村庄,硝烟弥漫的战场,奋勇杀敌的战士,血染的战斗红旗和天安门的胜利红旗……回首往昔,吕其明热泪盈眶,乐思泉涌。7天后,《红旗颂》创作完成。
《红旗颂》以音乐的语言,深情描绘了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吕其明说,“我所有的作品中,都融入了我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只有这样的作品,与听众的情感有了交汇点,产生了共鸣,才能听得懂、传得开、留得下。”
在年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开幕式上,《红旗颂》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乐团联合首演,迅速传遍全国。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这曲激昂、磅礴、深情的音乐,刻进几代中国人的记忆里。“我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用创作践行入党誓言”
多年前,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请吕其明为纪念馆谱曲。吕其明很快应承下来,并与馆方约定不收取分文报酬。
“我是烈士的后代,为烈士纪念馆创作背景音乐,义不容辞。”父亲吕惠生就长卧雨花台,吕其明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这部作品中,每天五六点钟即伏案创作。半年后,一部深沉、委婉、令人思绪万千的《雨花祭》诞生了。之后,他又创作了《龙华祭》,献给为解放上海而捐躯的烈士们。
在吕其明心中,“搞艺术是需要奉献精神的!”这些年来,他的代表作《红旗颂》在许多重要场合演奏,有人建议他收取版权费,吕其明却一直不同意。
7年前后,年逾古稀的吕其明决定写一部新的交响组曲——《使命》(合作),在音乐舞台上讴歌党的伟大历史征程。经过4年的创作,作品终于酝酿成熟,并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推出。
艺无止境,吕其明始终觉得年自己在创作《红旗颂》的时候“功力尚浅”。一直以来,他都在反复推敲、修订这部作品,终于在年定稿,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年,广大医务人员奋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事迹,让吕其明深受感动。他以电影《白求恩大夫》原创音乐为素材,倾力创作单乐章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献礼作品。
吕其明一生都在用音乐倾诉对“红旗”的挚爱。回想起当年在油灯下向党宣誓,吕其明说:“我现在91岁,我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用创作践行入党誓言。”
选自《人民日报》(年07月09日07版)
02
“七一”勋章获得者:“草原之子”廷·巴特尔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年6月生,年11月入党,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扎根牧区、苦干实干的楷模,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扎根牧区近50年,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等称号。
做牧民的贴心人
夏日的锡林郭勒草原,绿草青青、鲜花遍地。驱车行进在萨如拉图雅嘎查,一片绿毯般的草场出现在记者眼前。“这就是廷·巴特尔家的草场。他把草场划分为若干小块,科学轮牧,每块草场都能得到相应的修复时间。”引路的向导告诉记者。
年,19岁的廷·巴特尔高中毕业后,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来到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他扎根牧区近50年,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被牧民亲切称为“草原之子”。
扎根牧区
“以前这里偏远荒凉,我刚来的时候,看到的蒙古包都是黑色的。牧民支个铁架子,用牛粪烧饭,烟熏火燎的。”虽然时隔近50年,刚到萨如拉图雅嘎查的情景,廷·巴特尔依然历历在目,“牧民对我们实在是太好了。他们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我们吃。晚上睡觉,看到我们没有被子、衣服单薄,牧民二话不说,把自己的皮袍脱下来给我们盖上。”
由此,廷·巴特尔的心里升起个念头:“我要用我的智慧和力量,让这里的牧民过上好日子!”他很快学会了打草、放羊、剪羊毛、种树、开拖拉机,干得起劲、出色,先后担任嘎查长、农场负责人、林场场长。年11月,因表现突出,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很多人都猜测廷·巴特尔会返城,结果他成为几十名知青中唯一扎根牧区的人。年底,廷·巴特尔与嘎查姑娘额尔登其木格结婚,在草原安了家。年,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直到年卸任。牧民群众之所以信任和支持他,是因为他把自己的身心都留在了草原,是因为他党性强、人品好、脑子灵、有能力带领大家发家致富。
上世纪80年代初,嘎查分自留畜时,担任嘎查长的廷·巴特尔定了条规矩:知青不能养自留畜。当时知青只剩他一个,这条规矩实际就是管他自己的。后来,推行草畜双承包,他让牧民先挑选草场和牛羊,把最差的草场、最瘦小的牛羊留给自己。
带领群众探索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之路,廷·巴特尔不懈探索。从实行科学划区轮牧、建设现代化新牧区,到积极发展鲜奶加工、风干肉加工、旅游等产业,如今的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牧民们住上了新房子、开上了小汽车。
科学养殖
萨如拉图雅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面积.5平方公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上世纪80年代,牧区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积极性。然而,一些致富心切的牧民一味追求养畜头数,超载放牧加剧了草原的退化。
“草原是我们的命根子,要让草原绿起来。”廷·巴特尔意识到必须走出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牧区经济、促进牧民增收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我带头在自家牧场实行围栏轮牧、划区轮牧。”廷·巴特尔把自己承包的草场用围栏分为若干个区,其中几个区实行四季轮牧,几个区用于打草,几个区用于接犊,还大量种植各种树木。
原本是嘎查沙化最严重的草场,变成了全苏木最好的,牧草不仅够用,还有富余,牛羊发育也好。见廷·巴特尔家围栏轮牧、划区轮牧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牧民纷纷照着廷·巴特尔的法子干起来。
廷·巴特尔并不满足于此,他还引导牧民减羊增牛,调整畜群结构,减轻草场负荷。
积极调整畜群结构,实施精细化、科学化养殖,萨如拉图雅嘎查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牧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40元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元,草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培训技能
走进廷·巴特尔家的牧场,可以看到三栋房子。两栋小的,分别是卧室和厨房兼客厅;最大的一栋,是牧民培训教室。
廷·巴特尔带领牧民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前来学习的牧民络绎不绝。后来,阿巴嘎旗把牧民技能培训学校建到了廷·巴特尔家的牧场里。
自培训学校成立以来,每年有上万名牧民在这里学习交流。廷·巴特尔一直秉持讲课不收取费用的原则。
廷·巴特尔是远近闻名的养牛高手。但是,在他家的牛圈里,记者却看不到牛。“这牛圈是挤奶、产牛犊的地方。我的牛一年四季都在草原上撒欢,不需要圈养。”廷·巴特尔喜欢学习,也喜欢创新。带着记者走进牛圈,他对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些地方如数家珍,“这是挤奶的地方,牛进来正好卡住;这是养牛犊的空间,安全又方便。这些都是我自己设计、自己焊接的。牧民们来学习的时候问得很详细,回去他们就能用得上。”
按照市场行情,廷·巴特尔养殖的种牛可以卖出不错的价格,但这些年来他坚持不涨价,“牧民朋友改良品种需要它,致富需要它。”
如今,廷·巴特尔虽不再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但依然奔忙不息。近年来,他围绕牧区道路、信息网络、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广泛调研,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他说:“近50年前,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草原;现在,我的生命已完全融入这片草原,美丽的草原就是我的家!”
选自《人民日报》(年07月10日06版)
03
“七一”勋章获得者:外交老兵刘贵今
刘贵今,男,汉族,年8月生,年8月入党,山东郓城人,外交部原正司级大使。矢志奉献对非外交工作,在对非外交岗位坚守、耕耘近40年,长期在非洲国家常驻,年逾七旬仍为深化中非合作发挥余热,是首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积极推动建立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在传承中非友谊、深化中非合作中担当作为、倾情奉献,坚定捍卫我在非洲利益和国际形象,为促进中非关系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为中非合作倾情奉献
虽已退出外交一线工作,76岁的刘贵今仍记挂着广袤的非洲大地。
出生于年的刘贵今,矢志奉献对非外交工作,在对非外交岗位坚守、耕耘近40年,长期在非洲国家常驻,年逾七旬仍为深化中非合作发挥余热,是首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积极推动建立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在传承中非友谊、深化中非合作中担当作为、倾情奉献,为促进中非关系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建党百年之际获得‘七一勋章’是我莫大的荣幸。这是党中央对外交工作、特别是对非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一种鞭策。”接受采访时,刘贵今说得最多的便是:“荣誉属于中国外交工作者这个伟大的集体。”
担当作为促进合作
0年,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怎样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怎样维护自身利益、推动国际社会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非洲朋友们对成立合作平台的呼声很高,论坛的诞生水到渠成。”刘贵今作为时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从广泛发出征询非洲国家意见的函件,到各代表团夜以继日地磋商,参与了全过程。在当年10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0年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了减免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亿元人民币债务和设立“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等重要举措。
论坛成立至今,中非贸易额增长了20倍,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增长了倍。论坛的会徽是寓意中非团结合作的“合抱之手”,如今,“合抱之手”正凝聚着越来越强大的能量。抚今追昔,参与论坛筹备工作和早期运作的刘贵今话语之间充满自豪。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刘贵今告别外交岗位后,积极加入涉非教育培训的队伍中,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非洲青年;他还应各大高校邀请开设讲座,为许多中国青年打开一扇了解非洲大陆、中非合作和中国外交的窗口。
肩负使命奔赴一线
7年4月,62岁的刘贵今卸任中国驻南非大使职务。但就在这一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部族冲突激化,一些西方国家指责苏丹政府,甚至将抹黑的矛头指向与苏丹正常经贸往来的中国。5月,刘贵今被任命为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重点围绕达尔富尔问题展开工作。
奔赴一线,刘贵今马不停蹄。会见苏丹政府高层,劝和促谈;探访难民营,查看中国援助落实情况;接受各国记者采访,阐明中方立场和中国为推动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作出的努力……
肩负使命,刘贵今上任3个月内三度访非,其中两次造访达尔富尔。“我们以非洲朋友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说话和做事,在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上发挥的作用是独特的。”刘贵今说。中国政府及时的援助和劝和促谈的态度得到了苏丹方面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非盟、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和地区各国的充分肯定。
为了调解达尔富尔问题,刘贵今遍访肯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南非、埃及等区域国家,还与欧美国家代表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在访问最为密集的一年中,他先后访问苏丹近20次。刘贵今回忆,那段时间经常连夜搭飞机,抵达目的地立刻投入谈判,紧接着撰写简报、会见记者,一天跑十几场活动,“虽然辛劳,但既然担任了特使,我就要让世界看到中国代表的身影,听到中国政府的声音,了解中国外交的立场。”
坚守岗位无私奉献
刘贵今年进入外交部,年卸任特使,职业生涯中3/4的时间都与非洲大陆紧密相连。他曾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和南非常驻17年,走过52个非洲国家。
年,刘贵今和夫人前往肯尼亚,此后的5年多只能通过信件、照片和录音带缓解对幼子的牵挂。年,刘贵今前往埃塞俄比亚,正值该国爆发内乱,物资匮乏、冲突频发,他和几名同事坚守馆内,度过了许多伴着枪声入眠的夜晚,子弹还曾打碎玻璃落在床头。1年,刘贵今担任中国驻南非大使,中南建交未满4年,由于长期缺乏交往和了解,推动两国关系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刘贵今与驻在国政要、地方官员、学者和媒体频繁会面,多次参加研讨会、进行演讲、发表文章,有力驳斥了罔顾事实的“新殖民主义论”“掠夺资源论”。
比起回忆曾经遇到的困难,刘贵今更愿意谈老一辈对非外交工作者的奉献。那个年代,驻非外交人员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辛,但大家保持乐观的精神,克服炎热气候、物资匮乏和传染病等难题,在通信不畅的异乡化思念为动力,坚守岗位,无私奉献。
驻外的年月里,非洲朋友们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刘贵今感怀至今。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多次向他提起一段往事:在罗本岛监狱时,他们用配给的香烟盒包装纸叠成五星红旗的样子,在放风时用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特殊的握手方式庆祝中国国庆。南非时任总统姆贝基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时从紧张的行程中抽出时间,亲自前往书店购买关于中国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书籍。在民众间,中非友好同样深入人心。随着中非务实合作走向深化,条条道路建成,座座桥梁通车,片片园区投产,刘贵今和同事们越来越多地听到来自非洲朋友们由衷的感谢,看到非洲朋友们竖起的大拇指。
“从事了对非工作,我就爱上了这片热土,从此不离不弃。”刘贵今说。
选自《人民日报》(年07月11日04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10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