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一天刊文数篇国内主流媒体Double


当当当!

大庆油田又被国内主流媒体“点名”

这次还是个DoubleCue

《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

纷纷为大庆油田点赞

高光时刻来了

骄傲!自豪!

3月18日,《经济日报》不吝版面

分别在6版、7版整版发文

多角度报道大庆油田

为祖国“加油”

向上滑动阅览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但到了近代,我国石油工业却在世界上远远落后。直到年9月26日,大庆油田的发现让新中国石油工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60多年栉风沐雨,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陆相油田开发技术世界领先,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打造了过硬的“铁人式”职工队伍。其中孕育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更是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轰轰烈烈大会战

初次来到黑龙江省大庆市,大部分人都会感到惊讶:马路旁、社区里、居民楼下,随处都能看见抽油机,这个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磕头机”的设备早已融入到大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但在60多年前,这里的面貌却截然不同。

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工业形势十分严峻。石油作为国家建设的血脉,时刻牵动着国家领导人的心。“一五”计划结束时,原石油工业部是各工业部门中唯一没有完成任务的部门。当时主管石油工业的邓小平随即决定:石油勘探要实行战略东移。

年6月,松辽石油勘探局正式成立,并在松辽平原开始了石油钻探。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日产量13.02吨。时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这个新油田便被命名为“大庆油田”。大庆油田横空出世,打破了中国“贫油”的论断,掀开了中国石油工业崭新的一页。

发现了这样一个大油田,如何开采就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年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原石油工业部关于组织大庆石油大会战的报告。一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的大会战拉开了序幕。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依靠外援这条路走不通,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党中央动员3万多名解放军官兵奔赴大庆支援大会战,原石油工业部集中玉门、四川、新疆、青海等各石油厂矿、院校、科研部门共37个单位的精兵强将齐聚大庆,全国人民支援大会战的各类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大庆。就这样,在这片只有百十户人家的茫茫荒原上,轰轰烈烈地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

艰苦创业为祖国

走进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音乐在耳畔响起,一幅原生态的大庆风貌展现在面前。

当时的中国既缺油,又缺钱。大会战队伍提出,要先全局、后局部,先国家、后个人,先生产、后生活。为节约资金,队员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用4个月时间盖起了30万平方米的土房子,“荒原上出现了一批新的村落,当年实现了人进屋、机进房、菜进窖、车进库的目标。”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讲解员张彬说,在国家经济建设最困难时期,大庆油田为国家节省了超过万元资金。

从年4月29日到6月1日,仅用了1个多月时间,大庆油田生产的原油便汇入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大动脉。年,大庆探明了一个含油面积多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2.6亿吨的大油田,这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大油田之一。3年的大庆石油大会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中国终于把“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年,周恩来总理庄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其中,大庆油田提供的高产原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拼命拿下大油田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中,展示了一部钻机的主机原件,俗名绞车。年4月,钻井队的钻机运达了大庆火车站,刚组建的萨中探区吊运设备非常少,铁人王进喜带领队友硬是靠双肩双手把总重60多吨的钻机卸了下来、装运到井场,又靠人力把井架立在了茫茫荒原上。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大庆石油大会战,是在困难的时间、困难的地点、困难的条件下打下去的。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里的一幅油画《会师大庆》,就生动再现了全国支援、激情燃烧、荒原苏醒、大战在即的历史原貌。

在没有吃、没有住、青天一顶、荒原一片的极端条件下,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人,喊出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铸就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年,党中央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大庆的热潮。张彬说,“工业学大庆”运动在当时对于振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了很大作用。

大庆油田的开发,不仅为中国经济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奋发图强建设祖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激励,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大庆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国文表示,大庆石油大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得益于党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我们不能忘记,是党和国家调集全国力量,才成就了大庆油田”。

传承铁人精神

建设百年油田

向上滑动阅览

提到大庆油田,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铁人王进喜。

头戴前进帽,身穿羊皮袄,手握刹把,目光刚毅,王进喜这一经典形象已成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标志。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巍然挺立的王进喜雕像伫立在门口。余幅历史照片、余件文献文物,展示了英雄的石油工人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矢志奋斗的爱国豪情。

艰苦创业科技报国

年9月,王进喜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在首都,他看到行驶的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这位西北汉子蹲在街头流下了热泪。从此,这个“煤气包”沉甸甸地压在王进喜的心头上,成为他后半生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动力。

年3月,王进喜带领钻井队来到大庆。当时的他也没想到,自己的名字将和大庆油田紧紧连在一起。

在大庆艰苦创业的岁月中,王进喜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勇于创新、科学求实的典范。他先后担任了钻井工程师、钻井指挥部装建大队大队长、生产二大队大队长等职务。

他坚持靠前指挥,身穿羊皮袄、带着炒面袋、骑着摩托车,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在王进喜的带动下,全油田的领导干部都以他为榜样,坚持“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

王进喜努力开拓,不断创新。在纪念馆中有一个“钻头墙”,展示了从大庆油田会战至今,钻井使用过的不同类型的钻头。当年,为提高钻井质量和速度,铁人和队员们一起研究钻头。他经常跟同事们说:“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他曾说,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

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影响下,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大庆油田始终致力于自主创新、持续创新,逐步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油田的勘探开发地质理论及技术系列,累计取得科技成果1万余项。其中,在大型陆相非均质砂岩油田勘探开发方面,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主导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油田勘探开发成果屡受国家表彰,载入我国科技发展史册。

如今,大庆油田的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54.84%,比世界上同类油田高出10个至15个百分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企业首席技术专家伍晓林介绍,“正是由于油田科技的持续自主创新,形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地质理论和配套技术,才带来了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水平的不断攀升,铸就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不朽的丰碑”。

聚焦主业提质增效

如何科学管理这样一个大油田,当时并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大庆油田在实践中摸索,许多经验的取得都来源于挫折、教训。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中,半景画《大庆石油会战》,通过绘画、地面塑形、声光电等展览手段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

会战初期,由于部分钻井队过于追求速度,一度出现质量问题。就连这样的标杆队也打斜了一口井,王进喜和队友把那口刚刚超过规定斜度的井埋掉了,并要求记在队史上,警示后人。

从此,大庆油田树立起了“好字当头,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拉开了提质增效的大幕。

时针拨回今日,大庆油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年,国际油价“跳水”,石油企业跌入“寒冬”。大庆油田深入开展“战严冬、转观念、勇担当、上台阶”活动和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制定形成了“净利润提升”“亏损企业治理”“两金压降”“财务运营创效”四大行动计划及30项落实方案。

对油田来说,产量是硬任务,效益是硬指标。据大庆油田公司财务资产部主任姜家庆介绍,面对低油价挑战,大庆油田坚持顶层设计、量入为出,把低成本发展作为固本之举、长久之策,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全力打好提质增效攻坚战和效益实现保卫战,油气完全成本和操作成本同比实现“双下降”。

同时,把产量作为硬任务、效益作为硬指标,深入推进油气增产三大工程、降本增效六个举措、队伍建设三项提升,充分挖掘产量、能耗、资产、人员等各方面潜能。年,完成油气当量.万吨,其中国内原油产量和海外权益产量双双超出计划,天然气产量达46.6亿立方米,年产销量实现“十连增”,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上持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深挖油气增产、节能降耗潜力,提升油气田开发的质量效益,增强抵御油价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坚决打好提质增效攻坚战,全力推进油田高质量振兴发展。”姜家庆说。

党建生产齐抓共管

岗位责任制是大庆油田最基本的管理制度。这个制度,源自于当年的一场火灾。

年5月的一个凌晨,刚建成不久的一个注水站失火,损失达余万元。随后,大庆石油会战工委召开党员干部大会,认为油田刚起步就出现如此重大事故,必须从根本上杜绝。自那时起,大庆油田就建起了“岗位责任制”。

当时的会战总指挥康世恩说:“我们的企业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具体工作产生……如何把千千万万的具体工作同千千万万名职工挂起钩来,这个连接的纽带就是岗位责任制。”

会战副指挥宋振明到北二注水站蹲点调查,随后逐步完善了“岗位专责制”“交接班制”等八种制度。

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建设、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基础工作和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训练,成为全国有名的“三基”工作。

会战打响后,会战工委借鉴“支部建在连上”的做法,逐步做到队队有支部,班班有党员,并设立了专职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员。当时人员紧张,却仍然坚持“宁愿少建几个钻井队,也要把党支部书记配齐”,并明确党支部最根本的任务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教育广大职工,坚决完成生产建设任务。

在配备基层干部时,大庆油田注重挑选思想好、干劲大、党性强、作风正、能联系群众的同志。随后,油田各级组织把加强党支部建设作为基层建设的核心来抓,使多数思想问题能在基层及时解决,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大庆石油会战形成的好传统——“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也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大庆油田有党支部多个,党员8万多人。大庆油田充分带好这支“先锋队”,用好这股力量,画好最大的同心圆,以此增强振兴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凝聚力、战斗力。

听党话、跟党走,是大庆油田的鲜明底色;对党忠诚,是大庆人的政治品格和立身之本。如今,大庆油田更加突出党的建设,努力把党建工作做实、做强、做细,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石油工人心向党,大庆油田将继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切实肩负起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重大责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大庆油田党委书记孙龙德说。

同日,《中国青年报》3版发文

《“铁人”是怎样炼成的——这些金句真“燃”!》

讲述了“铁人”金句背后的故事

同时以《三代“铁人”传唱“我为祖国献石油”》为题

报道大庆油田三代“铁人”

接力奋斗、力争上“油”的精神

“铁人”是怎样炼成的

——这些金句真“燃”!

向上滑动阅览

粗糙的大手紧握冰冷的刹把,刚毅的面庞,坚定的目光……巍然挺立在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前广场上的这座花岗岩雕像,是王进喜的“铁汉写真”,他那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浓缩成一代人奋斗的青春之歌,现在听起来依旧那么“燃”!王进喜说:“我这一辈子就是要为国家干好一件事,快快地发展祖国的石油工业。”

“石油工人一声吼

地球也要抖三抖”

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我国石油自给率仅有40.6%,飞机停飞,坦克停用,拖拉机也放在车库里。“没有油,坦克、大炮还不如打狗棍。”朱德总司令忧心忡忡。年9月底,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在东北松辽平原找到大油田,正值国庆10周年前夕,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

年春,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在大庆展开。全国各地石油工人从天南海北赶来,王进喜也率领钻井队从西北的玉门油田奔赴大庆,投身石油大会战。一下火车,寒风呼啸,滴水成冰。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间、困难的地点、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4万多人的会战队伍,没有住房,会战职工只能住在牛棚马厩,挤在自己挖的地窨子里。钻机到了,可刚组建的萨中探区吊运设备严重不足,这些大家伙怎么从火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37个人每个人就是一部小吊车”。一场人与钢铁、力量与困难的较量开始了。王进喜带领30多名队友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他和几个司钻轮流喊着号子给大伙鼓劲:“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三天三夜,硬是靠双手和双肩,让40米高的钻塔迎着寒风矗立在荒原上。

“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进喜在石油大会战中发出的这句钢铁誓言,至今回响在大庆油田上空。

据资料记载,当时钻机已经就位,但配套的水管线没有接通,等水罐车送水要几天后。钻井要用水,没有足够的水来搅拌泥浆,钻机就无法干活。“与其空着手干等,不如干!”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两三里外的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用脸盆端、水桶挑,连铝盔、灭火器外壳都成了运水工具,硬是往井场端了50多吨水,保证了按时开钻。仅用5天零4个小时,王进喜带领的钻井队打出了到大庆后的第一口油井——萨55井。当乌黑闪亮的原油喷涌而出,中国石油工业历史的一项新纪录由此诞生。

通过3年石油大会战建成了年产万吨的大油田,结束了中国使用“洋油”的时代。年12月26日,钻井队仅用了11个月零4天,钻井进尺就突破了10万米,创造了当时世界钻井新纪录。

“宁肯少活20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年4月29日,王进喜带着腿伤参加油田万人誓师大会,第一次喊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句誓言,他用生命来践行。拖着伤腿跳入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60多年前,定格了铁人“纵身一跃”的这幅照片至今深深震撼人心。

年5月的一天,“铁人”带领的队伍打第二口井,当打到多米深的时候,钻机上30多公斤重的方瓦被冲起十几米高,井喷一触即发。按常规,压井需要重晶石粉,可当时现场没有。“加水泥!”王进喜当即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用水泥来提高泥浆比重。当时王进喜的右腿被砸伤,正拄着拐杖在井台上指挥。眼看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就沉底,根本无法融合,情急之下他甩掉拐杖,带头跳进强碱性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浆。泥浆齐腰,每迈一步都很吃力。王进喜挥舞双臂,在泥浆中一边用力搅拌一边大声呼喊,在他的带动下,更多队员相继跳进泥浆池充当“人肉搅拌机”。3个多小时后,井喷终于被压住了。

钢铁是国家的筋骨,石油就是国家的血脉。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他一辈子就认准了这个理儿,也成为他拼命为国家找石油的强大动力。

“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

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

那时候,作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队大队长,王进喜穿着羊皮袄,背着炒面袋,骑着“小黑兔”,12个井队一个一个地跑。“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王进喜说。在队友眼里,他不仅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科学求实的典范。

会战初期,由于部分钻井队过于追求速度,一度出现质量问题,标杆钻井队也打斜了一口井。王进喜让把这件事记在队史上:“没有这一页,队史就是假的。这一页不仅要记在队史上,还要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我们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还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三老四严”是石油大会战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铁人”当然不是铁打的,长年累月高强度的工作严重透支着王进喜的健康。他被确诊患了胃癌,送到北京救治。年11月15日,铁人王进喜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7岁。铁人纪念馆有一张珍贵的“全家福”,那是年7月,王进喜的病情有所好转,爱人王玉兰带着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小女儿来看他,正好当兵的大儿子也来到北京。一家四口来到天安门广场,留下了这张合影,这也是王进喜唯一一次陪家人上街。

三代“铁人”

传唱“我为祖国献石油”

向上滑动阅览

年年初,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代石油工人,涌现出以王启民为代表的“第二代铁人”和以李新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铁人”,为中国建设不断“加油”。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怎么开发好大庆油田。”“人民楷模”“改革先锋”、新时期铁人、83岁的王启民说。

从23岁北上来到大庆油田,他奋战在这片热土60年。

上世纪70年代,油井平均含水明显上升,油田开发面临严峻考验。为持续高产稳产,他主持研究并提出“分阶段多次布井开发调整”理论,让只有几十厘米厚的表外储层开发利用,打破了国内外公认的“不能开采的禁区”。他主导的科技创新让大庆油田原油产量平均以每年28%的速度递增,年实现上产万吨,跨入世界特大型油田行列。

“石油开发靠体力,更靠脑力。不仅要采出油,更要找到规律。”王启民坚持科学思维探索实践,勇于挑战油田开发极限,为“铁人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年,李新民成为“铁人”王进喜工作过的钻井队第18任队长。接过队长的大旗,也接过了钻井队不变的信念与追求。18年来,他率领这支英雄的队伍,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第一个实现连续15年人均每年向国家交一口井,第一个累计进尺突破万米大关,第一个累计打井突破1口以上,成为大庆“新一代铁人”。

“把井打到国外去”是铁人王进喜的遗愿,也是一代代钻井人的追求。

6年春,李新民率队远赴苏丹,这里多年战乱,有“世界火炉”之称。仅用17天,李新民就带领队友成功交出了第一口优质探井,在海外一举叫响“铁人队”的品牌。“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李新民说。

“在李新民队长身上,有一股铁人老队长的劲儿,是中国石油人的劲儿!”跟随李新民打井多年的海外钻井队平台经理陈伟由衷地说。

编辑丨孙立群

文字丨孙立群

来源丨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

图片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责编丨杨 雪

审核丨张卫红

往期精选

?今天,《光明日报》整版报道大庆油田

?又一高光时刻,《人民日报》重磅报道大庆油田!

?央视新闻频道用时5分17秒报道大庆油田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1014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