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什么是伊斯坦布尔


白癜风早期症状图解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3210.html

光影流转伊斯坦布尔

◎文/图-傅鼎、编辑-大绿

1、博斯普鲁斯

「伊斯坦布尔的力量来自博斯普鲁斯。」

——奥尔罕?帕慕克

从万米高空俯瞰伊斯坦布尔,

这座城市拥有全世界最壮阔的天然“中轴线”

——全长30km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水流湍急、岸壁陡峭、丘陵连绵,

西岸欧洲,东岸亚洲,

两条海底隧道、三座跨海大桥、数十个轮渡码头

将两大洲合二为一。

博斯普鲁斯海峡?

海峡北面是黑海,

因水色深暗、风暴频繁而得名。

它是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与格鲁吉亚等

黑海-亚速海各国进入地中海的生命线。

底图?NASA,标注孙绿?

海峡两岸为坚硬的花岗石与片麻岩,

中央最窄处仅米,地势险要。

两侧修建了如梅利与阿纳多卢两座堡垒,

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称之为

——“割喉刀”。

如梅利堡垒?

海峡南端分岔出金角湾,

进一步将城市划分成三部,三足鼎立,互为犄角。

南面是马尔马拉海,

一路航行,穿过达达尼尔海峡,

可以进入爱琴海与地中海。

马尔马拉海?

坐拥欧亚、遥制非洲,

“襟三洲而带五海”。

这座城市,山海相拥,大开大合,气吞万里。

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不平凡的命运。

它激发了统治者们的勃勃野心:

向东,囊括小亚细亚,染指中东的新月沃地;

向西,称雄于巴尔干,一路进逼欧洲腹地;

向北,掌控黑海贸易,影响力遍及东欧平原;

向南,控制东地中海,占尽天下枢纽,

争夺世界霸权。

它是两千年欧亚帝国的首都,

先后拥有三个名字: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2、风雅拜占庭

公元前年,中国刚刚进入春秋五霸时期,

中东的亚述帝国统治了巴比伦与埃及,正值巅峰。

此时,一个名叫拜占斯(Byzas)的希腊殖民者

乘船来到博斯普鲁斯海峡。

启航之前,他询问德尔斐神谕应该在何处建城,

神谕道:“在盲者的对面。”

他见海峡东岸有一小处居民点,

而西岸竟然有一处完美的天然良港:金角湾。

心想:东岸的人肯定是瞎了眼,对这块宝地竟然无动于衷。

于是,他的船队在此登陆、定居,并将其命名为

拜占庭(Byzantium)

作为一个希腊渔港,它吹拂着咸腥的海风,

簇拥着喧闹的鱼市,享受着小富即安的日子,

直到罗马帝国的到来。

马尔马拉海?

公元年,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

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定名“新罗马”,

而世人则称之为“君士坦丁堡”。

从此,这座城市开始了光耀千载的帝都时代。

相对于贵族政治色彩明显、

多神教信仰、多民族混居的旧罗马。

新罗马以君主行集权统治、一神教(基督教)立国、居民以希腊裔为主。

借此增强国家凝聚力,

对内塑造国民共同体,对外抵御蛮族入侵。

耶稣像——马赛克镶嵌的壁画?

「哦,基督,世界的统治者和主宰,

此刻我将这座城市、这些权杖,以及罗马的强力奉献于你。」

——君士坦丁纪念柱上的铭文

君士坦丁纪念柱?

随着纪念柱在城市中央立起,

这座城市从此成为帝国新都。

一系列地标景观依次出现,城市在不断变幻的姿态中,映射了时代的缩影。

内外三重的巨大城墙,凭借山海形势,

崛起于城市四周。

始建于公元年的狄奥多西城墙?

来自埃及的方尖碑,

银刃炫目,直插云霄。

狄奥多西方尖碑?

山坡上的瞭望塔,在夜色中睁开魔眼,

掀动着金角湾的风浪。

加拉太塔,始建于年,初为木塔,

十字军东征时被焚毁,

年热那亚人用石料重建,高67米?

年,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成,

标志着拜占庭帝国迈向巅峰。

此时帝国在查士丁尼的统治下,

囊括大半个地中海世界。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意思是“上帝智慧”,

降临在老城区的制高点,独绝天际,

象征着君权与神权的统一。

圣索菲亚大教堂?

教堂东西长77米、南北宽71米,

中央大穹顶直径达32.6米、高55米,

查士丁尼投入名工人、32万黄金,

花费6年建成。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

抬头仰望宏伟的悬浮穹顶,

神圣的光束投射到每个人的脸上。

光束不灭,

拜占庭的灵魂就永远在君士坦丁堡飘荡。

穹顶式建筑、马赛克镶嵌画、象征主义艺术,

凝结在圣索菲亚,随光影流转,

成为拜占庭帝国留给世界的无尽宝藏。

在漫长的中世纪,

拜占庭帝国用希腊火击退了南方沙漠的阿拉伯人,

以东正教归化了北方草原的斯拉夫人。

凭借掌控东地中海的贸易积累财富,

运用智慧的政治、外交手段平衡周边势力,

将帝国的国祚延续了一千年。

海峡要冲、建于12世纪的少女塔?

自迁都之后,

罗马遭受日耳曼蛮族的百年洗劫,直到陷落;

东亚的长安城,西亚的巴格达,

7~9世纪三百年间绚烂绽放,亦难逃凋零。

而君士坦丁堡,伫立在东方与西方,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交汇的十字路口,

在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中,也见证过屠戮与毁灭。

于斯屈达尔(海峡东岸)?

年,

垂涎于拜占庭财富的西欧天主教世界,

以威尼斯为首组建第四次十字军,

撬开君士坦丁堡的大门,

掠夺了无数财宝与典籍。

此后,原本野蛮蒙昧的西欧开始文艺复兴。

为了争夺基督教权的正统地位,

为了掌控海洋贸易的霸权,

基督教世界的兄弟阋墙,为伊斯兰教征服君士坦丁堡埋下了种子。

托钵僧旋转舞:

伊斯兰教苏菲派宗教仪式?

3、雄心奥斯曼

奥斯曼崛起于

君士坦丁堡南面的布尔萨,

他们的祖先是来自中亚草原的突厥系游牧民族。

年,奥斯曼苏丹、

“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围攻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以一座孤城、7千军民死战10万奥斯曼军队,

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

脱下紫袍披上铠甲,与帝国一道战死。

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

奥斯曼帝国

终结了正统的东正教的统治,

以灵活进取的姿态、入主君士坦丁堡。

此后四百多年,

奥斯曼帝国以“世界主义”打造这座城市。

征服者们惊叹于拜占庭建筑的恢弘庄严,

同时将草原文明、波斯文明、伊斯兰文明融入其中。

奥斯曼帝国皇宫

——托普卡帕宫,坐落于皇宫岬山顶?

皇宫瞭望塔

——正义之塔?

中亚游牧毡房风格的宫殿

(艾哈迈德三世图书馆)?

融合波斯与拜占庭风格的穹顶?

而伊斯兰文明的清真寺与宣礼塔,

从此主宰了城市的天际线。

蓝色清真寺

(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

苏莱曼尼耶清真寺?

法齐赫清真寺?

在加拉太塔上俯瞰,

老城像是一盏巨大的阿拉丁神灯,

从澄蓝的海中浮现。

它幻化出数不胜数的穹顶、尖塔与宫殿,

铺展开从波斯到安纳托利亚的地毯,

缀满了红色、橙色、褐色的小屋。

沐浴着马尔马拉上空的灿烂千阳,演绎出《一千零一夜》的神秘图景。

年,伊斯坦布尔老城区作为整体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城市肌理?

此时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帝国

在欧亚非三大洲持续扩张,

在苏莱曼一世时期进入巅峰。

他们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丝绸之路上的万千物产,汇聚于此。

大巴扎?

Arasta巴扎?

奥斯曼统治者

推行信仰自由和民族自治的“米利特”制度,

东正教的精神领袖、

君士坦丁堡牧首得以继续驻留在城中,

对于被统治民族,

可以在不损害帝国利益的前提下

保留自己的宗教、语言与文字

(同时上缴比穆斯林更多的税收)。

帝国近卫军来自巴尔干,

皇宫里的后妃来自东欧,宦官则来自非洲;

城里的居民,有突厥系、希腊系、斯拉夫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阿拉伯人......

巴拉特街区?

位于老城区西北部的巴拉特街区,

街巷蜿蜒盘旋,曾经有着这样的图景:

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在教堂做礼拜,

犹太人在安息日点起蜡烛,波斯人在卖香料,

保加利亚人在卖牛奶,里外街坊操着不同的语言。

希腊东正教学院?

同时,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下,

通过经济与政治的激励,

使被统治民族逐渐东方化(改信伊斯兰教、改说土耳其语)。

由此,比之于“君士坦丁堡”,

“伊斯坦布尔”带着更强烈的东方色彩。

正如拜伦心中的“东方印象”

——“土耳其的东方,弯刀、

阿尔巴尼亚服饰、栅栏窗户遥望大海的东方。”

奥斯曼妇女与武士?

在多民族的融合中,

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土耳其人。

金角湾?

世界的枢纽、强大的帝国、长久稳定的统治,

使这座城市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首都,

拿破仑慷慨而言:

「如果世界只有一个首都,那一定会是伊斯坦布尔。」

而到了近代,博弈的局面彻底逆转

从勒班陀与维也纳之战,

到跨度两百多年的俄土战争,

奥斯曼帝国面临着和大清帝国一样的困局:

如何应对欧洲列强的挑战?

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面对经过一系列变革的欧洲,

庞大而老迈的帝国已然力不从心。

统治者开始谋求近代化的改革。

海平面浮现出欧式宫殿;

彻拉安宫?

贝勒贝伊宫?

城市出现了巴黎风格的商场和有轨电车;

独立大街?

铁轨铺设到皇宫脚下,

东方快车从巴黎出发,

沿着多瑙河驶向伊斯坦布尔,

蒸汽升腾的水汽弥漫着金角湾。

锡凯尔吉火车站?

选择西方还是选择伊斯兰?

多民族还是单一民族?

认同感的危机在持续撕裂。

强大的离心力已经难以扭转,帝国正走向瓦解。

边远省份逐渐脱离,

民族主义觉醒,

希腊等被统治民族先后独立。

而在伊斯坦布尔,

不同信仰者与不同族裔间的互信也趋于崩溃,

仇视与敌意在城内蔓延。

暴动、政变,再加上火灾与地震,

城市秩序被难以抑制的狂乱氛围与迷茫气息所笼罩。

老城区曾经遍布木制棚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伊斯坦布尔作为帝都进入倒计时。

奥斯曼帝国绑上了德国的战车,

与英法澳新五十万联军喋血达达尼尔海峡。

战争释放了人性之恶,

对立与冲突发展到极端。

掌权的恩维尔帕夏进行种族清洗,

帝国境内万亚美尼亚人

因“通俄”嫌疑死于非命。

随着一战的战败,

伊斯坦布尔被协约国占领、国土被瓜分殆尽。

希腊军队登陆小亚细亚半岛,

土耳其军官凯末尔

则以腹地的安卡拉为基地展开反攻,

击退希腊军队后,他以安卡拉为首都,

缔造了新的土耳其。

他罢黜了末代苏丹与伊斯兰哈里发,

将宗教与政治剥离,

致力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世俗化的国家。

奥塔柯伊清真寺与远处的CBD?

金角湾南岸?

蓝色清真寺前的西式派对?

卡拉柯伊的街区?

伊斯坦布尔的居民,

拥有山与海,还有游艇?

4、「呼愁」

两千年来,这座城市紧紧控扼着亚欧咽喉,

始终站在风口浪尖。

金色的夕阳映照着神圣的殿堂,

碧蓝的海浪回卷起英雄的史诗。

人类的群星在这里闪耀,

有高光的时刻,亦有幻灭的瞬间。

与生俱来的骄傲、

难以言状的落寞、

再夺荣耀的欲望、

听天由命的无奈,

都在这座城市蔓延。

宣礼塔?

芜杂的情绪随着灰色的宣礼塔升起,

弥漫成金角湾的海市蜃楼,

幻化为伊斯坦布尔的“呼愁”。

这种“呼愁”,游荡在街头巷尾,每个角落:

在流浪艺人略显忧郁的脸庞;

在苏菲派舞者沉醉旋转的舞姿;

在电车小男孩凝视着的眼神;

在少年蹲坐于塑料模特前的姿态;

在加拉太塔下女孩随风飘扬的发丝;

在即将消失于转角、女孩挥手时的回眸;

在涂鸦墙边小贩的香烟里;

在独立大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在情侣的T恤衫与花头巾里;

在老树下握拳致意的皓首老者的笑意里;

在废宅锈迹斑斑的窗口,

探出脑袋的猫咪的疑问中;

还在那色彩斑斓的窄巷,

通往未知的远方......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谈到:

「一座城市在同一个空间中会遭遇不同的时代,

我们可以在这座城市中看到

一段沉淀在趣味和文化形态中的历史,

这既是一座可以被观看的城市,

也是一座可以被阅读的城市。」

伊斯坦布尔,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它的明媚,映照在金色和澄蓝间;

而它的呼愁,已渗入到身体与灵魂里。

END

?本文版权归环行星球所有,转载请评论区留言。

点击封面图查看环行往期

什么是梵蒂冈?

长期征稿

如果你有较好文字能力或足够有趣的故事。欢迎勾搭,稿费从优。具体要求在后台可以看到,相信聪明机智的你,多看几篇我们的文章就能get到我们想要什么。投稿邮箱o.planet

foxmail.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dqh/708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