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我的印度行记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对印度的好奇,始于我的传统文化基因,说天竺国至少影响了中国古代三分之一的文化,恐怕还是谦逊的说法。唐诗宋词、建筑绘画,哪里没有佛教的影响?不必说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里有多少佛教的种子,就是在我今天从事的心理咨询行业内,海内外同行广泛所使用的内观,作为帮助情绪管理的工具,本是起源于佛教或者印度的瑜伽文化传统。

过去关于印度的零碎知识,都散落地隐藏在我大脑的各个角落,它们需要有一次整合,最好是带着充分感官体验的整合。今年11月下旬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我获得了一次去印度旅行的机会。这篇返回美国后写的游记是我所知、所见和所思的忠实记录。

01

伊斯兰文明在南亚次大陆的辉煌

(德里老城的Jama清真寺)

今天虽然印度教徒占人口的绝对多数,远超穆斯林人口(14%),但这是近代英国殖民统治者,为了把这两种宗教人口分开,施行印巴分治的结果,在今天印度的土地上,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依然触手可及,他们常以为傲的莫卧儿王朝就是伊斯兰教政权。旅行社推介给游客的古代知名景点,也大多来自于那个时期。

德里苏丹王朝的建立者本是来自中亚的突厥人,但在入侵南亚次大陆以前,他们已经开始信奉了经由波斯人传播给他们的伊斯兰教,他们的统治时期的官方语言既不是突厥语也不是印度的梵文,而是波斯语。继德里苏丹之后统治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则是来自中亚的蒙古人后裔,同样说波斯语、信仰伊斯兰教。

延续四五百年的政权留下大量的清真寺、王宫、要塞和陵寝,伊斯兰建筑风格鲜明:设计对称、庭院开阔、喷泉水池、圆形穹顶,而花纹装饰皆用不同颜色的大理石镶嵌而成,在石料上如此精雕细刻的工艺一直流传至今。

外来的异教政权能统治如此之久、积累的财富如此之巨,自然离不开残酷的镇压。早期中亚来的入侵者无意建立长期统治,只是劫掠杀戮,直接导致佛教在母国的灭亡(今在北方印度的佛教寺院多是近几十年来流亡来的藏人所建)。

德里有一处名为QutbMinar的古建筑群,包括一座胜利之塔和一座清真寺,由德里苏丹几代王朝所建,风格是伊斯兰的,但其所用的材料则完全取之于他们所摧毁的24座印度教庙宇:廊柱皆由零碎石料拼接而成,每块石料上都还保留着原来印度教的浮雕:舞姿翩跹的天女、动物和神灵形象,但因为伊斯兰教禁止使用人物和动物形象作为纹饰,那些舞女或者马匹的头脸都被刻意地凿掉了。

在征服者的心里,摧毁被征服者的神坛,在原址建起胜利者的圣殿,在统治者看来这是何等荣耀?

(使用印度教寺庙材料建造的清真寺廊柱)

几百年后的今天,穆斯林在印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我们的司机在聊天中也难以掩饰对他们的鄙视,在他看来穆斯林聚居的德里老城区“破旧肮脏,穆斯林人口增长快速”。

(甘地墓园)

政教分离的世俗国家,是甘地独立运动的领导者们的建国思想,但最近几十年印度教在国家认同感当中越来越强。当年极端的印度教徒在一个集会场合近距离枪杀了圣雄甘地,而九十年代激进印度教徒捣毁了北方邦的一处历史悠久的清真寺,诱发的宗教冲突导致数千人死亡。

而就在我旅行的这段时间,印度最高法院宣告了一个终审裁定,允许在那座被摧毁的清真寺原地,修建印度教神庙。遥想几百年前德里苏丹修建的胜利塔,不禁让人有天道轮回之慨叹。

02

泰姬陵美轮美奂,背后的王朝远非如此

世人都喜欢泰姬陵(TajMahal),更感动于背后的故事:国王沙贾汗为难产的亡妻,命令两千多工匠耗费16年的时间,修建的这样一个豪华陵寝,当之无愧的世界瑰宝。这对夫妻子嗣众多,而且共同治国理政,不禁让人猜想这一定是个开明贤德的君主吧,但翻阅一下历史却让我大失所望。

沙贾汗执政时深信他的权威需要通过炫耀富贵才能彰显。几百年前他规划的德里老城就给不同行业的手工业者和商店划分出区域,今天这些专业集市仍然熙熙攘攘。其他众多的军事要塞和宫殿豪宅,在他统治的疆域内拔地而起,宫殿内的墙壁和穹顶上还要金箔包缠、珠宝镶嵌。

沙贾汗本人有六顶珠宝皇冠,但还嫌不够,又命人打造了著名的孔雀宝座,宝座上有几百颗钻石、翡翠、宝石和珍珠,宝座所放置的宫殿也必有黄金拱门,墙壁上丝绸挂毯。后人估算这个宝座的价值已经超过了修建泰姬陵的费用。

他对自己的老婆固然有情有义,但对富贵迷恋如此地步,在今天看来真是俗不可耐,而且在当时的农业社会里,天量财富的积累是离不开横征暴敛的。

在沙贾汗杀伐统治之下,莫卧儿王朝的疆域达到鼎盛,但晚年却被他和泰姬所生的亲儿子奥朗则布罢黜,囚禁在阿格拉城堡里。今天的游客还可以参观他眺望泰姬陵老泪纵横的地方。

(囚禁沙贾汗的王宫)

沙贾汗年轻的时候,是靠武功超群,在未获得王室广泛认可的情况下,自称为王的,而晚年被六亲不认的儿子所废掉,似乎又是个因果轮回的结局。

在泰姬陵入口处有阿拉伯文铭刻着:“啊,灵魂,休息吧。归主安息,他也与你安息。”沙贾汗安息了,他身后的莫卧儿帝国很快衰退并开始分崩离析。英国殖民者从东印度公司开始,又给这块古老的土地引进了新的文明。

今天的印度人对于英帝国的殖民的两百年,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都没有仇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运动更像是和平分手,独立七十多年以来,他们完好地保存着英国人留下的花园洋房和教堂,在新德里或者孟买,殖民地建筑都在城市的显要位置,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机构的办公地点。

(孟买火车站,维多利亚时代的殖民建筑)

我遇到的几乎每个印度人都很乐意说英语,哪怕对方听不懂。他们讲的英语口音浓重,好像每个音节都变成了重音,根本听不出英语本来的节奏和韵律。拿中印两国进行比较的人,经常把英语在印度的普及度作为他们的发展优势,但我感觉这个优势还没给印度带来大量的海外游客。

(斋浦尔风之宫殿:供幽居的妃子们观赏街景)

印度人建立了西式的民主制度,甚至学习英国保存了“皇室”——至今还有五百多个家庭拥有皇室头衔——这是我来印度之前从来不知道的。作为当地王公贵族的后代,今天已没有任何的政治特权,但他们继承的宫殿庭院,改造成了博物馆、高端的酒店和饭店,产生的收入依然能让他们是当地最富有的家庭。

在从斋浦尔到乌代普的中途,我们所住的宾馆就是当地皇室家庭所拥有。接待我们的“王子”,刚从澳洲学成归来,他学的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已经在为管理家产做好了准备。“王宫”改造的小酒店一次只能接待七八个客人,晚餐的时候穿着工作服的“国王”现身了——他也是自家宾馆的全职电工,他的宏伟规划是近期把酒店的能源全都改造成清洁能源。

03

艰难的现代化进程

(德里老城的街道)

以上这些历史和见闻趣事,只当我拉杂闲扯。典型的当代印度不是这些,也不是宝莱坞的明星,而是拥挤不堪的老城街道上,牛羊、行人和汽车混行、空气中弥漫着的牛粪味……

尘土飞扬的公路、喇叭震天响的交通、停车时扒窗的乞丐、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污水横溢的露天菜市场、靠卖卫生纸收费的公共厕……这些都离我们中国人不算遥远。

(牛在马路中间的常见街景)

印度虽然在生物、制药和航空航天等高端科学领域都有建树,但这在广袤的南亚次大陆上不过是点缀。此行去过的几个城市,很少见到家用电器、家具装潢的商店,最多的是纺织品和手工艺品商店。公路的沿途,也没有现代化的工厂或者经济开发区,这个国家工业化的进程慢得就像一头牛。

开车行驶几百公里,竟没走过一条像样的高速公路。在一条收费的公路上,大部分时候的车速都是60-80公里/小时。穿过农村集镇时,能感受到那里缺乏最起码的公共服务,人们的生活用水还在靠人力手压的水井。

印度大概有一半的居民不使用厕所,人们数千年来一直“拉野屎”来缓解内急。他们不认为户外的排泄物是对公共卫生的威胁,相反他们认为顶天立地的解手方式,健康而愉悦身心,也是他们传统美德生活内容,不能放弃。

根据他们的信仰,在家里修厕所或者亲手处理粪便玷污了他们灵魂的纯洁性。所以包括粪便清理在内的低端工作,自古以来都留给了贱民种姓的人口,而这些真正给环境带来清洁的人,因为劳作过程中触摸过粪便或者动物尸体,高种姓的人避之唯恐不及,将他们统称为“不可触碰”的人。

(墙上的海报在宣传一部以厕所为主题的电影)

为了解决这个国际知名的难题,印度政府也很是用心,他们清洁印度计划,要在农村修建上亿个厕所,每个厕所地下都有两个巨型存储空间,大得能够容纳一家人一年的积累。这样超常规的设计,可以说是照顾到使用者的宗教心理感受:厕所使用两年无需清理,届时粪便自然干燥风化,不再具有污染灵魂的功能,那时可以动手清理后进入下一个使用周期。

据说这么好的初心并未收到好的效果,修厕所的公款被基层官员所贪污后,仅够给每个厕所修一个大坑了……

04

性别的压迫和残存的种姓制度

印度经常发生针对女性的犯罪,骇人听闻。对女性的歧视在有些场合是公然的。我在旅行期间听说,印度的高等法院裁定,依然维持经期女性在南方某省不能进入印度教寺庙的禁令,主张这条禁令的印度教徒认为经期女性的身体玷污了宗教场所的圣洁。

(乡村牧羊女)

在泰姬陵所在的城市阿格拉,我参观了一家特殊的公益机构,也是一个特别的饭店和工艺品商店,其特别之处在于这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女性,而且是遭遇过强酸毁容的女性。给她们留下终生身心伤害的人,有男人也有女人,有她们的家人也有她们的恋人。饭店背景墙上有她们的照片和故事,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留言,表达着对她们的敬意。

(远处建筑工地头顶砂石的妇女)

在经济生活领域,印度女性的境况同样令人堪忧。大量年轻失业人口的存在,决定了女孩子如果读书不多,就只能在社会的最低层挣扎。在各个旅游景点,我从没看到女性导游,甚至在饭店也很少看到女性服务员。相反,在乡间地头,倒是很多身穿传统“纱丽”的女性砍柴和放羊。在小规模的建筑工地上,没有蓝翔挖掘机,甚至手推车都没有,经常看到年轻女子头顶着一盆砂石水泥晃晃悠悠的穿行。

另一条社会鄙视链的线索是古老的种姓制度。这种制度起源于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主张众生平等的佛教出现,就是对这种不平等制度的革命,但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能看到它丑陋的黑影。

印度在年独立以后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并在政府机构和大学招生中都规定给贱民阶层一定的名额,类似于美国的平权政策。近些年选出的两位总统,也都是”贱民“出身。但政治变革所带来的进步往往先导于普罗大众的社会习惯,普遍的进步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就像美国黑人已经当过了总统,不等于黑人在现实当中没有了歧视。

在今天的印度,大多数人都还是按照传统在相同种姓阶级内寻觅伴侣,不同种姓之间的通婚有时候仍然是个敏感话题。尽管阶层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但还是可以窥见蛛丝马迹。翻开城市的地方报纸,上面有整版的征婚广告,不介意种姓的征婚者都会具体表明(Castenobar)来吸引应征者,但这样的征求者往往个人条件欠佳。

种姓也是无法隐藏的,姓氏往往和祖先的种姓关联,比如“辛格”在梵文里是狮子的的意思,是刹帝利种姓(武士阶层)。种姓也是跟职业和肤色关联的鄙视链,肤色越浅淡,从事的工作越高贵,阶层越高。古代的婆罗门阶层专事祭祀之职,远离任何体力劳动,当然皮肤白皙,而农民、建筑工人和人力车夫通常都皮肤黑得跟非洲黑人无异。

旅行期间还有很多零碎的感受,点点滴滴,无法一一赘述。想到这个国家的人口很快就能赶上中国,而其国土面积仅是中国的三分之一。这样的前景结合眼前的现实,我心情的沉重多于兴奋,会有奇迹发生吗?

也许你感兴趣

冰岛之浮光掠影

肯塔基散记:炸鸡、拳王和地下岩洞

更多内容延伸阅读

↓(点击蓝字自动跳转)↓

心理疾病

情绪管理

人格人际

家庭两性

内观禅修

职场心理

美国杂俎

文章目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dqh/692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