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军旅生涯锤炼出刚强中国军人品质3次海外维和让“中国红”“和平蓝”在非洲土地上绽放
如今成长为
兴化大垛镇一名基层干部
致力于农村工作
他的名字叫
陈金泉
在大垛镇塘港新村,记者见到了忙碌中的陈金泉,此时,他正和同事们以“网格员”的身份走访村民,征求大家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意见建议。眼前的陈金泉沉稳、干练、富有亲和力,如今,他在镇环保办工作,并担任塘港新村党总支副书记。
联合国授予陈金泉的三张维和奖章
有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农村干部,在退伍前的8年军旅生涯中,曾先后3次参加我国赴苏丹维和部队,他和战友们用中国军人的勇敢和担当,一次次让“中国红”、“和平蓝”在非洲的土地上绽放。
年,正在济南军区某部服役的陈金泉第一次报名参加维和部队的选拔,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仿佛都历历在目。“听说我要报名参加维和部队,全家人都坚决反对……”陈金泉告诉记者,当时的苏丹刚刚结束长达21年的内战,但小规模武装冲突仍时有发生。作为首批赴苏丹维和部队,前路未知,确实充满了不确定的风险。但作为一名军人,当国家需要时,就是要勇往直前、挺身而出。在我的坚持下,家人最终还是理解了我的决定。我也坚信,我们一定能战胜重重挑战,胜利凯旋!
报名后,陈金泉在国内参加了为期一年的高强度训练。因为地处非洲东部的苏丹常年高温,最高时气温可达50度以上,为了提前适应当地的环境,抗酷暑训练成为陈金泉和战友们的必修课。在炎热的夏天,他们经常穿着棉大衣进行5公里的长跑训练。
通过了严苛的选拔,陈金泉于年5月随我国首批赴苏丹维和部队正式启程,奔赴万里之外的非洲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当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走出国门,代表的是祖国,必须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展现中国军人的风采。“我们这批维和军人共分为三个大队,分别是我所在的工程兵大队,还有运输大队和医疗大队。每次外出执行维和任务,当地的小孩、青年、老年人都对我们非常友好,我们所到之处,他们都会给我们竖起大拇指。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身为一名中国军人的自豪。”
百废待兴的苏丹,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陈金泉所在的工程兵大队在荒无人烟的灌木丛中建起了中国维和部队的营房,并参与了当地多项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执行维和任务,不仅条件艰苦,有时还要面对难以预料的危险。一天,陈金泉正在营区休息,突然一声巨响,一颗炮弹壳落在了距离营区不远处的空地上,随着警报拉响,陈金泉和战友们立刻进入战备状态。“那个响声震耳欲聋,通过侦查,原来是当地的政府军弹药库发生安全事故,爆炸了。虽然是‘虚惊一场’,但那次以后,我们在执行任务时更加全神贯注、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
结束了首次为期8个月的维和任务,陈金泉于年返回国内。凭借着前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年和年,他又先后入选了我国第四批、第七批赴苏丹维和部队,三度踏上了遥远的非洲大地。陈金泉的妻子刘军苓向记者介绍,丈夫第三次加入维和部队时,他们的孩子刚出生几个月。“说心里话,我当时整天提心吊胆的,但他是一名军人,必须要听从祖国的召唤。所以我非常支持他的决定。事实证明,我的老公是好样的!”
年底,满怀着对绿色军营的不舍,陈金泉退伍回乡并自主创业。年,他又通过大垛镇组织的后备干部考试,走上了农村一线的岗位。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陈金泉同志工作勤勤恳恳、雷厉风行,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去年和今年,他连续两年被镇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说起身边的得力助手,大垛镇塘港新村党总支书记翟锦年频频点赞。
面对组织的褒奖、同事的肯定,陈金泉说,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身在哪个岗位,8年军旅生涯的锤炼、3次海外维和的经历,是他受用终身的宝贵财富。在今后的工作中,陈金泉将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兴化“战狼”陈金泉
点赞!
小编天天早起晚睡
就为了给大家搜集信息
亲们点个和
给小编一个安慰吧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lsyg/7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