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印度游记天龙八部之五南无阿弥佗佛


《印象》——印度游记《天龙八部》序

《圣雄与众生》——印度游记《天龙八部》之一

印囧之火车篇

乾坤大挪移——印度游记《天龙八部》之二

爱江山更爱美人——印度游记《天龙八部》之三建筑篇(1)

印度游记《天龙八部》之四建筑篇(二)

印度游记《天龙八部》之四饮食篇

注:本篇为“宗教博物馆”的修订版,要增补了佛教和伊斯兰教。

去印度,必须了解一些宗教背景,年来,印度地区,诞生了多个宗教,是当之无愧的宗教博物馆,那些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宗教: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佛祖诞生地蓝毗尼今属尼泊尔)、耆那教、锡克教......都诞生于印度。

这些宗教的诞生,无不与公元前年左右的雅利安人的入侵有关。

雅利安人时期,形成了种姓制度。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民众口头创作的一大批赞歌或祭词等成了《吠陀》(Veda,梵文原意为“知识”)。《吠陀》中包含了大量宗教方面的内容,记述了当时印度人的种种宗教观念,如关于神的观念,关于超自然的种种神奇力量的想象,关于祭祀等行为能给人们带来结果的信念等等。这类观念,约在公元前10世纪,逐步形成了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的思想,这就是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多神教,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基本教义是“梵我如一”和“业力轮回”。婆罗门教产生后,很快成为国教,成为国家统治的支柱。婆罗门教起初无寺庙,公元1世纪左右才开始有点零星庙宇。

一、南无阿弥陀佛——佛教(BUDDHISM)

公元前6世纪,奴隶制下的阶级矛盾愈发尖锐,下等种姓对婆罗门的至高地位非常不满,出现了沙门思潮。沙门(Samana),意为勤息、息心、净志,是对非婆罗门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总称。沙门思潮中最有影响的是佛教、耆那教。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年~公元前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反对高等种姓的特权地位,却继承了因果轮回说,认为要避免轮回之苦就必须要修行,即使是被唾弃的贱民,也可以通过修行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因而很快为下层人民所接受。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定佛教为国教。佛教经典总称“三藏”。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世尊。本篇之所以取名南无阿弥佗佛,也是因为我们最为熟知的佛教,在其发祥地——古印度已经连1%都不到了。

北京大学林承节教授在其《印度史》中总结了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四大原因:

1、从佛教本身来说,大乘佛教流行后,佛门宣称捐献财富可以换取功德。僧侣放弃苦行,贪图安逸。僧团自身的腐化使得民众敬而远之。

2、早期佛教呼吁社会平等,对商人及低种姓群体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印度教的兴起,革除了婆罗门教一些繁琐的仪式,同时呼吁男女平等,佛教的吸引力顿时消失。

3三、为吸引信众,大乘佛法吸收了印度教诸多教义与传说,最后却因佛教与印度教界限越来越模糊,反被印度教吸纳。

4、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佛教的兴盛期全靠阿育王、迦腻色伽王两大护法明王利用王权的强制推行。两位护法明王之后,佛教失去了王室支持,一落千丈,最终被印度人民遗弃。公元年,入侵的阿拉伯人摧毁了佛教的最后据点——超戒寺,标识着佛教在印度的衰亡。不过,佛教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同时也融入了中华文明,也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德里机场的佛教元素

二、当今国教印度教(Hinduism)

公元2世纪,在继承了婆罗门教,同时吸收佛教、耆那教的一些教义之后,印度教逐渐形成。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动在寺庙举行,有些庆典祭祀还有专门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盛大、热烈的场面。因此,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印度人善歌舞,爱歌舞,与印度教应该说关系很大。

在印度北方邦东南部,坐落着印度教的圣城——瓦拉纳西。瓦拉纳西不仅是印度教的圣地,佛祖释加牟尼首次传教的鹿野苑就在瓦拉纳西附近,耆那教的两个教长也诞生在附近。写到这里,让我想起另一座著名的三大宗教的圣地——耶路撒冷。

公元7世纪,玄奘曾到瓦拉纳西朝圣,他在《大唐西域记》里对这座城市的古老建筑、居民生活、市井繁荣、宗教状况以及风土人情均作了详细描绘。“复大林中行五百余里,至婆罗痆斯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西临殑伽河,长十八九里,广五六里。闾阎栉比,居人殷盛,家积巨万,室盈奇货。人性温恭,俗重强学,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气序和,谷稼盛,果木扶疏,茂草靃靡。伽蓝三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多信外道,少敬佛法“——可见佛教在那时就已经在当地衰落了。

中国古人有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印度教徒也有四大愿望: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作为一个到印度的中国人,我们只实现了第一个愿望:住瓦拉纳西。在从印度返回的路上我们遇到一位萨古鲁的信徒(中国人),她算是完成了第二个心愿。但饮恒河水和敬湿婆神,对于我们这些非印度教徒来说,恐怕是很难做到的。

瓦拉纳西是我们印度之行中除首都德里之外,游览的第一城。主要看点都与恒河有关:印度教的恒河夜祭、火化和沐浴,当然还有这座城市本身。火化和沐浴准备放在风俗篇了,本篇单说夜祭。

对瓦拉纳西的初印象并不好。抵达时已经是晚上,因为大雨内涝,刚进城,出租车就把我们放了下来。我们只能靠着一辆人力车,在一尺深的污水中,艰难地跋涉。不过大家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毕竟到瓦拉纳西,大家还是有心理准备的。

在一个人群聚集的路口,人力车也停了下来,说不再进了。我们狼狈不堪地拖着行李,向一个撑着伞的小伙子问路,没想到他居然说:那就是我哥的店,跟我来吧!怀着些许忐忑之心,我们跟着他,钻入幽暗狭窄而曲折的小巷。这也算我们人品爆棚吧,即使方位感再好的人,即使一路上会不时蹦出“老板娘是中国人”的路标,但在这个黑灯瞎火雨夜,提着行李和GPS飘忽的手机,七拐八拐也是无法找到的。

我们住的旅馆

瓦拉纳西实在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老板娘是中国人,数年前印度旅行时,被瓦拉纳西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嫁给了当地人,从此定居了下来。捧上一杯热腾腾的奶茶,老板娘告诉我们,表演就要开始了,别的房客早就去了。她说的“表演”就是恒河夜祭。

在印度喝的第一杯奶茶

恒河夜祭的正式名称叫普伽(puja)仪式,印度教徒感恩于湿婆神和恒河所给予的全部恩惠,这种古老的仪式已经持续千年以上。这是对恒河的祈祷,也是人与神沟通的仪式,

放下行李,我们跟着老板的弟弟赶到了夜祭现场。恒河夜祭的场地位于瓦拉纳西的Dasaswamedh主石阶码头,每天傍晚时分,行走在恒河岸边就能听到清脆的祭祀铃声,来自印度各地的信徒和游客都会早早的聚集到这里,等待圣河边古老祭祀仪式的开始。恒河沿岸分布有64个石阶码头,我们就住在最大的夜祭码头附近。但因为连日大雨,河水上涨,原夜祭仪式的大平台被淹,现在的是一个缩水版。平台两侧面向恒河,另两侧已经围满了人,妻在前排找了个位置,我则在房顶平台第二排找到一个机位,不过只能站着。

在印度教传统音乐伴奏下,身着华丽神服的婆罗门祭司们开始了几千年来从未间断过的恒河祭祀,用圣火、法螺和鲜花表达对恒河的崇敬。每晚的祭祀时间为一个小时,在这个过程里,有一套完整的仪式,撒花、点火、焚香、燃着圣火的烛塔、冒着烟雾的铜壶,还有拂尘、摇铃等等,祭司们先后拿着各种法器,随着古老的音乐声,分别在四个方向进行仪式,这时候的祭坛上空全都是吟诵声,将现场所有的人萦绕其中。

燃着圣火的烛塔

盛在眼镜王蛇形状容器里的圣火

掸须

在氤氲的梵香和有节奏的铜铃中,祭祀咏唱梵文

焚香

一段仪式现场视频

仪式结束后,教徒们顺着神坛边的台阶走到恒河边,把祭司们发的花瓣洒进河里,双手合十祈祷一番,捧一掬恒河水洒在头上身上或直接喝了,有的买一盏小小的花灯,许愿之后放进河里,默默祈祷。祭司们还给参观者发了糖,一种白色的,颗粒状的,包裹着面粉的糖果。

白日里的瓦拉纳西,内涝已退,随处可见的牛和狗、祭祀之所、法器......处处显示出旺盛的烟火气息。

耍蛇人

瓦拉纳西如今拥有近万人口,有新城和旧城。公元年,在恒河上修建了第一座桥梁后,促进了瓦拉纳西城工商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市区狭窄拥挤的街道两旁,货物丰富充足,尤其以丝绸、刺绣、地毯、铜器和金属加工闻名于世。瓦拉纳西也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城市,兴办教育的历史久远,自古以来就是印度的文化中心,拥有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梵文大学等著名的高等学府。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设有多个院系,拥有约2万名学生,是印度教最高学府。

在瓦拉纳西老城中心的十字路口,矗立这一根立柱,柱顶是一头神牛。牛是湿婆神的骑乘,也是它的麾下。

在瓦拉纳西,有一座印度最有名的印度教湿婆神庙,这座庙大约已有年的历史,也是历经劫难后重建,由Lahore王国的王公捐献了公斤的黄金为寺庙高十几米的塔全部镀金。因此,也称为金庙。

金庙是严格保护的,外国人和本地人分开进入。那天是一个节日(其实,瓦拉纳西每年的宗教节日有多个,有时一天要过两次节,这些宗教节日活动几乎都是在这些寺庙里进行的),本地人早就排起了长龙,由于进入寺庙得拖鞋,于是当地人干脆都不穿鞋来排队了。

这是外国人的大门,需要购票(本地人免费),而且只能带护照和现金进入,手机和相机等物品都不能进入。

作为三教合一的圣地,瓦拉纳西最不缺的就是神庙,有多座。看到有卖花的,就知道附近有寺庙。随便进一个小门,里面就是一个神龛,属于哪个教派,供奉的又是谁呢......

金庙来不及参观,我们找了一个人力车,把我们拉到了10里外的“红庙”——杜尔迦庙,杜尔迦寺庙位于瓦拉纳西旧市街南边,于18世纪建造,杜尔迦寺庙香火鼎盛,每天都有许多印度教徒前来膜拜。寺庙外观为赤红色,里面供奉杜尔迦女神,她是印度教破坏神湿婆的妻子帕尔瓦娣的化身之一,寺庙周围常有猴群出没,所以也称为猴庙。同样是摩肩接踵,幸运的是,凭着一张中国脸,居然给了优待,总算进去了。

男女分开排队。寺庙内有撞钟的地方,每个人都捧着鲜花椰子去敬献,到神像前,有人会把椰壳当场敲碎。

热情友善的印度人民,给我们点了红,送了花。红点叫“迪勒格”,印度人认为前额的眉心是人的生命力的源泉,必须涂药膏加以保护。红点就是吉祥痣,点时要用朱砂,糯米和玫瑰花瓣等捣成糊状,点在前额的眉心。既是一种宗教符号,也是一种印度习俗,可以消灾避邪,喜庆吉祥。给客人点红,是印度给予尊贵来宾的一种传统礼遇。

现场视频

街头的壁画,这是猴神哈奴曼(Hanuman):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之妻悉多,与罗刹恶魔罗波那大战。传说是孙悟空的原型。

三、影响深远的伊斯兰教(Islam)

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影响是仅次于印度教的。8世纪起,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年,来自中亚以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四十大家族”为核心的的伊斯兰教军事封建贵族,建立起德里苏丹王朝,奉伊斯兰教为国教,伊斯兰教开始在印度兴盛。年巴布尔建立莫卧儿帝国,将伊斯兰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本游记的建筑篇提到的泰姬陵、红堡、胡马雍陵、顾特卜塔等均为伊斯兰教的建筑杰作。年后,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年8月印巴分治,大部分穆斯林上层人士和中产阶级移居独立后的巴基斯坦,留在印度的除少数王公贵族外,多是处于最贫困阶层的农民和城市贫民。90%以上的印度穆斯林属于逊尼派,另有少数属于什叶派和苏菲派。

在德里,我们参观了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玛清真寺(jamamasjid),也是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大清真寺、埃及开罗的爱资哈尔大清真寺齐名的世界三大清真寺之一。

贾玛清真寺位于旧德里古城东北角,有直达地铁。清真寺于莫卧尔王朝的沙贾汗(也就是修建了泰姬陵和德里红堡的皇帝)下令于年开始建造,名工匠,历经7年建成。

整个寺庙长75.5米,宽24米,面积达到平方米。清真寺共有3座宏伟气派的大门,其中东门为帝王专用,修建的壮观华丽,寺顶的3个白色大理石穹形圆顶上,以镀金圆钉和黑色的大理石条带做点缀,圆顶中央的尖塔则为铜质。

贾玛清真寺的整个建筑完全没有使用木料,地面、顶棚和墙壁都使用精磨细雕的白石,以铅水灌缝,坚固而不可摧。

德里的穆斯林们

四、勇武的锡克教(Sikhism)

锡克教(Sikhism)于15世纪末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它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于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锡克”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奉行祖师崇拜制,视祖师为神的使者,其信徒自称是祖师的门徒。锡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领和上师,尊称为“古鲁”,意为“上师”或“师尊”。

这是在粉色之城斋普尔参观游玩时,遇到的锡克人。

年,戈宾德·辛格制定了锡克教徒必须遵守的为正义而进行圣战的五条“卡尔萨戒律”称为“5k“标志:kesh(终生蓄长须发),kangh(戴发梳),kacch(穿短裤),kirpan(身佩短剑),kara(戴手镯)。这5件事在锡克教中具有特殊含义。蓄长发、长须表示睿智、博学和大胆、勇猛,是锡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标志。加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的整洁,也可以促进心灵修炼。戴钢手镯象征锡克教兄弟永远团结。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穿短衣裤是为了区别于印度教教徒穿着的长衫。不过,今天的锡克教男子平时很少穿短衣裤、佩短剑,但蓄发、加发梳、戴钢手镯仍然极为普遍,尤其是在梳好头发之后,再包上一条长长的头巾,成为锡克教徒的典型形象。

男性锡克教徒有一个共同称号叫“辛格”(singh,意为雄师),女性名字前则加上“公主”(kaur),。锡克人给人们以勇敢无畏的印象,这同他们的教育有关。从第六代师尊开始到第十代师尊,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此后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锡克教徒就占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印度军队中有15%士兵为锡克教徒。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既反对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也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也反对其他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虽然印度乞丐很多,但锡克教徒中很少有乞丐,因为锡克教徒强调勤劳、勇敢,而且内部团结,互为兄弟。锡克寺往往就是该教的慈善中心。

按照规定,锡克教徒必须包头巾,印度允许锡克教的士兵不戴头盔,只包头巾。多年来,锡克教徒都包着头巾打仗,即使以英军身分出征亦然。、

五、不杀生、会赚钱的耆(qi第二声)那教(Jainism)

说到耆那教,那可是印象深刻。那天在下图中位于焦特布尔的一家香料店,我发现了一只蟑螂,正想处理的时候,老板竟不慌不忙地拿了张报纸盖上,小心翼翼地抓起来,扔到外面。看到我们惊诧的眼神,老板一边摇头(印度式的摇头)一边笑着说,“我是耆那教人,我们不杀生!”

耆那教产生于约公元前8世纪,现有教徒约万人。耆那教的第24祖筏驮摩那(Vardhamana)被尊为该教真正的创建者,又叫大雄。“耆那”(Jaina)是由“jin”演变而来,其意为“战胜欲望的胜利者”,是他的称号之一,此教便由此而得名。其弟子们尊称他为摩诃毗罗,即伟大的英雄,简称大雄。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耆那教徒一般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诸如当兵、屠夫、皮匠等,甚至也不从事农业。在他们看来农夫犁地也会伤害虫类等生物,所以耆那教徒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的较多,由于他们讲究诚实和道德,他们成了印度优秀的商人或著名财团。上面我提到的这位老板就非常非常的健谈,口吐莲花之下,让本已货比三家准备回去买另一家的我们,心甘情愿的买了一堆咖喱(多种香料混合而成)。当然,他家的确实看起来不错,贵也是有原因的。回来后,吃起来真的不错,有点后悔买少了......

在年的筏驮摩那(Mahavira,一般认为是耆那教创始人)年诞辰庆典上,耆那教各社团确定了教徽。如上图。其中外框是由三个梯形构成,从上到下分别代表耆那教世界观中宇宙的三部分(Trilok)——天界、凡间、地下。

外框内,最上部圆点代表已获得解脱的灵魂(Siddha),他们通过修行,已摆脱肉体凡胎,无宿业,无烦恼,达到最为圆满的境界。解脱者还存在肉身的形态被称为“胜者”(arihant或jina)。“解脱者”与“胜者”的形象大致为站立或盘坐的裸身男性。

而月牙状标示代表“解脱者”的在宇宙中的居所(Siddhashila)。下面三个圆点代表耆那教“三宝”(ratnatraya)——正信(SamyakDarshana)、正知(SamyakGyana)、正行(SamyakCharitra),众人欲得解脱,需三宝齐备。标志中间的卐字(swastika),本身就是印度三教的吉祥图案(以前以为只是佛教里的标识),这里也代表灵魂可能寄居的四种生物——神灵、人类、动植物、地下生灵。下方的手掌代表耆那教最突出的教规——不杀生(ahimsa),摊开的手掌代表无所畏惧,法轮代表摆脱轮回(与佛教和印度教不同),轮子的24根轮轴代表耆那教传说中的“二十四祖”,而中间的文字则是梵文的“不杀生”。手掌本身也可单独作为耆那教标志。最下方的梵文,可以翻译成“众生相依”,即万物皆有联系。

耆那教的不杀生信条相较于佛教和印度教更为严格,教徒严禁食用肉类,就连植物也只能吃特定种类的特定部分(比如土豆是不能吃的),有些虔诚的教徒出门甚至会佩戴口罩,以防误食昆虫。所以,耆那教拥有可能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素食主义。追求理性和修行的宗教传统,兼之富裕的生活,使得耆那教教徒的教育水平在印度而言非常高,年,耆那教教徒的识字率是94.9%,远远高于其它宗教团体。

不论是印度教神庙、佛教寺庙,更不用说清真寺,比起耆那教的神庙建筑来,那都要相形见绌了。下图是我们在金色之城杰伊瑟尔梅尔拍的耆那教神庙,那种精雕细刻,令人叹为观止。当然,密集恐惧症不宜观看。宗教真是神奇的东西,那种信仰能让人心甘情愿地用哪怕一辈子的时间,去只完成一件事情。

带这种尖顶的就是耆那教的庙。位于杰伊瑟尔梅尔的这个耆那教庙还有个规矩,上午11点以前外国人是不给进去的,本地人在里面,11点以后外地人才可以买票进入。大概是在祈祷时防止被众多参观者(异教徒)的干扰吧。

杰伊瑟尔梅尔的耆那教神庙建筑我们只是顺路参观,但在从焦特布尔到乌代布尔的路上,穿过阿拉瓦利山脉,在一个偏远的山谷,一条在中国最多算乡镇级公路的路边,简陋的大门里,隐藏着一座曾经参选新七大奇迹的的宏大建筑——千柱寺,耆那教在印度最大的寺庙。

门口只有一个小吃店,也没有旅游车,甚至没有车站,商业开发几乎为零。

热那克普尔寺建在山坡上约平方米的巨大岩石基座上,是由耆那教一位名叫达尔纳沙阿的商人资助,始建于年,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当时,国王拉娜·库姆巴给了他一块土地,让他在阿拉瓦利山脉的山谷里修建神庙。寺庙建成后,以皇帝的名字命名。因此,这位商人邀请印度最优秀的工匠花了60年时间建造了这座神奇的耆那教神庙。

大殿门口的卖花父女。

寺庙是一座巨大的白色大理石建筑群。整个寺庙分为三层。寺庙的顶部由一组高塔组成。尖尖的顶,一看就是知道是耆那教了。每座塔的顶部都有长长的横幅和旗帜,这意味着上帝居住的山。从远处看是相当壮观的,这个角度看是否有点像布达拉宫?

千柱寺是一座长方形的寺庙。除了大殿外,寺庙里还有四座宣礼塔。这五座殿堂周围有24座穹顶柱殿,周围有神龛,穹顶柱殿有80座塔楼,每座塔楼都有一座与之相对应的小神龛。正厅是献给耆那教创始人玛哈维拉的白色大理石神。马拉哈维面对四个不同的方向,代表着对整个宇宙的控制。正殿周围有绳索,禁止非信徒进入,也禁止拍摄。

每一个圆顶、藻井和每一根柱子上都覆盖着复杂的几何和图案,其中还点缀着各种各样的人物。所有的雕刻都是如此精致,令人惊讶的是,数百年前的工匠用一把雕刻刀雕刻出了如此轻盈优雅的大理石。

千柱寺最著名之处是其内的大理石石柱,1多根石柱各不相同,无一重复,而且根根雕刻精美,无与伦比,让人叹为观止!

大殿里的手工艺人

千柱寺除了正常门票之外,不可带摄像机入内,且相机是单独按件收费的。

放一段我们用相机拍摄的视频

围绕主殿有4个侧殿,都有精美雕塑。无论是藻井的大殿穹顶还是柱廊,还是寺庙中的高柱,都是用蛋白石大理石制成,美轮美奂!

这是穹顶!

没有两个穹顶是相同的!

很难想象,这样宏伟精妙的建筑——在国内能上5A级景点吧,游览却并不容易,因为没有旅游车过去,若不是包车,那就像我们一样挤上破旧的长途大巴。

中途在千柱寺下车,这就是所谓的车站......

等车的人,会到店里买杯奶茶,到对面边喝边等。

奶茶杯子是个很小的纸杯,喝起来要像白酒那样慢慢品,对我们这种口渴的人实在是不友好。虽然10元卢比不贵,但对比当地的生活水平买这么小的奶茶确实不便宜。但奶茶都是实实在在的奶和当地的茶煮出来的,绝对真材实料。

可能这就是IncredibleIndia吧!

印度虽是一个政教分离,世俗化的国家,但由于印度几乎人人信教,宗教对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阿米尔汗的一部《我滴个神啊》就曾对印度伪善与欺骗的各类宗教机构和所谓大师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下一集走进风俗篇,看一场葬礼、一场婚礼和一场沐浴。

哟,我们的车来了,先上车!

峰语同周

感谢支持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ibahecar.com/dlwz/6562.html


当前时间: